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华文化需要新技术助力

2021-08-23张任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诗词传统

张任

近年来,不少文化类电视节目受到全民追捧。《中国诗词大会》唤起观众对古典诗词的诵读热情;《国家宝藏》引发国人守护文明的责任感;《典籍里的中国》生动演绎经典著作的文化故事;河南卫视精心打造的《唐宫夜宴》和《端午奇妙游》则以绝美中国风火爆出圈。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敏锐地发觉其中蕴藏的创新潜力。

中华文化是这些优质节目的根本所系,传诵不绝的诗词经典、萃集历史精髓的文物古迹、彰显华夏风韵的服饰舞乐,千载而下,仍然散发着勃郁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从不以孤傲的姿态侵损或拒斥其他文明,她总是温情脉脉地兼容并蓄,故能成其博大气象,让后人取用不尽。如今面对中华文化的回归与复兴,势必要重树文化自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寻求适应时代环境的新思路以达到转化与发展的目的。

文字相授和口耳相传,历来是文化传播的最主要方式。先秦诸子争鸣,著述和教学成为表达观念与宣扬思想的基本路径,汉魏经学师借章句注疏经典之法,阐发义理。宋代活字印刷术面世,图书普及率日渐提升,但是传播方式尚未发生质变。

直到近代西方摄影、电影、电视等新手段传入,方才掀起文化传播方式革新的巨浪,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名著影视化风尚使得“四大名著”更加广为人知,以历史、文学为题材的纪录片至今源源不断。

随着电视普及与网络发展,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傳播势不可当,也给当代文化传播者提出了不小的要求。《国家宝藏》的主创者直言节目具有“与生俱来的使命和责任”,而“这一切都源于历代先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源于这个时代的需求和召唤”。这些优质节目已然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许多创作团队正设法借助最新的信息技术与传播媒介来重构文化呈现方式,旨在重新激发中华文化的活力。

全媒体时代,人们接触传统文化,早已不限于典籍文字等古老形式。电视、电影、短视频这些受众更广的媒介,无不蕴含着承载及传播文化的强大能量,关键在于如何让经久不衰的优秀文化与日新月异的科技顺利融合。

迄今为止,图、文、声、影的兼用已经极其普遍,而数字化、全息影像等技术日益成熟,使用渐广,传统文化凭借这股东风得到了全新展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惊艳世界的“画卷”“丝路”等表演,就开始使用特殊的光影技术,给后来者作出表率。2021年河南卫视的水下舞蹈《祈》之所以大获成功,恰在于传统舞蹈艺术与水下摄影技术的创造性结合。

中华数千年文化之积累,固然如大川奔海,泥沙俱下,但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不会因时移世易而褪色。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或许会暂时遮掩其锋芒,固守旧的承载形式会限制其传播,然而,一旦在时代需求的刺激下走上世界舞台中心,传统文化复兴的火焰便会瞬间被点燃。

当前的若干文化节目,不过揭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一隅,中华文化更丰富的特质与更深厚的底蕴,仍有待将来的发掘、解读和呈现,而且新兴技术跟传统文化因素的磨合还未臻于至善至美,优秀成果的数量也屈指可数,对此既要批评督促,也应抱以宽容态度。

总之,在复兴中华文化的进程中,用新技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势所必然,未来究竟还会带来哪些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诗词传统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