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1-08-23郭大俊

江汉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观念现实马克思主义

摘要:实践观念是根据一定的理论认识,结合实践主体的需要和相关条件建构的一种关于未来实践活动的实施观念和预演方案。实践观念在联系理论与现实中的中间环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规范作用、检验和校正作用。实践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直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具体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着的实践观念,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般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的实践观念。

关键词:实践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探索理论与现实关系的理路及启示”(14AKS001)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08-0066-07

我们经常讲,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但严格地说,理论并不能直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理论研究的直接目的是求知,实践是把现实改造成为符合人之需要的现实的活动,要把理论和现实联系起来,还需要一个中介,这就是实践观念。实践观念是把抽象理论转化为直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的具体的行为理念,是联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

一、何为实践观念

所谓实践观念,就是根据一定的理论认识,结合实践主体的需要和相关条件建构的一种关于未来实践活动的实施观念和预演方案,如方针、政策、计划、措施、模型、图形、战略战术等等。实践观念不同于实践,实践是一种实际地改变对象的活动,它能够实际地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创造新的形态,或者创造新的事物。同时,实践观念也不同于理论,理论是一种抽象的观点和概念体系,它不能直接地指导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实践观念是介于理论和实践活动之间的一个环节,它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成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直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同时它又毕竟还只是一种观念形态,尚未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事物。

实践观念的建构内含三个依据。

第一,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这是建构实践观念的客观依据。黑格尔有个观点,叫做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转述了这个观点。这个“必然”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由不是要在幻想中摆脱客观规律,而是要以认识这些规律为前提;不僅要认识自然规律,而且要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支配人本身肉体存在的规律。恩格斯强调指出,主观任意不是自由。“它看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证明它被正好应该由它支配的对象所支配。”② 因为主观任意是以无知为基础的,连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都没有弄清楚,怎么可能在改造世界中获得自由呢?因此,建构以实践为直接目的的实践观念必须首先了解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虽然客观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它便以知识形态表现在认识领域,这就是科学的定律、概念和原理等理论知识。比如,设计飞机就需要空气动力学、机械力学、无线电和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建筑物就需要土木工程学、力学、地质学和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规划一个社区的建设就需要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和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要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可见,事物的客观规律是通过理论这个环节而与实践观念发生联系的。理论认识愈深刻、愈正确、愈全面,建构的实践观念就愈符合实际、愈可行、愈能够获得理想的实践效果。人们掌握了科学知识,实际上也就间接地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只有以正确理论为指导才可能建构合理的实践观念,才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即便出现某些错误也可以随时加以纠正,从而避免或减少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否则就要在实践中碰壁。

第二,对人的主观需要的充分了解。人们从事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先前的认识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状,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③ 人们之所以要从事物质生产活动,首先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不仅生产实践如此,其它实践活动,如变革社会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等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需要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最初动因。因而,作为直接指导实践活动的实践观念在尊重客观事物外在规律的前提下,还必须充分地反映人的主观需要,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安全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现实生活中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此实践观念也应当更加全面地反映人的多种需要。比如,建筑师在设计房子时不仅要考虑房子的使用价值,满足方便实用的需要,还要考虑房子的审美价值,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不仅要考虑房子的安全因素,如能够抗震和防盗等,还要考虑房子的造价成本。如果是特殊建筑物,如展览馆、图书馆、商场或飞机场等,还要根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风格。同时,不同人群和阶层的需要又显现出一定的差别性,中国人和西方人、北方人和南方人、工人和农民、军人和商人等都有不同的需要,实践观念也应当尽量反映不同人群的需要,以便使实践活动创造的产品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需要是历史的发展的。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实现后又会产生更新的需要,如此螺旋式上升,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需要。”④ 实践观念的构建应当准确地把握当代人的需要,比如,在产品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尽量在观念中创造符合当代人需要的理想产品。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设计的产品不能满足当下人的需要,一旦投入生产就会造成巨大浪费。

