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疫病综合防治措施
2021-08-23韩丹
奶牛场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防止和消灭奶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代谢病,使奶牛更好地发挥生产性能,延长使用年限,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建立严格兽医卫生制度,防止疫病的传播。
1 建立兽医卫生制度
建立健全兽医卫生制度,完善卫生措施是防止外源性病原微生物传入,降低内源性病原微生物滋生的有效方法。建立出入登记制度,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生产区入口设置消毒池,消毒药要定期更换,保证药效。有条件的奶牛场可设消毒室,人员更换专用消毒工作服、鞋帽后方可进入。工作人员、挤奶人员、饲养人员的工作服、工具要保持清洁,经常清洗消毒,不得带出牛舍。
搞好牛场消毒。牛床、运动场及周围环境每天要对牛粪、生产污物进行清理,建立符合环保要求的粪尿污水处理系统。每个季度大扫除、大消毒一次,产房、隔离牛舍、病牛舍每天专人进行清扫和消毒。搞好环境卫生。每年春、夏、秋季,要进行大范围的灭鼠、灭蚊、灭蝇、灭虫的工作。要采取经常性的灭虫措施,降低虫害造成的损失。
奶牛场员工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如患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在场外治疗,痊愈后方可上岗。新招员工必须经健康检查,确认无结核病与其他传染病。奶牛场员工不得互串车间,各车间生产工具不得互用。奶牛场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如有特殊情况需要饲养狗的,应加强管理,并实施防疫和驱虫处理,禁止将畜禽及其产品带入场区。
死亡牛只应做无害化处理。尸体接触的器具和环境做好清洁及消毒工作。淘汰及出售牛只应经检疫并取得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场。运牛车辆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进入指定区域装车。应建有兽医室和各种记录。包括常规记录登记表、饲养档案,牛的免疫程序、生产记录,饲料、饲料添加剂和普药使用记录、消毒记录、免疫记录、诊疗记录、防疫监测记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记录,牛的病史卡,疾病统计表,结核病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结果表,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监测结果表,疫苗免疫注射记录表,寄生虫检测结果等。
2 疫病监测
奶牛场应依照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疫病监测方案。奶牛场常规监测的疾病至少应包括,口蹄疫、炭疽、牛白血病、结核病、布鲁菌病等。同时需注意监测我国已扑灭的疫病和外来病的传入,如牛瘟、牛传染性胸膜炎、牛海绵状脑病等。母牛在干乳前15天做隐性乳房炎检验,在干乳时用有效的抗菌制剂做封闭保护。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动物疫病监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必要的疫病监督抽查并将抽查结果报告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3 免疫检测
所谓免疫检测,就是利用血清学方法对某些疫苗免疫动物在免疫接种前后的抗体跟监测,以确定接种时间和免疫后的效果。在免疫前,监测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水平高低,以掌握合理免疫时机,避免重复和失误。在免疫后,检测是为了了解免疫效果,如果不理想可以查找原因,及时补免,对主要疫病进行疫情监测。如果发现疫情,尽快采取补救措施。遵循“早、快、严、小”的处理原则对传染病早发现、早处理,防止疫情扩散,把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 程序化免疫
免疫应有制度、有计划,不可随意盲目实施。制定免疫计划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要求,既要充分考虑品种特点、疫苗特性,又要结合本地疫情和本场实际,选择最合适有效的免疫途径,选择最可靠的免疫程序,选择最安全的免疫剂量。
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慎重制定出免疫程序。内容包括疫苗的种类、用量、用法,被接种牛的日龄、次数、间隔时间等。任何一种疫苗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都不可能获得100%的保护率。因此,免疫后要及时进行必要的抗体滴度检测。按要求保存和运输疫苗,要有疫苗注射记录,确保每头牛合理免疫和完善记錄。
作者简介:韩丹(1983-),女,畜牧师。研究方向:兽药饲料监督执法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