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检测的那些坑
2021-08-23穆煜
穆煜
之前有妈妈咨询,宝宝钙铁锌全都缺,该怎么补?我们医生在回复中建议:别急着谈“补”,先要明确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因为大家接触到的一些检测方法,实际的临床价值可能非常有限。
如何看待微量元素检测结果?
国家卫健委早在2013年就已经下发通知,对于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做出了指导和建议。文件的态度很明确:微量元素检测不宜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为什么国家卫生主管部门会单独为微量元素检测发一份文件进行规范呢?
因为曾经有一段时间,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存在过多、过滥的问题。各种不负责任的宣传,使家长甚至许多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都把微量元素检测当成常规项目,当成是评价儿童体内营养素状况的依据和标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曾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证。结论是:大多数医疗单位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在诊断微量元素缺乏方面,参考意义不大。临床上诊断相应微量元素缺乏,需在儿科医生详细病史评估及体格檢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
一方面,卫生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都在给微量元素检测“泼冷水”;另一方面,各地的微量元素检测却依然开展得如火如荼。
家长一定很疑惑,宝宝到底要不要做这项检测呢?
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微量元素是什么说起。
什么是微量元素
目前多数科学家认为,生命必需的元素共有28种。在这28种生命元素中,按体内含量的高低,可分为常量元素(或称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指的是占体重0.01%以上的化学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氯、钾、钠、钙、镁等。这类元素共占人体总重量的99.97%。
微量元素,指的是占体重0.01%以下,且为人体所必需的一些化学元素。如铁、硅、锌、铜、碘、硒、锰等。全部微量元素只占人体总重量的约0.03%。
虽然微量元素在体内微乎其微,但这些元素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大家对照前面提到的微量元素定义就会发现,检测项目并不只针对“微量元素”。其中,“钙” “镁”都属于常量元素,而“铅”则属于可能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虽然含量甚微,但也不应归为微量元素。
检测这些元素,是因为长久以来,家长都非常关注宝宝是否“缺钙”,是否存在“铅中毒”,使得钙、镁、铅等非微量元素也成了微量元素检测中的必查项目,让这项检测变得名不副实。
不同检测方式有何区别
目前,用于微量元素检测的标本主要是头发和血液(包括静脉血和末梢血)。
以头发作为检测标本。取样方便,可以让宝宝免受采血的疼痛,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但是这种检测方式得出的结果临床价值非常有限。
通过手指取血。取血过程中,可能会有组织液或外界的同种元素混入,造成结果偏低或样本污染,也不是可靠的方式。
通过静脉取血。这种检测方式,采血过程中干扰因素相对较少,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血浆中各元素的含量。
从上述几种不同标本类型的比较来看,似乎静脉取血检测微量元素更可靠。但是,使用静脉血检测微量元素,就能真正反映宝宝是否缺钙、缺锌、缺铁么?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血液中的微量元素不能等同于这种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
血液微量元素结果≠体内含量
刚才我们讲了,通过抽静脉血可以检测血液中各元素的含量。那么,它为什么不能用来确定宝宝是否真的缺什么微量元素呢?这是因为,微量元素在人体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有的元素在血液中含量很少。这个问题,我以钙元素在体内的分布和功能为例,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钙是我们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常量元素。人体内的钙含量约1~1.25kg,占体重的1.5~2%。
剩余不足1%的钙,分布在血液、体液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中,参与多种生理活动。如参与激素释放、促进血液凝固、调节心律等等。
钙元素对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作用。如果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下降,会导致神经组织过度兴奋,触发肌肉收缩,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抽筋”。如果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高,则抑制神经活动,长期还可能导致肾结石、骨骺过早闭合等问题。
因此,为了保证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基本恒定,我们人体进化出了一套应对机制。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降低时,会迅速动员骨钙源源不断地进行补充;反之,若血钙浓度升高,机体会将其沉积于骨中储存起来或经肾脏排出体外。这一机制保证了血液中钙离子浓度在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中无明显差异,始终保持着一个基本恒定的浓度。
所以,我们能够明白两个问题:通过抽血测得的钙,不能反映体内的钙总量;血液中的钙离子不足体内钙总量的1%,且浓度保持动态平衡,其水平不能反映体内钙总量及整体状况。
除钙元素之外,人体内的铁元素主要分布于红细胞内;锌元素主要存在肌肉与骨骼中;铜元素则主要储存在肝脏……
所以说,血液微量元素检测,测得的只是血浆内各元素水平,其结果不能反映体内微量元素整体状况,也不能作为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的诊断依据。通过血液微量元素检测,评价儿童体内营养素状况,是一个误区。
有事没事都补点,总没坏处?
有的家长朋友可能会说了,虽然微量元素检测结果不能反映宝宝体内的实际状况,但是为了防患于未然,额外补充一些,总没有坏处吧?
其实,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要知道,各元素在肠道吸收的过程中,存在竞争关系。
比如钙、铁、锌、铜等,都是二价阳离子,在胃肠内吸收途径相似。其中一种元素多了,就会抢占其它元素的“运力”。锌补多了,会影响铁的吸收;钙补得过多,锌、铁的吸收就会减少。所以,建议大家把喂养重点放在均衡营养上,不要迷信保健品的作用,以免破坏了体内营养元素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