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成为幼儿科学学习的一片沃土

2021-08-23谢小洁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1年6期
关键词:蜡烛陶行知教师应

谢小洁

“生活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同样离不开教育。“生活教育”理念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在生活中进行。

一、在生活中找科学,让幼儿体验科学来源于生活

新时代、新视野下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精神为引领,引导教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去寻找科学的踪迹,将科学学习归于生活实践,归于幼儿的生活,以激发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幼儿在心灵深处埋下科学的种子,受到良好的科学启蒙教育为主。

(一)让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成为环境的主动构建者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更具实用性、科学性,常常需要构建合理、有效的科学学习环境氛围。教师应着力让幼儿成为科学学习环境的主动构建者。

比如,在开展“会上升的水”的科学探究活动之前,可以引导幼儿主动准备些玻璃杯、蜡烛、盘子、水作为活动的材料,为科学学习构建环境氛围,再引领幼儿将蜡烛放在盘子中心,点燃蜡烛,将玻璃杯扣在蜡烛上,蜡烛逐渐熄灭,玻璃杯里的水面上升。教师应引导幼儿自主或与同伴合作探究出其中的科学原理。在这个实验中,水面上升是由于蜡烛的燃烧消耗了杯中的氧气,里面的空气压力小了,大气就把水压入杯中导致水面上升。如果仅仅是因为消耗氧气水面上升的话,那么,水面应该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均匀上升。但是,我们发现水面是蜡烛熄灭之后迅速上升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蜡烛燃烧时会加热空气,空气受热膨胀,气压增大,能够抵御杯子外面的大气气压,甚至会有一部分的空气从杯子的下面跑出去。当蜡烛熄灭的时候,空气冷却,杯子里面的气压降低,外面的大气压就把水一下子压进杯子里,我们也就能看到杯子中的水面迅速上升。

(二)让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给予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师应引导幼儿着力在生活中去“找科学”,去探索科学。比如,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幼儿都可以找到科学,如幼儿吃饭后整理餐具其实就蕴藏着科学的“分类”思想,需要幼儿将碗、筷子、盘子一一归类整理。同样,幼儿午睡后整理床上用品,同样也蕴藏着科学的“分类”思想。又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来到大自然,到田野去找一找土壤,让幼儿去探究土壤的有关成分,对土壤进行分类,去探究肥沃的土壤,并进一步探究如何保护土壤等。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来到幼儿园附近的“果园农庄”里去探究果园里的秘密,让幼儿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果树,幼儿会兴趣盎然地去探究果园里各种各样的果实,去探究各种果树的茎、叶、根的特征,果树上的“毛毛虫”也可能会成为幼儿所关心的“焦点”,幼儿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二、在生活中学科学,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小孩子如同地球每天每时都是旋转不已。”“他的能力知识,没有一天不在生活中进行。”“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教师应引导幼儿走进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生活中理解、体验、感悟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为幼儿创设“真实”的科学学习的生活情境

让幼儿置身在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更能激发幼儿强烈的科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也可以运用贴近幼儿生活的相关情境等去构建“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幼儿投入其中。幼儿会从中获得对科学的真切理解、真切体验和真切感悟,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会油然而生。

比如,在以“土壤”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田野里看一看、做一做、探一探、研一研,对土壤的成分进行研究。可以让幼儿学做肥料袋,主动参与自制肥料袋的活动,同时引导幼儿能够坚持观察自制肥料袋里出现的变化,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让幼儿尝试探究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植被与土壤流失的关系,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植被与土壤流失关系的实验,并能够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分析,归纳植被与土壤流失之间的关系等。

(二)构建“趣味化”的幼儿科学学习的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认为:“唤起兴味,儿童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物,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教师为幼儿构建科学学习的情境能承载“奇闻趣事”或悬念时,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便会更强烈。比如,在以“地球上的水资源”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带着兴趣去认识河流与湖泊、地下水、海水,并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在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能主动参与河流、湖泊形成的模拟实验,知道河流与湖泊是淡水生物的家园。幼儿通过模拟实验,分析河流与湖泊形成的原因,识别出河流与湖泊。幼儿把握模拟实验的现象,联系大自然,解释河流与湖泊的形成与地势、降水的关系。幼儿在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知道地下有水以及取用地下水的方法,同时知道地下水易于开采、使用广泛。幼儿能够描述地下水的储存位置,解释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与补充方法。

幼儿在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知道海水又苦又咸,海洋里生活着许多动物,设计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并进行实践操作、展示。幼儿在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知道水具有广泛的用途,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描述淡水资源有限,通过实验知道淡水越来越匮乏的原因,并能描述节约用水的几种方法等。

三、在生活中用科学,提升幼儿的科学核心素养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获定能事半功倍。”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地应用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主动地应用科学,不断地提升幼儿的科学核心素养。

(一)在生活中解放幼儿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强调教师应解放幼儿。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走进生活去认识空气,去研究土壤,去研究固体与液体,去研究人的呼吸与消化。教师应鼓励幼儿从小像科学家一样自主提出科学探究的問题,自主学会设计科学探究方案并制作相应的模型等。

(二)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科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如,在“认识空气”“研究土壤”“固体和液体”“地球上的水资源”“人的呼吸与消化”等科学探究活动中,可以让幼儿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四、结束语

让生活成为幼儿科学学习的一片沃土,新时代视野下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为导向,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找科学,让幼儿真正理解、体验、感悟到科学源自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真正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幼儿在生活中用科学,不断地提升科学核心素养,让幼儿幸福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蜡烛陶行知教师应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