利用土壤生态改良防治设施棚菜土传病害技术应用
2021-08-23李兰英
设施棚菜土传病害严重危害到辽宁省设施棚菜的安全生产,造成设施棚菜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常见的土传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黄萎病、青枯病、软腐病、根结线虫和根肿病。据调查,辽宁省设施棚菜土传病害发生日益严重,造成设施棚菜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甚至绝收。土传病害发生面积已达31.33万公顷以上,占栽培面积的38%。在沈阳、朝阳、大连、葫芦岛、鞍山等地,因土传病害发生造成绝产和弃管土地面积超过了0.67万公顷。每年我省因土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亿元。土传病害发病后难以防治,使用化学药剂防治不仅经济成本高,还会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因此,利用土壤生态改良技术防治设施棚菜土传病害显得尤为重要。
1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致力利用土壤生态改良防治设施棚菜土传病害技术集成与推广。采用土壤消毒改良技术,在夏季生产空闲期,应用土壤消毒改良剂进行高温闷棚消毒,杀灭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线虫、芸薹根肿菌等有害生物,并配合施用土壤修复调理剂,促进土壤微生态平衡。同时,采用育苗移栽和抗病品种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土传病害发病率。从而达到综合防控土传病害的目的,确保我省菜农经济收益及设施棚菜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2 创新点
本项目首先建立了以土壤生態修复为主的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和理论体系,从而达到综合防控土传病害的目的,确保我省菜农经济收益及设施棚菜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其次,挖掘出根肿病抗病新基因,并开发出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抗病育种,为今后根肿病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良好抗源和理论基础。
3 项目推广应用情况
3.1 目前推广应用情况
3年来,项目在法库,新民,辽中,朝阳地区建设土壤生态改良防治设施棚菜土传病害技术示范基地2680亩,推广设施棚菜土传病害防治关键技术。指导和辐射带动周边县市设施棚菜生产基地16.99万亩。其中,朝阳1.58万亩,法库1.36万亩,新民4.75万亩,辽中9.3万亩。推广应用“利用土壤生态改良防治设施棚菜土传病害技术”,在提高设施棚菜产量、提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题组于2017年5月编写完成《青梗菜根肿病综合防控手册》,读本200册免费发放给菜农,开展专题培训10次,培训菜农及农村实用人才500余人次,这些农村实用人才所学所用,发挥乡土人才作用,是推广项目成果的生力军。
3.2 推广应用前景
辽宁省设施棚菜土传病害发生日益严重,造成设施棚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大幅下降,甚至绝收。推广利用土壤生态改良防治设施棚菜土传病害技术,扩大设施棚菜种植面积,形成基地辐射效应,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课题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必将带动我省设施棚菜种植地区的经济大力发展。本项目研究课题符合国家和辽宁省生产实际需求,强调新技术的研发、集成、创新和应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微生物菌剂的施用,调节土壤生态环境,既获得显著的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又保障了设施棚菜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设施棚菜质量和品质,起到了实用技术的研究和示范作用。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辽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全省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发展到1119万亩,位居全国第二位。为了实现设施棚菜产品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产增收,本项目利用土壤生态改良防治设施棚菜土传病害技术,在提高设施棚菜产量、提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法库,辽中,新民和朝阳累计推广土壤生态改良防治设施棚菜土传病害技术面积达16.77万亩,累计设施棚菜增产4.59万吨,增收6305.38万元(见表1)。
4.2 生态效益
本项目利用土壤生态改良防治设施棚菜土传病害技术,在提高设施棚菜产量、提品质的同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微生物菌剂的施用,调节土壤生态环境,每亩节约成本192元,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既获得显著的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又保障了设施棚菜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4.3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培训了大批种植户,培养了基层技术人员,使广大种植户和基层技术人员了解了土传病害的侵染特性、传播途径和危害方式,掌握了利用土壤生态改良防治设施棚菜土传病害技术措施。同时也大幅提高了种植户和基层科技人员的科学素养,有效提高了当地栽培技术水平。该项目也促进了各地区设施棚菜种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项目组的成立和有效运行加速了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转化,培养和打造了一支设施棚菜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的优秀团队。
作者简介:李兰英(1978-),女,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