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代航天伉俪的飞天梦

2021-08-23富东燕杨苗本

恋爱婚姻家庭 2021年7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姥爷航天

富东燕 杨苗本

姥爷王恕和姥姥聂金霞

王司晨和丈夫

爸爸王允坤、妈妈王燕虹和女儿

“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他们这些前辈对航天事业的坚守和热爱,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理由和动力。他们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我们必须接好‘棒,将光荣继续传承。”面对采访镜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工程师王司晨坚定地说。

一家三代六位航天人,一棒接着一棒,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着。在王司晨的成长经历中,责任、担当、出差、随时待命等关键词伴随着她的日常生活,那她为什么还会毅然选择这份艰苦的职业?

“作为航天人我很骄傲”,便是这份传承和坚守最好的答案。

“航一代”的创业史

酒泉,一个美丽的名字,却是一个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那里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和荒凉沉寂的戈壁。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第一代航天人用一颗颗赤诚爱国之心,把这片土地浇灌成了充满希望的绿洲——如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成为高密度航天发射的理想圣地。

王司晨的姥爷王恕,是第一代航天人中的一员。王恕15岁参加抗日,1958年被派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与筹建,從此与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情缘。

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当时酒泉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非常简陋,但当我们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让东方红乐曲在宇宙中响起时,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每每提及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航天事业,王恕总是这样骄傲地说。

对于姥爷的工作状况,在幼小的王司晨朦胧的记忆中,她总是听人这样介绍,“学习能力强,肯吃苦,在业务上表现突出。”王恕在彼时急需航天人才的酒泉很快脱颖而出,成为管理层中的业务骨干。

1967年,王恕再次作为“拓荒者”,被选派到巍巍秦岭参加卫星测控机构的筹建。作为主抓领导,他带着队伍修房子,造设备,搞培训,完成了第一代航天测控网的方案设计、设备研制和台站建设工作。

在第一代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下,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前身逐渐走上了正轨。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航天史上如此里程碑事件的背后,王恕等第一代航天人功不可没。

作为总指挥的王恕,在赴遂宁执行我国首颗卫星回收任务时,路上遭遇严重车祸导致昏迷。被抢救几天苏醒后,王恕的第一句话竟是:“任务怎么样?”得知任务已完成,他才松了一口气。

王司晨的姥姥聂金霞也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一员,两位航天人一起为国家航天事业的起步奉献了一生。

如今,在王司晨家中,还保留着姥爷、姥姥当年的荣誉证章和获奖证书。

褪色的奖章盒子、泛黄的证书封面,记录着那个年代属于第一代航天人的辉煌,也在王司晨的心中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

“航二代”的奉献史

王司晨的母亲王燕虹是家里的老大,父母工作太忙,经常顾不上家里的事。王燕虹很早就肩负起了做饭、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也练就了她独立、有担当的品质。

20世纪70年代,单位选派优秀工农兵学员去进修培训,工作突出的王燕虹被选派到了南京大学。对于选择专业,王燕虹的观点是“国家紧缺什么,就学什么”。于是,在那个国内计算机软件水平极度落后的年代,她选择了与软件研发相关的专业。

毕业后,王燕虹又回到了条件艰苦的岢岚县——卫星发射中心的一个站点,20世纪80年代末才搬到西安。在航天系统软件架构搭建与升级这一工作岗位上,王燕虹一干就是42年。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在晚饭后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学习到很晚。”王司晨后来才知道,妈妈因为知识底子薄,为了克服工作中的难点,必须从头学起,把相关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王司晨的爸爸王允坤从事的是航天仪器计量工作,需要到全国各地的测控站点开展设备测量,长期出差是常态。在王司晨小时候,她常常连续几个月都见不到父亲的身影,以至于当爸爸出差结束回到家中时,她竟感觉有些陌生。

有一年除夕,王允坤突然接到紧急任务,要立即前往喀什开展工作。当时,当地的气温已经降低至零下20℃,大雪造成许多交通工具停运。王允坤一行几人想尽办法,换了几种交通工具,最终按期抵达,圆满完成了任务。

“小时候,爸爸总不在家,妈妈也很忙,有时候刚刚下了夜班,又被召回单位执行任务。”王司晨无奈地说,“没人管我,我很小就能自己做饭了。”像妈妈一样,王司晨很早就学会了独立和自强。

爸爸妈妈虽然很忙,但他们的职业也给年幼的王司晨带来过骄傲。那时候,我国的航天事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公众对于火箭、卫星等基本没什么概念。

