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消渴病的运用

2021-08-23金秋岑李建平者燕何海山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8期

金秋岑 李建平 者燕 何海山

摘要:目的:探究活血化瘀药物在消渴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择取78例消渴病患者均分后进行不同药物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结果:试验组行口服降糖药+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糖代谢情况均优于仅口服降糖药的对照组。结论:活血化瘀药物在消渴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可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药物;消渴病;运用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040-01

西医临床将消渴症称之为糖尿病,该病症患者通常在血糖升高的同时出现多食、多饮、多尿且体重下降等症状,对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的负性影响较大。针对该病症西医临床多采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降糖的方式来有效防止病情恶化。而中医临床认为消渴病的诱因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因素有关,因此主张以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1]。鉴于此,本组调查特在我院病例中择取了部分消渴病患者展开临床对比研究,现将相关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观察起止时间为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病例样本择取上述时间段内我院接诊的78例消渴病患者,将其均分后以试验组和对照组命名,两组病例资料统计如下:

通过观察表1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对比中,两组差异较小,(P>0.05),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降糖药治疗,具体用药方法为:餐后20min口服参芪降糖颗粒,服用剂量为每日三次,每次1g,连续服用3个月(即三个疗程)。

1.2.2试验组

试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以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汤加减治疗,具体药方包括:生地、沙参、赤芍、当归、白术各15g,葛根、丹参、麦冬各20g,黄芪30g、黄连6g、甘草3g、三七5g。气虚明显者加党参、西洋参,阴虚明显者加知母,口渴明显者加石膏,血瘀明显者结桃仁、红花。将上述中药混合后用水煎服,每天服用1剂,分早晚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即三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并统计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SPSS19.0是统计两组研究数据的专业软件,当P<0.05时代表两个组别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经对比发现,试验组的临床总疗效87.18%>对照组的69.23%,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2.2糖代谢情况对比

护理干预前,试验组的糖代谢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价值,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组的空腹血糖[6.61±1.43(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9.08±1.18(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74±0.96(%)]低于对照组[8.04±1.87(mmol/L)、11.30±1.33(mmol/L)、7.62±1.19(%)],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3。

3.討论

相关研究者认为[2],淤血贯穿于消渴病的始终,无论早期、中期、晚期都有潜在的或者明显的血瘀存在,气虚、阴虚及淤血三者相互影响,互相掺杂。因此,针对该病症中医临床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本组调查通过给予试验组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汤加减治疗后,其血糖控制效果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的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是因为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汤的药方中的药材具有益气养阴(黄芪、葛根)、活血化瘀(赤芍、丹参、当归、三七)、养阴生津(麦冬、沙参)、健脾益气(白术)、清燥生津(黄连)之功效,且上述药材具一定的降糖作用,同时可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机体糖代谢[3]。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药物在消渴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可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车彪. 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

[2]田丽凡,王清泉. 基于数据挖掘的从瘀论治消渴病用药分析[J]. 江西中医药,2019,50(01):48-50.

[3]刘蓉,徐云生. 浅析消渴病与瘀血的关系[J]. 湖南中医杂志,2013,29(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