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三则事迹
2021-08-23顾肖荣田宗寅
顾肖荣 田宗寅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的:“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拼搏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作者顾肖荣的父亲顾渊,1938年9月在上海加入共产党,任上海南方中学(现敬业中学)党支部第一任书记,是一位老革命,因此接触到许多党员的感人事迹。另一位作者田宗寅是顾渊的表弟,对其兄田宗玉较为了解。两位作者回忆的是普通党员,有的甚至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却做出了极不平凡的贡献。顾肖荣先生表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懈追求民族解放和复兴,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的强盛,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些事迹将一直鼓舞着后来者沿着先贤的脚步砥砺前行。
彭德清少将铭记的一位无名志愿军战士
1950年12月,血战长津湖战役发起前,时任志愿军第27军军长彭德清根据上级命令对围歼长津湖东岸新兴里和内痔洞美军的军事行动作出了部署。
12月29日,彭德清看完战士们总结的美军有“八怕”(一怕近战;二怕夜战;三怕手榴弹;四怕拼刺刀;五怕空袭战;六怕迂回战;七怕吹军号喇叭;八怕坏天气),当即下达命令传达到排班学习掌握,并用毛泽东主席的话给基层打气:“这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先打弱的,后打强的;抓住弱点狠打敌人,最后打败敌人。我们27军,非宰了这条北极熊不可。”
12月30日,27军80师239团作战股长王可夫带上了新赶到的241团副团长和3个营长,朝靠近新兴里南面的一个高地赶去看地形,准备当夜对敌发起进攻。
半路上,王可夫遇到了一个认识自己的伤员:“股长,我不行了,你回去代我向我的同志们问好,向祖国问好!”王可夫蹲下身来,含着泪说:“你小子是共产党员吧?”伤员问:“股长,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王可夫流出了眼泪说:“不是共产党员,你说不出这些话。”伤员说:“我是共产党员,股长,你快忙你的吧。”
王可夫说:“你是好样的,晚上我们就要反攻了。”
伤员说:“股长,我是不能冲锋了,你让大家狠狠打击敌人!”
王可夫抹掉了眼泪说:“好,你先待在这里,等我看完地形回来。”
一个多小时后,看完地形的王可夫返回时,这位共产党员战士已经闭上了眼睛。
241团的副团长问239团的伤亡情况,王可夫道:“除了班排连长,牺牲的战士绝大多数是党员。”
经过12月30日夜和31日白天的连续战斗,27军80师和81师全歼了美军第七师特遣队、北极熊团一个整建制团,给了美军一个沉重打击。
12月2日,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收到27军军长彭德清的电报:“27军80师、81师,于长津湖以东的后浦一线,将美军‘北极熊团全部歼灭。”宋时轮随即报告了志愿军总部和中南海的毛泽东主席。彭德怀司令员亲自起草电报:“全歼美军第七师特遣队一个整团,嘉奖第9兵团,嘉奖第27军。”
当天夜里,毛主席也亲自起草电报:“庆祝我九兵团(27军)的歼敌大胜利。”
至12月2日,组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曾被授予“北極熊团”称号的美军第七师第31团全部被歼灭。其团旗也被志愿军第27军缴获,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彭德清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曾任国家交通部部长。顾渊夫妇和彭德清夫妇是好友,两人的妻子是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同事,关于王可夫和这位无名伤员的事迹,是顾肖荣听彭德清女儿所说,虽然不知道这位伤员的名字,但是他的遗言令彭少将一直铭记在心。
为建设新中国不懈奋斗的田宗玉
田宗玉,上海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51年本科毕业,自1957年至1985年,28年在军工企业工作,从事舰船用柴油机制造工艺工作,自70年代起连续多年被408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返沪,加入沪东造船厂工作,继续被厂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贯穿田宗玉一生爱国爱党的思想认识有其历史根源。一是他父亲田仲耘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爱国小工厂主,淞沪“一·二八”抗战中,父亲倾其所能,捐献物资送往19路军前方将士,并印发抗日传单于街头巷尾,坚持响应同业公会号召提倡国货抵制日货。上海沦陷后,他坚决不与日方合作,不用日方原料,宁可受穷破产。日寇占领期间,被认为抗日分子而两度逃亡他乡避难。另外,父亲自觉支持侄子顾渊的抗日救亡革命活动,几度掩护侄子、亲自护送至他乡,避开日寇迫害。抗日战争后,侄子从新四军转回上海进行地下工作时,父亲又数次与母亲共同掩护他们转移革命阵地。父母的榜样是无穷的,在儿子田宗玉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是年长田宗玉六岁的表兄顾渊(因从小丧母与姑母家最亲),从青年时代就参加革命,而且就以姑父,姑母家二楼亭子间作为活动根据地之一,开展秘密工作,直至上海沦陷,奔赴淮南新四军根据地从军抗日。田宗玉常常在亭子间看他们留下的《西行漫记》等红色书籍,年轻的心中埋下了对共产党对新中国的憧憬。抗日胜利后,表兄顾渊在香港、南京、上海等地穿梭从事革命工作,工作艰难可想而知,面对国民党的凶残镇压,他们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几次将突发情况化险为夷。建国以后,表兄身为高级领导干部,还始终保持两家亲情,与田宗玉不是亲兄弟,胜过亲兄弟,特别关心弟妹们思想成长,直到晚年。革命兄弟亲情对田宗玉的一生成长,留下了很深的思想影响,坚定了他跟党走的信念。