作为自在客体不存在价值和价值大小问题,价值是对人而言的。对人有用的就有价值,用处较大的就有较大的价值。构建实践观念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客观事物的有用价值,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或者说把客观的有用价值融入人们的主观需要之中,使客观价值和主观需要统一起来。这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的,“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⑤。就是说,既要按照事物的客观尺度,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要按照人自己的主观尺度,按照人的主观需要,把二者统一起来构建实践观念。

第三,对实践中介的准确把握。构建合理的实践观念还要对实践中介如实践的手段、方式、方法有准确的把握。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沒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⑥ 这里说的“桥”或“船”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比如,电磁感应定律揭示了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客观规律,为人们利用电能开辟了道路,但要真实地利用电能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则需要有发电机等相关设备。正如马克思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指出的:“要利用水的动力,就要有水车,要利用蒸汽的压力,就要有蒸汽机。……电流作用范围内的磁针偏离规律,或电流绕铁通过而使铁磁化的规律一经发现,就不费分文了。但是要在电报等方面利用这些规律,就需要有极昂贵的和复杂的设备。”⑦ 工具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决定性意义。马克思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工具是实际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⑧ 如果缺乏工具等这些中介条件,实践活动便无从展开。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需要是主观的,要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的主观需要服务,把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统一起来,就必须找到合适的中介。因此,在构建实践观念时必须充分权衡所设计的蓝图和方案等在实施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是否可行,是否能够满足实际操作中的基本要求。往往在某些情况下,蓝图很理想,需要也很急切,但就是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加以组织实施,那么这样的计划和方案再好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践观念必须满足以上三个基本要求。

二、实践观念在联系理论与现实中的中间环节作用

我们研究实践观念并非为研究而研究,而主要是为使理论转变为改变现实的力量做准备,为了勾通理论和现实的联系,为了在实践中少走或不走弯路,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具体地说,实践观念在创造现实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作用。我们常讲,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列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但实际情况是,往往有了正确的理论也不见得有正确的行动。比如,在民主革命时期特别是建党初期,我们党总的来说还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正如毛泽东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但却走了许多弯路,有时甚至遭到重大损失。那是不是说从俄国送来的马列主义是错误的理论呢?当然不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等加以发展的马列主义理论原则当然是正确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仅有正确的理论原则还不够,还需要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方针政策,变为具体的战略战术,变为可操作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实践观念,再用实践观念去指导革命和战争,如此方可取得革命的胜利。建党初期中国革命之所以屡遭失败,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的具体道路、具体方法和具体的战略战术,也就是没有把马列主义的理论原则变成具体的实践观念。

实践观念对实践的指导首先表现为行动目标的指导。一个产品要做成什么样式,达到什么技术参数等;一场战斗要达到什么目标,或占领什么高地,或消灭多少敌人等,在行动之前都要心中有数。这个“数”必须事先反映在产品设计和战斗计划中,亦即反映在实践观念中,而不是一边行动一边设计或一边造计划,那样就会出现行动上的盲目性。实践观念一旦形成,就必须严格执行,以达到既定目标为目的⑨。只要是符合实际的实践观念,行动中哪怕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不畏艰难,以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勇气和意志,力求到达胜利的彼岸。这里就体现了目标观念的指导作用。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就有了行动的指南,借助于指南针的作用就不会迷失方向。在观念目标的指引下,愈努力,离实际目标就愈靠近;如果没有观念目标的指引,就可能偏离实际目标,甚至南辕北辙,达不到实践的目的。

其次是行动方法上的指导。这里所谓的方法,简单地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具,一是使用工具的技术。培根在其代表作《新工具》里说:“赤手做工,不能产生多大效果……事功是要靠工具和助力来做出的。”⑩ 助力即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技术。工具是生产力的代表,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也是人区别于猿的主要标志。蜜蜂建造蜂房和喜鹊搭建鸟巢的本领高强,但都是借助于身体本身的力量,而不会借助于工具,而且从古至今,其“劳动”杰作从来没有什么变化。人则不然。人造建筑屋从石头堆砌的洞穴到秦砖汉瓦搭建的砖瓦房再到钢筋水泥建造的现代化住房,不仅建筑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建造技术、建造工具和建筑材料等都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正是有了建造技术、建造工具和建筑材料的不断革新,才有了建筑风格的不断变化。建筑工具和建筑技术能够制约建筑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因此,建筑房屋的设计图需要将相应的工具条件和技术条件囊括在内,从而确保建造方法上的指导性,也就是说在实际地建造楼房之前工具条件和技术条件必须到位,以便在实施过程中按照方案中的设计进行操作,保障楼房顺利落成。其他实践观念也都一样,也都有行动方法上的指导,打仗有使用什么武器和如何使用武器的技术问题,种地有使用什么农具和如何使用农具的技术问题,从事运输行业也有使用什么运输工具和如何使用运输工具的问题等等。

