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科书里的中国
2021-08-23
日本教科书在讲述日本侵华战争时完全避重就轻,有关日军残暴加害中国民众的描述更是一笔带过,南京大屠杀只出现在脚注里。1997年以前,日本教科书称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约20万,但这一数字后来被删除了。
在国际舆论场,中国的形象是复杂的:一方面,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功故事为人津津乐道;另一方面,西方政客与媒体近年来抹黑中国的声音总是能找到听众。归根究底,是因为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中国,这源于相关教育的缺失。
近日,记者在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调查了当地的教科书,发现其中一些有关中国的内容很容易让年轻人产生错误认识。
日本:介绍中国近代史避重就轻
据悉,日本东京书籍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是目前全日本采用率最高的初中历史教材,其中有关侵华战争(日本称“日中战爭”)的内容很少。
“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日中两国军队发生武力冲突,日中战争由此爆发。”上述教科书写道,“日本期待能出现一个替代国民政府的亲日政权,并发表声明想与新政府进行和平交涉。但是中国民众的抗日情绪愈发高涨,日本短期决战的预想落空,两国都开始全力投入战争。”
可以看到,这本教科书在讲述日本侵华战争时完全避重就轻,有关日军残暴加害中国民众的描述更是一笔带过,南京大屠杀(日本称“南京事件”)只出现在脚注里。
此外,1997年以前,教科书称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约20万,但这被日本国内舆论攻击成“自虐史观”,所以该数字后来被删除。
与近代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教科书介绍中国古代史极为详细,甚至能让人感到其“推崇备至”的态度。在2020年1月的日本大学入试中心考试里,“国语”科目的阅读题还要求学生对中国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进行大意理解和名词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科目的教材里,有关中国的记述正在增多。比如有的社会科教材分别以“中国人的生活”“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国”为题,介绍了中国的经济与民生状况。日本山川出版社的世界史教科书则用了近一页的篇幅,来描述邓小平为中国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
加拿大:涉及中国的内容不多,有些甚至非常负面
作为联邦制国家,加拿大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由各省教育厅自行审核采用。一般而言,中小学历史教育被纳入社会学范畴,也有省区将历史教育纳入低年级的社会学和高年级的历史学。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0至7年级的社会学教材里仅有零星的涉华内容,比如“华工对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修通的贡献”等。在当地华人社区的努力下,从2005年起,社会学教科书增加了“加拿大排华政策”和南京大屠杀的内容。
此外,在该省8至12年级社会学教科书中,设有专门的“认识中国”章节,共30页。
在“认识中国”章节里,中国历史是从“混乱年代”开始的,这涉及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三国鼎立,之后的要点包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在“民族认同的形成以及国家实现再统一”部分,教科书对中国朝代的详细介绍一下跳到隋朝,隋文帝成为占据篇幅最长的中国皇帝。在唐宋诗词和绘画部分,教科书列出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唐代画家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其中,介绍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内容占据很大篇幅。
在四大发明部分,教科书对印刷术着墨甚多,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化普及的关键因素,而关于造纸术的部分则语焉不详。在“认识中国”里,经常能看到不适当例证、结论,以及错误的图片和引文。
整体而言,加拿大学校各年级社会学教科书以及课堂里涉及中国的内容不多,有些甚至非常负面,比如直接将中国称为“专制国家”。
美国:中国历史的内容靠自学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亨德森是一所公立高中的历史教师。他表示,在中小学时没有系统性地上过有关中国历史的课,所有关于中国历史的内容都是他自学的。
由于在学校里无法学到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所以,当地大多数华人家庭的孩子会在放学后去中文学校。这样的机构一般由华人家长运行,老师多是志愿者。有的中文学校会教《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法国:中国近代史方面介绍了抗美援朝等
在法国中小学教育中,有关中国的知识主要集中在历史和地理学科。
比如小学六年级课本介绍了中国汉朝,主要强调这是一个繁荣时期,而且通过列举数据将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对比,两者都拥有广阔的领土、众多人口、强大的军力和密集的交通网络。初一的教材则侧重于综合叙述“中国统一与分裂循环的历史”,称中国人认为,一个受到“天命”的人统一全国、建立皇朝,赋予国家强大的机构,并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力……
在介绍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结构时,教材称中国人的特别之处在于,当其他大部分地区的人类处于较落后发展阶段时,中国拥有了组织性良好的中央政府,全国各地都有能干的官吏,他们凭借自身能力而并非出身当上官员。科举制令最早赴华的欧洲人感到吃惊,因为那时欧洲人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其出身。此外,中国古代的文化、科技、农业与河渠灌溉等在中学教材里都有所涉及。
近现代史则介绍了新中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此外,还讲述了抗美援朝、中美建交等事件。
(梁衍军荐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