(一)支内建设大西北军工企业
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愿为中国的工业建设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报效祖国人民,复兴中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的田宗玉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1957年秋,田宗玉携新婚妻子罗传凤(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离开繁华的上海,奔赴大西北,参加军工企业408厂的建设。
408厂是苏联援建的大项目之一。但1960年苏联停止了对华的援助,撤走全部专家,工厂几乎处于半停滞状态。党中央发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号召。此时,309机的工艺工装设计已经完成,但是几千套工业装备的制造远远跟不上计划要求,作为309机主任工艺师,田宗玉不畏惧、不懈怠、不退缩,在领导支持下,采用一边零件投产,一边工艺装备制造的方式,同时根据急需程度,组织工艺人员多次压缩工装进程,及时处理制作工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技术难题,经过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共同努力,最终如期完成了产品试制和正式投产、试车,及时向海军提供了第一批产品。田宗玉也在献身军工事业上迈进了坚实的第一步。
长年累月高负荷的加班加点,缺少休息,一度导致他用眼过度患上了青光眼。田宗玉却经常自勉:“远离声色犬马,不求闻达于诸侯,心无旁骛,献身国防工业。”自我要求言行一致,体现了一位忠于祖国国防事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赤子之心。
(二)参加09工程大协作项目
1969年,09工程上马,这是继“二弹”之后,党中央又一重大决策。408厂总工程师和田宗玉赴09上海大协作项目,领受一项产品试制和生产的任务。而刚回到厂,总工程师却被勒令停止工作,下放监督劳动,由厂里工宣队领导负责09办公室。由于该任务属绝密工作,无法临时换人,就由田宗玉全权负责产品技术生产全过程,实际上是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双肩挑。他以“目标至上”的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从亲自坐专机护送图纸文件到厂开始,日以继夜奔赴于各科室和各车间现场。视现场为战场,一方面解決加工中的工艺技术问题,一方面调度组织生产催毛坯、抓进度,工作不分内外,上手就抓,缺少工具就自己绘图给师傅加工,甚至当起小工亲自穿梭车间运送零件,只为保证进度,真是急生产所急,想09所想,亲力亲为,无所不能。
其间虽受“文革”影响,遇到生产无人管,人心涣散,有力无处使的情况,田宗玉依然尽自己所能争取领导支持,尽力耐心组织有责任心的技术干部配合设计工程,组织技术精湛的高级师傅亲自上阵操刀,自己甘愿做下手,保障进度顺利,在领导、干部、工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按时圆满地完成了09工程任务。
此后,他一如既往地在408厂促生产,尽心尽力继续参与厂里的035机的研制生产工作和其他技术工作。当时厂里有支左部队首长驻场,师长就睡在厂办公室打地铺,每当车间试车之后,田宗玉首先向师长汇报,取得他们的支持,部队首长的敬业精神、忠军爱民的高度素养,赢得了田宗玉对共产党员的信仰,并且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
随着工厂党委的逐步恢复正常工作和部队首长的大力支持,他很快被批准加入党组织,实现了心中的夙愿,成为又红又专的红色工程技术专家。并连续多年被厂里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三)出国考察国外先进技术为柴油机升级换代,引进国际先进产品立新功
1974年,国家六机部决策,引进国家生产急需的大马力中速柴油机产品,并派出监造人员赴法监造考察。1974年9月,田宗玉等5人前往法国大西洋造船厂监造12PC2-5大马力中速柴油机,这是当时行业中最早的一批。临行前,六机部边疆部长专门召集他们,嘱咐他们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
在三个月的监造期间,他们访问了遍布德法两国众多的柴油机零部件供应商,这些工厂都是世界各国柴油机厂中技术复杂,生产高难度、高精度零部件的专业大厂,是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历史悠久还不断创新,他们对技术开发和工厂科研水平的重视,让前往学习的领导同事大开眼界。
在考察期间,因田宗玉有着深厚的专业功底和长期生产实践经验,更有着别人遥不可及的英语功底,无疑成了参观交流的主将。在英文版原著技术附件内容的核对中,田宗玉根据监造现场实况,完善技术交底备份内容,纠正了中文合同中缺少的条款,提出增加条款要求,获得了法方的认可。回国后以他为主编的考察报告,经六机部交付印刷成册,分发到部内部外各柴油机厂和各研究所,由于内容丰富且技术含量高,被评价为当时出国考察报告中写得最好的一份。这无形中为我国柴油机领域引进产品和技术制造提供了有力的思路。
