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的“无用之用”
2021-08-23
瞧不起文科的时代,该过去了
有学者认为,人文专业能够培养出最好的项目经理、最好的产品经理和最有远见的技术领袖。原因很简单,技术专业和工程师只关注一些特征,往往会陷入让极客们觉得很酷、大部分人觉得无用的东西之中。相比之下,人文专业更容易以人与技术的互动为中心。历史系学生更有可能认识到,技术的人性因素、易用性和设计将决定一种技术只是历史的脚注,还是会改变世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更有可能明白如何鼓动人、理解用户的需求。
多年来,美国的科技公司都不招文科生。但现在硅谷意识到,对世界的认识不只跟字节、比特、数学和机器学习有关。现在文科生正在涌入科技行业,有人解释说,网络公司经常面对真实世界的挑战,如侦测非法的宣传、帮助遭遇自然灾害的用户,所以现在他们热衷于招聘文科生。
统计显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时起薪较高,但他们的优势会逐渐降低。工科生毕业5年内的年薪大概是8万到10万美元,有了10多年的工作经验后,年收入仍是10万美元出头。而普林斯顿大学英语、哲学或外语专业的文科生刚毕业时年薪为6万美元,工作10多年之后,平均达到13万美元。常春藤学校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刚上班时收入一般不到7万美元,毕业10年后将达到17万美元。这是因为文科能让学生学到成功的职业生涯所需的一切:写作、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语言沟通。
懂得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对建立成功的公司是有帮助的。虽然硅谷崇拜工程师,但许多科技公司的总经理都受益于更广泛的教育:YouTube的苏珊?沃西基是学历史和文学的,爱彼迎的布莱恩?切斯基是学美术的,脸书的扎克伯格也学过心理学。
哲学家达蒙?霍洛维茨在一次会议上说:“你应该辞去你在技术行业的工作,去读一个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本来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文科,到二年级时转去学计算机,毕业后研究人工智能,但他发现他建造的人工智能体系一点也不智能,它们能够很好地完成特定任务,可是一旦环境有任何变化,它们就无法运行了。
他觉得他要先搞清一些哲学问题:思考的本质、语言的结构、意义的基础。为此他辞去工作去学习哲学,知道了修辞学、解释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的思想家阐述的创造意义和认识世界的各个方面,意识到了他之前作为技术专家的世界观是多么有限。
他说,不用担心拿到人文学科的博士后找不到好工作,主导技术产业领导权的不再是工程师了,因为计算机不再神秘到只有工程师才能弄明白;技术产业正在转向产品思维,要理解产品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产品要吸引人,面对这一挑战,严格培训出来的人文主义的感受力是重要的资产。(贝小戎)
文科正在反击
当世界进入自然科学为王的功利时代,教育成为满足生产的工具,“不那么实用、不那么赚钱、不那么热门”的人文学科开始滑向边缘。
胡适先生曾在台大法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当初考取官费出洋,哥哥特地嘱咐自己要学些“有用之学”。所谓的“有用之学”就是开矿、造铁路,“千万不要学些没用的文学、哲学之类没饭吃的东西”。也就是说,文科院校的教育培养,已经不能迎合社会建设需求,大学教育开始看重实用,开始走向技术主义倾向。
其实,文科教育在任何时代都无法被忽视,也不可能止步不前。
如今,不少大学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初衷,都是抛却“只有理科需要实验技能训练”的偏见,让文科生培养出一种深邃的洞见力。
最初一批文科研究院中的代表——清华国学院,坚持打破文、史、哲分家的惯例,在消费主义和新型媒介文化杂烩发展的时代,建立文科资深教授制度。而早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刚刚起步时,一些应用性强的人文社会学科(比如新闻传媒、法律、贸易等)就尝试了实验教学内容。
《“无用的”自由技艺的惊人力量》一书提出这样一种观点:
在人工智能取代手工技术的时代,曾经“没那么有用、不那么赚钱”的文科正在反击,人们需要的是一种人文批判思维,需要艺术,去取代正在被解放的机械性劳作。
书中指出,2012年至2016年,美国新创造的职位中仅5%属于计算机领域,剩下的95%都是与人交际、输出艺术的工作。时代的脚步是一锤定音式的,无法反悔与扭转,人文学科需要借科技的东风重振。只有把就业面打开,才能走出失业、失项目、失学生的死循环。
但与此同时,也不要忘了探讨人文学科在高科技时代的意义,千万别走到钱锺书所讽刺的那一幕:“现在许多号称哲学家的人,并非真正研究哲学,只研究些哲学上的人物文献。严格讲起来,他们不该叫哲学家,该叫‘哲学家学家。现在的许多大学课堂上充满了这种人,而他们却未必有多少人文精神。”(峥峥)
这个世界归根结底,属于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人
未来,最有价值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大概有五种。
第一是探索新事物。
好的文科教育特别强调调研能力。并不是教授在课堂上讲什么,你考试的時候照着写就能得分——你得能提出自己的观点。除了完成指定的阅读材料,你得会寻找新素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探索新事物的能力。
如果没有人管你、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你能不能自主决定去探索什么?有这样的能力,你才能随时适应新局面。
第二是获得洞见。
给你一大堆各种各样、杂乱无章的信息,你能不能获得一个洞察。比如现在有一个商品在市场上的各种销售反馈,那你会不会判断这个商品的前景如何?这就是市场研究要干的事儿。
想要获得这种能力,也许你上大学应该选择的专业是艺术史。给你一幅画,如果你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自己调研,把这幅画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你就具备了市场研究的能力。
面对很多的信息,你知道选择哪些信息,忽略哪些信息。面对很少的信息,你也能像考古学家一样自己分析出来大量的见解。这就是功夫所在。
所以艺术史带给你的不仅仅是那些有关艺术的知识,更重要的其实是这种分析能力。有这样的能力,如果你去做个金融分析师,你就能从财务报表里发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信息,在投资的时候就能够提供一个别人提供不了的视角。
第三是选择和决断。
按照事先定好的规则去完成一件事情,是非常简单的技能。可是如果现在根本没有规则,你能不能自己制定规则,带领别人完成任务?这就涉及到领导力了。你的判断可能会出错,但大量犯错的经验积累起来也是你的财富。
我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新学年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并没有直接向学生宣布班级纪律,而是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咱们班应该有什么样的规则。
学生们你说一条、我说一条,老师仅仅是把学生提出的规则分类、把类似的说法合并,最后总结出几条大家共同认可的规则,作为这个班的纪律。我看这就是培养判断力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第四是理解他人。
年薪50万元以上的岗位,都会要求一定的团队组织能力,说白了就是你得会使用权力。想要使用权力,你就得知道团队中每个人都想要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哪里——你得能理解人。
这种能力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来。多读些严肃小说,你就会分析每个角色的诉求、动机和利益所在,人物之间又存在什么冲突,冲突又是如何解决的。
如果你有这种能力,你就能理解自己的团队和用户。你知道不同的人对一件东西有不一样的看法,你能倾听和你相反的观点。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你就能很好地把用户、产品和工程师连接起来。
第五是影響力。
你能不能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首先你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和写作水平、演讲水平有关。其次你得有共情能力,想要说服一个人,最好站在这个人的角度说。
今天这个社会各种纷杂混乱的声音非常多,影响力就越来越重要了。
不会面对真实世界是危险的。这个世界归根结底,属于那些能处理复杂问题的明白人。在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使用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那么学习自由技艺的“文科生”就越来越值钱了。
你的关键技能不是什么具体的专业知识,而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最佳路线,是把自由技艺和新技术结合起来。(万维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