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非洲猪瘟防控高危窗口期风险管理五大关键技术研究
2021-08-23刘勇万秋贵
刘勇 万秋贵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高危窗口期;风险管理;关键技术
在缺乏非洲猪疫苗上市的前提背景下,因非洲猪瘟而清场的猪场问题严重;因流通加剧,面源污染,导致病毒广泛散播,养猪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有效推进养猪产业发展,保证我国生猪产业安全,对应的养殖部门要针对非洲猪瘟容易暴发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采用有效的措施减少复养风险。
1 窗口期诱发非洲猪瘟的原因分析
科学研究发现,受非洲猪瘟暴发影响的猪场多出现一定规律性特征,通过严加防控,科学监督窗口期问题,加强防控管理,将生猪养殖损失降到最低。
从防控非洲猪瘟工作实践来看,非洲猪瘟防控高危窗口期包括了生猪发情、配种、分娩、断奶、转群等五大关键窗口期,幾个窗口期的致病因、传播方式也有很大不同。例如生猪配种、分娩期间,人和生猪的接触频率高,若管理人员没有做好工具消毒和环境处理就可能加快非洲猪瘟传播;在生猪断奶、转群的阶段,若生猪的通行通道没经过彻底的清理、消毒,也会增加环境中病毒残留,造成二次感染。转群时候,生猪由于饲养环境、方式转变,自身抵抗力发生变化,进而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如导致猪的肠道菌群紊乱,为病毒微生物寄生提供条件,随着生猪的自由基增加,其生物膜通透性变大,非洲猪瘟等病毒性传染病感染概率增大。
2 增强非洲猪瘟窗口期风险管理质量的措施建议
针对非洲猪瘟窗口期五大风险因素,建议相关从业人员针对自身生猪养殖规模,养殖环境,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来切断疫情传播途径,降低养殖风险,避免受到非瘟疫情侵害。
2.1 采用全方位消毒、杀菌技术
养殖人员要做好全方位的消毒、灭菌管理,要做好人、猪、通道、工具接触面的全面消毒。规模场设立二次消毒转运站,外来的物、料要经过第一次全面消毒后贮放于场外转运站,经过再次熏蒸或臭氧消毒后方可由内部运输工具转运入场,有条件的地方建议养殖场设置烘干房,物、料、车进行烘干消毒。养殖人员进入猪舍时候要执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如更换工作服、换防护鞋、带防护手套等;清理猪舍时候用过氧乙酸、戊二醛对猪舍进行立体消毒,走道、粪沟、场外环境经常泼撒烧碱,生石灰,工具用烧碱浸泡消毒,水中添加复合有机酸化剂,以此来尽量减弱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
2.2 减毒转阴技术
实践证明,部分养殖场户在饲料中添加中成方剂,实施综合防控,实现减毒转阴,复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推荐的方剂如下:黄芪30克,青蒿30克,茯苓30克,黄连40克,黄柏40克,黄芩40克,大青叶40克,金银花40克,连翘30克,党参50克,茵陈40克,山药30克,上述为100公斤生猪用量。煎药口服,一天一剂,到猪场稳定为止。每月连续用15天后间隔15天再用。
2.3 运用免疫调节技术
非瘟时代,特别是母猪配种、分娩、断奶时期,猪场常见病蓝耳病,极易造成猪群免疫抑制,动物个体处于亚健康,增大非瘟感染风险。同时,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等与蓝耳病相伴相生,极易加重非瘟造成的死亡损失。提高猪群免疫力,必须要稳蓝耳,防蓝耳。建议猪群每月用泰万菌素、多西环素、替米考星、免疫肽拌料7~10天,净化蓝耳等呼吸道疾病,提高猪群自身免疫力,群体抵抗力。
2.4 减少应激
值得注意的是,生猪流动性越强,其染病风险越高,建议养殖人员尽量在猪群空腹情况下,气候环境好,温度适宜的时候移动生猪,减少应激;生猪移动前期和后期,养殖人员都应当保持其居住环境干燥洁净,仔猪保育初期尽量减少冲栏,以免空气湿度过大而引起仔猪顽固性腹泻,用过氧乙酸消毒可降低空气中的氨气、硫化氢等气体浓度,保护猪的呼吸道黏膜,在饲料中加入一些益生菌类物质、黄芪多糖类产品,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葡萄糖抗应激。
2.5 加强产品检测
若在生猪场当地发现了疑似非洲瘟疫的病例,养殖人员要及时排查本场内生猪,检测疑似阳性结果后,要及时上报当地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部门,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部门及时对样品来源场点开展隔离、消毒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并在省、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指导下送样确诊。
3 结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作为一种顽固的瘟疫,其致病因素多,防控难度大。两年多来,对国计民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针对生猪养殖复产复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非洲猪瘟依旧是悬于复产头上的一把利剑,需引起养殖人员的高度警惕。本文针对生猪养殖以及非洲猪瘟高危窗口期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风险管理的几项技术建议,希望能够为优化我国生猪养殖,为更多猪场成功复产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刘勇(1972-),男,本科,副高级工程师。石门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