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测一大队:把忠诚写在地球之巅
2021-08-23韩宏
韩宏
在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以下简称“国测一大队”)的走廊上,
镶着一幅宽幅彩照——《跨越》。这是2005 年珠峰复测登攀途中,队员任
秀波在海拔7000 米拍摄的队友刘西宁负重跨越一条冰裂缝的情景。
15 年后的2020 年5 月,由国测一大队与中国登山队组成的2020 珠
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的8 名勇士,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树立起橘红
色觇标,连续工作150 分钟,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顶峰停留时间最长的
纪录。同年12 月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
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高程:8848.86 米。这是国测一大队第7 次为珠峰
“量身高”。
两下南极,七测珠峰,39 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 次深入高原无人区,
52 次踏入沙漠腹地,徒步行程6000 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 多
圈……这就是“尖兵铁旅”——国测一大队为祖国筑起的测绘丰碑。从
1954 年至1989 年,46 名测绘队员殉职于野外测绘一线,将自己的生命
年轮永远留在了戈壁、沙漠、沼泽、雪山上。他们当中,大多数连一块墓碑
都没来得及立,有的连尸体都没有找到。他们倒下的地方,矗起的是一座
座测量觇标。
几十年来,英雄的名字被传颂着,英雄的故事被传唱着。新一代忠诚
事业、甘于奉献的测绘人,正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用自
己坚实的脚步和滚烫的热血,续写着“尖兵铁旅”新的辉煌。今年2 月17
日,英雄团队入选“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2 月27 日,2020 珠峰高程
测定入围“2020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珠峰峰顶,登顶队员摘去氧气面罩无氧奋战150分钟
从1975年的8848.13米,2005年珠峰复测的8844.43米,到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的8848.86米,中国测绘人在一次次标定和刷新珠峰高度的同时,也一次次擎起了几代中国测绘人的精神高度。
通常,5月是珠峰冲顶的最佳月份,有3个冲顶窗口期。由于天气原因,去年5月的登顶异常艰难。队员们第一次冲顶到达海拔5800米时,由于北坳冰壁有流雪风险而下撤到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第二次突击冲顶时,又因受气旋风暴“安攀”的影响,到达海拔7790米时,由于以上区域积雪过深,又再次下撤到6500米的前进营地。
只剩下5月末最后一个窗口期了,不能错过。指挥部断然决定:背水一战!
5月24日14时15分,队员们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第三次出征,4个小时后到达海拔7028米(C1北坳营地)。然而,在从这里到海拔7790米(C2营地)的艰难攀登中,队员们遇到了10级大风。在7790米营地,10级风一直刮到次日凌晨5点,队员们在帐篷里一夜没有合眼,测绘设备都放在睡袋里;因为必须直立,倾斜不能达到45度,只好让坐在帐篷里的两名队员轮流抱着重力仪。
5月27日上午11点,经过9小时的艰难鏖战,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在峰顶,队员们背着氧气瓶,戴着面罩,安装架设峰顶觇标,测数据。为了抢时间,有的人摘下氧气面罩,有的人脱掉手套。他们把觇标的基座冰锥固定到峰顶,又用几根绳子牢牢地拉稳觇标。他们在峰顶连续工作150分钟,圆满完成了峰顶测量任务,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顶峰停留时间的最长纪录。
在此次珠峰高程测量中,不仅仅是登顶队员,整个测绘团队都面临着艰巨考验。
当橘红色的觇标在峰顶矗起后,珠峰脚下海拔5200米至6000米的六个交会点上,驻守多日的测量交会队员们屏气凝神,齐刷刷把仪器对准峰顶觇标,展开交会测量。任务完成时,他们在高寒缺氧的点位上已坚守了11天10夜。
海拔5800米的西绒交会点,不在登山线路上,是这些交会点中难度最大的点之一,除测绘人员外,无人涉足。从这里往返非常艰难,要穿越中绒布冰川密集的冰塔林,还要经过几十米宽的冰川断裂带,攀登70多度角的冰川,还要翻过一座300多米高的风化石山。从西绒到测绘队员建立的二本营直线距离只有几公里,可是往返一趟要十几个小时。
共产党员程璐主动请缨负责这个点位。他与薛强强二人在这里坚守了11天10夜,帐篷搭在满是积雪、碎石的山坡上,帐篷的一头被拴着大石头的绳子牢牢捆住。帐篷的迎风一侧,他们用石头垒起挡风墙。每天他们靠气炉子化雪水解渴,煮方便面,一桶水烧开后只剩下半桶。有一天大清早,帐篷外出现了很多“猫爪印”,这地方海拔5800米,哪来的猫?估计是雪豹来访了。晚上害怕,他们就彻夜开着头灯。
为祖国测绘衣带渐宽终不悔,测绘精神代代传
在珠峰大本营的一个小坡上,矗立着
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纪念碑。16年
来,这座纪念碑巍然矗立,测绘精神代代
传承。在测绘队员的眼里,传承这种精神
既是责任,也是初心。
“我自豪的是,我们一家三代人都与
珠峰结了缘,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三次
珠峰高程测量。”29岁的测量登山队员邢
雄旺,是“测三代”,2010年进入一大队。他
的爷爷、叔叔都是测绘人。在首期适应性
训练的12天里,因为身处海拔6500米,当
时还没有手机信号,邢雄旺与家里“失联”
了12天。下撤到5800米营地后,他给妻子
拨打视频电话。看到丈夫被强烈紫外线灼
伤得乌黑一片的脸,妻子把头转过去流了
泪。邢雄旺连忙调整手机屏幕,让她欣赏
冰塔林美景。就在第一次冲顶的前夜,他
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一直深受
前辈们、队友们的精神感召,从一个个测
量故事里理解和感悟到我们测绘人的初
心与使命,我会一步步紧跟他们的脚步前
行。”邢雄旺说。
40岁的刘亮,是大队8名测量登山队
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他2007 年走进大
队,爱好攀岩,有连续10年在西藏野外工
作的经历,从事GNSS测量。父亲退休前是
大队职工,常年野外测绘作业。2020年进
行高海拔适应性拉练,从海拔5800米的过
渡营地,到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再到
7028米的营地,刘亮的每一步都很艰难。
由于咳嗽加重,在攀完北坳冰壁,10个小
时后,他的体力已经完全透支。
一大队的测绘队员,每年的绝大部分
时间都在外作业。高寒缺氧、山高路险、洪
水猛兽、雪崩雷击……危险时时相伴,甚
至离死亡也不遥远。在实施“西部测图工
程”作业的5年间,队员们在零下40多摄
氏度的可可西里無人区,在地表70摄氏度
的新疆戈壁滩,在海拔超过生理极限的
“生命禁区”,艰难地挺进着。在罗布泊,地
面灼热难耐,坐在地上臀部都会被烫伤;
汽车轮胎要充氮气;人走上10分钟,鞋子
都能开胶……
“常人都觉得干测绘很苦,但我很自
豪。我们给国家建设服务,奉献理所当然,
本来就应当干好它。再说,我去过别人也
许一辈子也去不了的地方,看过他们没有
看过的风景……苦乐并存,就看你想啥、
追求啥!”47岁的业务科长商永杰说。
(选自2021年3月21日《文汇报》,本
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