有一次发生地震,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对对王司晨说:“你家人是搞测控工作的,能不能提前预测一下地震情况?”现在看来,地震和航天虽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但也就是从那时起,王司晨突然意识到,爸爸妈妈做的工作在别人眼中原来是那么“高尖端”。而随着自己对于航天知识的不断了解,王司晨心中的那种自豪感也就越来越强烈。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航天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1999年到2005年间,“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等六艘飞船升天,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飞跃。

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像王司晨的父母这样的第二代航天人的刻苦钻研、不懈探索和全心付出。

王允坤在退休后,仍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发挥余热。他十余年专注航天科普,全国多地科技馆里都有他参与设计研发的航天模拟发射装置。

“航三代”的奋斗史

在家里两代航天人的熏陶下,王司晨从小心中就埋下了一颗航天的种子。

2004年,从四川大学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毕业的王司晨,正赶上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崭新时代。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如愿选择了航天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来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下属的活动测控单位。

“我的工作需要到处出差,而且时间很长,经常是半年都回不了家。很多人烟稀少的荒漠戈壁我都去过。”王司晨说,“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只要有任务就要立刻冲上去,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性质。”对于那段艰苦的时光,如今的王司晨说起来,总是风轻云淡。

2011年,王司晨调回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成为一名“卫星管家”。

“我的工作是管理卫星,保证卫星在轨道上安全正常地运行,以确保地面用户站的日常应用。”这样的工作责任重大、担子艰巨。在王司晨的工作过程中,卫星出现异常的情况时有发生,只要有情况就必须立刻处理。“有时候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候可能是几个月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特殊的工作性质,让王司晨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我们24小时不关机,半夜也要竖着耳朵。最怕听到电话铃声,因为很可能是自己的卫星出现情况了。”

到了2019年,王司晨已经成为一名成熟的“卫星管家”。她先后负责了30余颗卫星在轨长期管理工作,参与完成30多次发射测控任务,成功解决十余次卫星重大异常。“感觉每一颗卫星都像我的孩子一样,但操心卫星的事可比操心自己孩子的事情要多得多。”王司晨笑言。

王司晨的丈夫也是航天“圈里人”,十几年来一直在工作岗位默默奋斗着。王司晨夫妻俩的日常状态是相聚太少,分离太多。

“以前他总是长时间出差,一年能有七八个月不在家。”王司晨清楚地记得,孩子刚出生两个月爱人就出差了,他回来时孩子已经快1岁了。“这两年调回西安后,稍微好些,但加班、出差也是常态。”

一个是全身心地扑在工作岗位上,一个是事业、家庭两肩挑,王司晨一家满负荷的工作状态,让他们赢得了事业上的豐收,多项荣誉证书摆满了家里的书柜。

“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他们这些前辈对航天事业的坚守和热爱,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理由和动力。他们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我们必须接好‘棒,将光荣继续传承。”随着自己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对航天领域了解得越来越深入,王司晨这样的想法就愈加强烈。

家庭中航天奋斗精神的传承,是王司晨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在我国航天事业的骄人业绩中,有我家的一份力量,我是航天人,我很骄傲。”王司晨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也能做个航天人。

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航天人筹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始,到如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60年间,我国的航天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比于父辈,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王司晨由衷地说,“如果妈妈经历的那个年代叫航天的快速发展期,现在则是迅猛发展期。”正如王司晨所能感受到的,以前是几十年发射一颗卫星,后来是一年发射几颗,现在是一年发射几十颗。

航天事业迅猛的发展也经常让王司晨倍感压力,“现在卫星不但发射密集,而且设计理念很新,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学习,用心钻研,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2021年初的一天,一声电话铃响,把王司晨从梦中叫醒:“卫星三周姿态角和角速度超差、GPS出现异常……”王司晨赶紧联系值班人员,时针指向凌晨4点……

作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航天器长期管理部工程师,这样处理突发情况的场景,在王司晨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卫星监控中心的同事们互相称呼为——勤劳的“牧星人”,对于这个开玩笑式的称号,王司晨特别喜欢。6点处理完突发情况,王司晨打了一会儿盹,然后继续上班。“我负责的太阳同步卫星在凌晨4点到上午10点间过境,这算是正常作息。”王司晨笑着说。

一家三代六位航天人,用青春筑起了祖国的航天事业,用奉献让祖国的航天事业扬帆起航,用激情点燃了航天事业永不熄灭的火种。

“外祖父母见证了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父亲母亲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奉献了毕生,希望我和爱人能够在父辈创造的广阔舞台上成就一番事业。”谈到对于未来的期盼,王司晨希望自己这代航天人能够成为推动航天事业的世界领跑者,她相信这个愿望一定可以实现!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姥爷航天
航天梦,我的梦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逐梦航天日
姥爷牌饺子
姥爷爱泡澡
我的超人姥爷
外孙啊,姥爷想念你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