再次是行动步骤的指导。这里所谓的行动步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行动的实际操作程序,即在实践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先后次序、出场序列和协调程序;另一方面是指行动的实施阶段和环节。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步一步地做,一项工程必须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实施,不能头发胡子一把抓,一口吃个大胖子。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必须以事先的计划方案为指导。比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向前推进的。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设计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后来在实施过程中,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又不断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同时,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还设计了由东至西逐步开发和重点扶持相结合,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有了实践观念的指导,行动上才能有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不会因为实践过程的复杂性而乱了方寸。

第二,规范作用。实践观念与理论不同,理论偏重于宏观指导,实践观念则偏重于微观指导和行为规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所谓的规矩就内含规范的意思。一般说来,人們在行为发生之前就有了某种行为观念。比如木工师傅在做一张桌子之前脑海里就有了一个桌子的观念,是方形还是圆形,是四条腿还是三条腿、多大尺码等,这些观念哪怕没有设计图也是先于桌子而存在的;同时也就成了木工师傅实际操作的行为规范。如果他不按此规范行事,要求圆形他却做了个方形,要求四条腿他却做了三条腿,那就没有达到实践的目的,就可能遭到处罚。所谓规范意即调控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有两类规范,一类是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实施某一计划和方案等的具体行为规范;一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人和人、人和社会以及人和自然相处的行为规范。

先说第一类。这类规范一般带有强制性的特点,具有刚性的指标要求。比如,三峡大坝设计图就属于这一类。在建筑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绘制的大坝设计图和施工图,是在经过周密计算、反复调查研究和多次科学实验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在建设三峡大坝时,用什么材料、用多少材料、地基挖多深、坝建多高多厚、采用什么工具、投入多少人力、工程分几期完成等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要严格按照设计图和施工图的规范要求办事,不能有半点疏忽和出入。否则,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这类实践观念的规范要求比较严格,丁是丁,卯是卯,没有回旋的余地。它在保证建筑工程、车辆制造和驾驶、飞机制造和驾驶、武器制造和使用、火箭、卫星及宇宙飞船制造和发射等方面的质量监控和性能安全上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

再说第二类。这类规范可分为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形式。强制性规范和第一类一样具有刚性的指标要求,不得不照章办事。法律和行业行为规范等就属此种形式。比如,我国刑法第四章第二百三十二条明文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一条就规定了具体的量刑标准,是办理刑事案件的规范要求,不得有任何随意性。非强制性规范主要表现为一些伦理道德规范和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切勿偷盗,男女授受不亲,禁止抄袭和剽窃等等。这些规范主要依靠自律来落实,没有硬性的约束力,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走形变样。但它们又毕竟发挥着规范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可遵循的行为原则,使社会成员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且大多数成员也能够按规范行事,从而保障了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

第三,检验和校正作用。理论是否符合现实,是否是现实的真实反映,这当然要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实践结果是否达到了人的主观预期,是否实现了实践的目的,这得靠实践观念来检验。因为实践无法检验实践结果自身,就像一种没有任何参照物的东西无法比较它的大小优劣一样;理论也不能检验,理论的是非要由实践来检验,当然也不能检验实践结果的好坏优劣。因此,实践结果只能由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实践观念来检验。如果实践结果符合实践观念,与实践观念相一致,就说明实践结果达到了人的主观预期,实现了实践的目的,如果部分符合,就说明部分地实现了实践的目的,如果不符合,就说明没有实现实践的目的。比如,三峡大坝的质量是否符合设计标准,是否达到了人的预期目的,三峡大坝本身无法给出说明,建筑学等理论也无法给予回答,而只能以事先拟定的设计方案为标准进行检验,看竣工后的三峡大坝是否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是否达到了设计的各项指标,如果符合要求,达到了各项指标规定,就说明大坝建设是成功的,否则,就不成功或工程质量有问题。当然从根本上说,大坝建设,包括大坝的设计和施工是否成功,还要经过日后长期的使用实践过程来检验。这就是说,实践观念的检验有相对性,它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检验,只能在保证设计方案正确无误的情况下进行检验。