田宗玉从参加工作开始,几十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从工艺工程师、技术科科长、研究所所长至副总工程师,他每一步脚印都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成为国内中速柴油机制造工艺方面的专家,行业翘楚。直至晚年调回上海沪东造船厂,作为入场不久的“新人”,他仍努力学习低速柴油机制造工艺,并自觉下车间现场考察新产品的生产和组装试车过程,由于深厚的专业功底,两次在现场观察新品零部件安装中发现疑问并立即对照英文资料,提出改正方案,而及时消除了事故隐患,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肯定。
田宗玉一生,工作中极端负责,技术上精益求精,遇到困难迎头而上,遇到荣誉永远谦让。沪东厂原领导评价说:“老田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他是一位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担当,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真正的优秀共产党员。
放下枪杆子穿上白大褂的范英
何成、范英夫妇是顾渊在新四军淮南根据地的老战友,也都是老党员。解放后,党组织都培养他们进入一流大学读本科深造。何成进的是清华大学电机专业,范英进的是上海医学院(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医疗系。
1950年9月,领导上选派时年25岁的范英进入上海医学院本科读一年级(范英在1940年参加新四军前夕,曾考取过上海东南医学院并学习了一个学期),那时,范英担任上海军管会驻上海卫生试验所的军事联络员,已经有了一个5个月大的男孩。读书期间,范英又生了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三年三个孩子再加上老大,边读书边带四个孩子,非常艰难。常常是上完课就匆匆骑着自行车回家给孩子喂奶,如果遇到孩子生病,那就更加手忙脚乱了。范英的中学学习,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学学停停在所难免。此后又在部队呆了8年,从事医疗化验工作。现在一下子要跟上重点大学的学习进度,非常不容易。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支持下,她奋力拼搏,终于在1956年由上海医学院内科专业毕业,被留校在微生物教研组任助教。
那时上医微生物教研组的主任是林飞卿教授,她是全国著名的微生物学专家。林教授学识渊博,学风严谨,对下属和学生要求严格。她要求助教定时交文献综述。她还开展新的项目研究,比如:病毒学、免疫学等。范英因为在部队长期从事临床化验,又担任过化训队的老师和队长,所以无论带领同学们做实验,还是在课堂授课,都得心应手。除了教学,范英还在林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了麻疹病毒分离实验,克服种种困难,业务很快胜任了。范英在上医执教8年,这8年非常艰难:工作忙、孩子小、运动多,但那时年轻都兼顾下来了。
1964年范英奉调到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处工作,直到1985年底离休,除“文革”期间一度中断外,一直工作在医疗科研管理岗位上。在职时,她是科研处处长,负责医疗卫生战线科研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和实施等工作。离休后,她又被返聘继续为医疗卫生科研事业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为《上海科技》(1949-1984)一书撰写“上海医学科技工作概况”篇;还在《上海卫生志》中撰写“医学科学研究”篇。另外还与他人合作编写《2000年上海卫生发展战略研究》 《卫生发展战略研究理论与实践》等书。作为一名新四军老战士,在卫生战线长期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作出了自己应有的杰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范英有一名同班同学闻玉梅,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本科毕业,在林飞卿教授的微生物学教研组担任助教,受到林教授的关爱和指导。荣独山、林飞卿夫妇是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他们在“文革”期间遭到冲击,1981年,荣独山和林飞卿夫妇将“文革”时被查抄和补发的工资6万元,全部捐献给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学校为此新设立了“荣林氏奖学金”。林教授培养了闻玉梅这一代医学专家,闻玉梅这一代又培养了下一代更多的医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事业就靠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越来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甚至突破世界性的难题。2020年我国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百年来,不同岗位上的共产党人追求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
(作者顾肖荣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田宗寅为田宗玉之胞弟、曾任中国石化上海金山石油化工设计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 崖丽娟 杨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