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1-08-23王然
王然
摘要:目的:研究24 h动态血压仪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心内科就诊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动态监测组100例。对照组采用手动测量,动态监测组采用24 h动态监测仪测量。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组优的为88例,中的为7例,差的为5例,监测有效率达95.0%;对照组优的为45例,中的24例,差的31例,有效率达69.0%,两组有效率的差异性没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为提升高血压诊断和治疗效果,可将动态血压监测仪作为重要监测工具。
关键词: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护理
在临床上,动态血压监测仪对隐形高血压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24 h连续监测,获得白天和晚上患者血压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对高血压进行诊断。考虑到偶尔血压测量的不稳定因素和患者血压波动变化规律,使用动态血压监测起到获得完善数据的作用,对于偶尔测量不稳定有补充意义。最大限度降低动态血压监测的误差数值,发挥其最大效能,是需要长期探究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将本科室疑似高血压患者和已确诊需药物干预的患者以动态血压监测的方式进行检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心内科有头痛和头晕症状等怀疑为高血压和已经被确诊需药物干预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动态血压监测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动态血压监测组男70例,女30例;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55±3)岁;文化程度:中专以下30例,中专和本科60例,本科以上10例;疑似高血压患者62例,已经确诊且需要动态监测患者38例;血压(130~201)/(82~103 )mm Hg。对照组男66例,女34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56±5)岁;文化程度:中专以下30例,中专到本科38例,本科文化以上32例;怀疑为高血压患者65例,已经确诊且需动态监测的患者35例;血压(131~206)/(82~101)mm H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组
患者检查前3 h需停止服用药物。将DMS-ABP型监测仪设置参数,在电脑中详细输入信息,包括患者年龄、电话等,然后根据患者手臂实际粗细程度选择袖带。白天监测时间为早8点至晚上8点。监测间隙为30 s,夜间监测时间为晚上8点到早上8点,监测间隙为1 h,不间断监测24 h,在监测时间对患者日常活动不限制。但需要让患者清楚监测期间不可洗澡和拆卸监测仪器。获得监测数据会自动录入电脑系统,包括心率、白天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最小数值、夜间均舒张压等。24 h有效测量为35~40次,有效达到80%为合格。如若监测中出现头部或手臂不适,及时就医检查。
1.2.2 对照组
对于等待确诊的患者用手动测压法,并结合患者主症状确诊或是排除高血压。确诊的患者主要是根据在门诊一次手动监测或患者对药物的依赖给予对症降压药。住院的患者每天上午、下午各测1回,血压过高的患者加大监测频次。等待血压逐步趋于稳定后适当减少次数,并将记录做好统计,分析结果作为诊断和护理依据。
1.3 观察指标
两组血压监测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动态监测组:优88例,可以根据结果确诊或是排除疾病,科学用药降低血压;中7例,数据完整性不高,但在有效范围;差5例,4例数据不完整,1例监测故障;有效率是95.0%。对照组:优45例,结合患者临床的表现以及记录分析其患病程度,并依据分析记录用药情况,维持血压正常值;中24例,患者人工测压不及时,用药依从性不强;差31例,因在诊断以及用药时出现头部不适引起误差;有效率为69.0%。对照组和动态组有效率进行比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监测更加高效、简便,对于数据分析更加科学,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有重要意义。避免因人为监测带来的失误,正确指导医生药物干预,但需注意几点:(1)袖带长度、宽度。大部分患者手臂维度是24~36 cm,标准袖是长34 cm、宽是11~14 cm。如若血压袖太小,会导致患者收缩压增加,因此需提前做好应急措施,准备两条不同尺寸袖带,本研究中3例患者太瘦、2例患者太胖导致测量偏差。(2)充气管护理。在使用前应确保延长管完好,出现裂痕及时更换,避免监测时漏气;在监测时要注意避免患者因为脱穿衣服将延长管接头拉动脱落;卧床监测时,避免充气管折叠影响监测。本研究中动态血压监测中2例因为充气延长管没接好,导致监测数据丢失。(3)检查电池装备。尤其在检查前,细致检查电池完好度,建议在监测前更换新电池或充足电量。(4)监测过程。监测过程中及时对患者进行教育,指导患者衣服保持宽松;结合患者文化差异采取个性化培训策略;告知监测中保持上臂静止或舒展状态;避免乘车或驾驶等剧烈运动;监测中切勿进入温度和湿度分化比较大的环境;远离具有强度辐射的地方;监测过程切勿敲打仪器;保持在移动、联通网络范围内监测。
综上所述,利用动态血压监测排除疑似诊断和指导患者用药具有重要效果,同时对住院治疗患者的药物干预强于手动监测。
参考文献
[1]高福荣.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