经过实践观念的检验,对于那些没有达到要求的实践结果就要及时地根据相关技术参数进行校正,或部分校正或个别校正,对于完全不符合要求的则要另起炉灶,从头再来。这方面的案例并不鲜见。如有的楼房、桥梁、道路、隧道等工程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或操作失误,检验结果不达标,出现了质量问题,就需要依据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如果严重不达标,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就需要重新修建。

总之,要使理论转变为改变现实的力量,光有理论不行,还要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实践观念,并以实践观念为指导进行改造现实的实际活动,才能使现实发生实际的改变。也就是说,有了正确的理论不一定就能够合理地改变现实,理论只是改变现实的前提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真正地改变现实还需要有合理的实践观念。比如,一个人掌握了电学和光学知识不一定就能够制造灯泡,只有运用这些知识进一步设计出制造灯泡的操作方案,并以设计方案为指导展开实际的制作过程才能制造出现实的灯泡。可见,实践观念在创造现实的过程中,在搭建理论和现实的统一关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中间环节角色。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实践观念

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莫名的苦恼: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常常会走弯路甚至会遭遇失败呢?难道马克思主义不是真理吗?难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正如有人所戏谑的那样是一种乌托邦吗?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规律是科学的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问题是仅仅掌握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和本国、本地区的具体现实结合起来,形成特殊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而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和中国现实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包含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创立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特殊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再将特殊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的个别理论形态。也就是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含有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特殊理论和个别理论三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即个别理论,实际上就是在理论付诸实践前制定的具体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观念。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改变世界,实现理想世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中国,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但是要改变世界、改变中国仅仅有一般理论是不够的,有特殊理论也是不够的,还要有个别理论即实践观念,即还要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和方法。实践观念是直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具体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虽然没有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为三个层次,但这个基本思想还是有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虽然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受其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但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1877年10月,俄国作家米海洛夫斯基在《祖国纪事》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俄国的前途是走资本主义积累的道路,就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描述的西欧历史发展进程那样。马克思得知后很是气愤,当即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写信,表示米海洛夫斯基硬要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历史的概述说成是适应于一切民族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会给他带来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他过多的侮辱{11}。后来,马克思在致查苏里奇的复信草稿中,进一步地说明,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只限于西欧各国,这是由西欧的历史条件决定的,而俄国的情况则大不一样{12}。这就说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虽然是波浪式前进的,但由于各国的历史环境不同,发展的道路也应具有特殊性。关于这种特殊道路的认识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也曾经说过:“只有基本路线还不够,还要有各项具体路线和政策,不然基本路线是空的。”{13} 又说:“搞建设,单有雄心壮志不够,沒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就像氢气球一样,一吹就破了。”{14} 邓小平这里所谓的具体路线、具体政策、具体措施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念。可见邓小平是很强调实践观念的重要性的。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特殊理论和个别理论,但更多的是特殊理论和个别理论,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也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一理论中既包含有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又包含有特殊理论和个别理论,是三个层次理论的有机统一体,但更多的是后两个层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说,这一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根据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形态。既然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它就必然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比如,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理论,关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理论,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关于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等。这些理论虽然没有也无必要像教科书那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进行专门阐述,但作为指导原则和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特色理论的每一个观点之中,渗透于特色理论的每一个思想之中,是特色理论的理论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就应当认识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弄清了这一问题的实质和相关方面,才能进一步设计怎样把这一理论变为现实、怎样实现的问题,包括总目标、总任务和发展方向等。具体而言,就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的“八个明确”{15}。“八个明确”是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系统回答、基本判断和总体描绘,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但是,它仍然只是一种理论认识,不具有可操作性,还不能拿它去直接改造现实。

