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药物有哪些
2021-08-23张波
张波
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或侵入蛛网膜所致,好发于儿童,究其原因看,是儿童抵抗力较成年人低。大量事实证明,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会损害神经系统,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需及早进行治疗。药物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首选方法,具体药物有哪些呢?
1结核性脑膜炎的简介与表现
脑膜炎是脑膜发生的炎症反应。脑膜是保护脑和脊髓的三层组织,相比与其他疾病其致命风险更高,究其原因,是该疾病可以极快地侵入人体组织。
脑膜炎的发生主要有三种因素:真菌、病毒、细菌,其中细菌性脑膜炎危险系数最高,主要是当脑膜炎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空气中的黏液、唾液微粒会通过呼吸道进入其他人群机体内,接吻、共享香烟、牙刷、餐具等均可作为传播途径。一旦细菌进入口腔、鼻腔、咽喉,会跨越周围黏膜组织进入血液,并在血液循环中增殖,入侵机体组织。机体具有血脑屏障,在细菌进入血液、脑组织时会发生抵抗,但脑膜炎的细菌会欺骗血脑屏障,致使其顺利进入机体内。
在脑组织中细菌会快速感染脑膜,导致人体发生剧烈的免疫反应,并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脑膜组织的肿胀会加速疾病的进展,影响脑组织功能发育,导致患者出现失聪、畏光等情况。脑膜炎出现还会增加颅内压力,导致患者出现神志模糊情况,且进入体内细菌会在数小时内快速增殖,释放毒素,增加败血症发生率。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脑膜炎的治愈率持续升高,死亡率低于2%,但这仅限于及时入院治疗者。若患者发病后未及时入院接受系统治疗,会对脑组织造成长期损害,影响其神经功能、肢体功能。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以精神状态改变为典型特征,可出现烦躁易哭、精神呆滞等情况,亦可出现低热、食欲减退、呕吐、睡眠不安、消瘦等症状;年龄较大者自诉头痛,若病情较严重,头痛呈持续性加重,亦可出现喷射性呕吐、抽搐、昏迷等,导致四肢肌肉松弛、瘫痪、呼吸不规则,部分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2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
基础治疗:虽然国际上提倡结核患者无须住院治疗,但结核性脑膜炎作为重症结核性疾病,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还需获得精心的护理、合理的营养。特别是昏迷、瘫痪患者,不住院治疗是无法获得理想疗效的。
抗结核治疗: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为关键手段,常见方案包括2HRZS(E)/7HR,但结核性脑膜炎治疗药物的组成和疗程一般较常规结核药物药效强、疗效长。
激素治疗: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毒素、抗休克的作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可采用四联治疗方案,通过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炎性渗出,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但激素应用必须在有力抗结核药物保障下,若使用过早会导致结核性脑膜炎发生广泛播散,再者使用时需遵循早期、大剂量开始而后逐渐减少剂量,缩短疗效,若在减少药物剂量后出现不适或反跳症状,可适当延长疗程。例如:强的松起始剂量为30 mg/d,持续治疗2周;第3周可调整剂量为20 mg/d,第4周可调整剂量为10 mg/d,而后每周递减5 mg,直至劑量在5 mg/周时停用激素,但具体药物剂量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决定。
脱水疗法:脱水治疗需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主,常见高渗性脱水药包括甘露醇、高渗糖、山梨醇、尿素液等;利尿性脱水药包括速尿、双氢克尿噻、氨苯蝶啶、利尿酸、醋氮酰胺等。
3结核性脑膜炎的预防
首先新生儿出生后需尽早接种卡介苗,建议在出生24 h内进行卡介苗接种,在3个月后需再次进行复查,明确疫苗接种效果。
及早发现并治疗:幼儿机体抵抗力较差,在外出时家属需做好防护工作,尽量佩戴口罩,且避免与其他人群接触,回家后做好手部、口腔卫生清洁工作,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饮食均衡:机体抵抗力的增加会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概率,且在生活中需保持科学、规律的饮食习惯,保持休息及睡眠充足,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以补充机体所需,但脂肪的摄入不易过高,所用饮食需荤素搭配、避免过于油腻;若患者患结核性脑膜炎后出现低热等症状,可指导其进食牛奶、鸡蛋、瘦肉、鱼、豆腐等蛋白质丰富食物,以补充机体消耗的能量,同时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保持大便通畅,还可进食桂圆肉炖牛骨髓、银耳红枣粥、核桃红枣汤等,以补脑益智,有助于脑膜炎患者的恢复。
4小结
在此提醒各种患者及其家属,平时生活中需多留意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接触过肺结核患者的儿童,如出现反复低热、呕吐、头痛等症状,家属需提高警惕性,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