第三层次,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八个明确”使我们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但要把这种理论变为现实还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即系统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就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16}。

当然,这一层次还可以具体化。比如,就如何坚持新发展理念而言,习近平又提出了六个方面。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17}。其它“坚持”也是如此,也可以进一步具体化。

第三层次是具体指导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措施,与第二层次带有方向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不同,它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和可变性,往往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实践效果不断加以修改和调整,特别是一些具体措施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时段和某些具体方面,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一旦具体目标达成,就要与时俱进地根据新的具体目标提出新的方法和措施。

因而,第三层次在沟通理论和实践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它既要准确地把握第二层次的理论要求,同时又要充分地了解中国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及长期愿望,把理论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观念,用以直接指导人们改造现实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实践观念的构建更加困难一些,实践意义也更加重要一些。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理想和现实相脱节、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现象,主要原因不是我们的理论不对头,而是实践观念不到位。有的实践观念已经过时,用过时的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有的实践观念超前,用未来发展才用得上的办法来解决现阶段的问题;有的实践观念缺位,没有针对性的办法来解决某些领域的问题;有的实践观念比较宏观,难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结果,理论似乎成了一种空洞的说教,不能转化为改造现实的力量,不能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实际问题,有时甚至引起群众的不满。

因此,对于多数理论工作者而言,其首要任务不是一再重复现成的理论,而是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找到落实理论要求的实践观念,把党的理论进一步地转化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进一步地做好联结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工作。比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是要如何贯彻实施这一战略呢?由于中国版图面积大,地区差别大,东部和中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平原地区和山区丘陵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基础不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就需要不同。各个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地提出与本地区特点相适应的办法和措施,设计适合本地区的具体方案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又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了三个层面24个字的内容,我们无须再从概念上讨论怎样概述更合适一些,从内容上讨论是多还是少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落实、如何践行的问题,把它变成不同群体、不同阶层遵循的行为准则。如,同样是“爱国”,工人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做,企业家应该怎样做,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做;同样是“敬业”,科学家和农民的标准就不一样,医生和工人的标准也不一样,各个行业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要求,提出具体的行为规范。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宣讲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当然是必要的,但对于理论工作者而言,更重要的任务是要把理论转化为能够直接指导广大干部和基层党员开展实际工作的实践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读懂吃透习近平思想,在理论上深刻领会和准确掌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深刻内涵,同时要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群众的现实需求。另外,还要对现阶段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条件有比较全面的掌握,要充分考虑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现实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出书房,深入基层做周密而细致的调查研究,必须深入企业、学校、医院、街道、乡村,充分了解那里的企情、校情、院情、街情和乡情,了解那里的群众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最期望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还要对那里的自然环境、生产状况、社会风俗、群众觉悟等主客观条件有真实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定地区、一定行业、特定单位和特定群体等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观念,使广大干部和基层党员在实际工作中有所遵循,从而使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切实得以贯彻落实,获得实际效果。

总之,实践观念是比较具体的行为理念,只有将党的理论具体化为本地区、本行业、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具体操作规范和行为准则,才能发挥理论应有的作用,也才能使理论变为人民群众改造现实的力量,才能将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从而实现理论和现实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践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当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借助实践观念在解决理论和现实关系问题中的中间环节作用,通过实践观念把党的理论变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把理论变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把理论变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把理论落到实处,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建设。

注释:

① 黑格尔这个观点显然有片面性,因为自由不仅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动地改造世界。所以恩格斯在引用黑格尔的观点之后,接下来表达了他对自由的看法:“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可惜的是,恩格斯这一观点并未引起多数读者的注意。但黑格尔注重对必然性的认识的观点是可取的。

②{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341—342页。

③④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79、47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97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⑨ 当然中途如果出现与实际不符的目标观念,也应当及時加以调整和修改,那是另外一回事。

⑩ 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42—443页。

{13}{14}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4—95、211页。

{15}{16}{17} 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21、14—55页。

作者简介:郭大俊,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62。

(责任编辑  胡  静)

猜你喜欢

观念现实马克思主义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