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021-08-23殷永胜
殷永胜
导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必须经历的两种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面对青少年各种各样的成长难题时,难免会感到困惑。如何帮助他们化解教育难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本栏目将聚焦家长及教师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家校共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结合实际,用专业的知识助力解决问题,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教师困惑
我是一名初二年级的班主任,班级内有位学生行为习惯较差。他会不经过别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搅乱班级纪律,而且每次犯错误,我批评他,他都会说自己没做。把监控调出来给他看,他也不承认。我与其家长多次沟通,家长说孩子爱钻牛角尖,有些坏毛病,会教育他的。然而,一年过去了,也没有任何改进,甚至愈发严重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支招
烦琐的班级管理是令许多班主任头疼的事情,越是如此,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越要注意技巧和方式方法。对于提到的未经别人同意拿人家东西的问题,班主任在处理上要讲究技巧。恰当的教育方式是了解和帮助学生的机会,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导致错过最佳解决时机、加大教育成本,同时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
1.教师的做法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生犯错之后要先试着用理解的心态去询问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拿同学的东西,是出于一时的新鲜、好奇,还是同学之间的日常嬉闹,或者是别的原因。青春期的学生很在乎同学的眼光和别人的议论,教师批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批评与调监控的方式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内心,导致学生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
其次,教师要用温和的教育口吻,为学生建立规则意识,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替学生分析丢失东西同学着急、生气的心理。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的东西未经同意被别人拿走了是什么感受和心情。
最后,教师要衡量问题的严重程度,考虑有无通知家长的必要,给学生一定的心理缓冲时间和改过机会,当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真心替自己着想,这种师生之间的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化”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遵守纪律的观念。
2.家长的做法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心理学上常说: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童年时期,孩子与父母的互动模式,会内化成其自身的一部分,成为孩子以后一切人际模式的基础。
学生有经常拿同学东西的现象,可能与亲子间的日常互动有关系,家长要反思,自己在拿孩子的东西时,是否经过孩子的允许。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都是我生的,我拿他的东西还要经过允许?”,这明显是不对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当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影响到他人,甚至扰乱班级秩序时就需要家长引起重视。孩子没有自我意识,便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界限,也因此忽略了别人的界限。当我们没有界限感,因此而不尊重别人时,冲突很容易就发生了。
其次,当家长反复和孩子强调一件事,孩子依旧没有改变的行动时,家长需要反思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是否是无效沟通。
可以从以下3点来查明:
(1)家长表达得不清晰。比如,“你自己看着办吧”“你不要太过分了”,这样的表达只是表达了家长的情绪,但孩子并不清楚自己要怎样做。
(2)家长没有立场,态度不够坚定。当孩子没有做到某件事情的时候,很多家长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下次做到吧。”这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做不做无所谓,因为家长的态度就是无所谓。
(3)方式不恰当,引起孩子的叛逆。无论哪个年龄的孩子,当犯了错误却总是在狡辩的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正面冲突,不是讲道理说服,而是让孩子多一些充分表达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也给孩子一些时间自我反思和成长。
最后,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接受的爱、陪伴和示范。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对父母都有着与生俱来的需求,他们需要和父母在一起,需要被陪伴,需要被爱。
当孩子频繁表现出调皮、叛逆的行为,可能是孩子缺爱的表现。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又渴望爱,所以才做出种种扰乱班级秩序的行为,希望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叛逆的孩子大多是父母失责的表现。
无论父母工作多忙,也要抽时间陪陪孩子。物质条件再富足,也无法弥补亲情缺失给孩子带来的情感空洞,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为人父母,有责任、有义务给孩子足够的爱,让他们成为勇敢、大方、心中有爱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作为班主任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当遇到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时,可以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行为习惯,只有家校合作,方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合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系山东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学组委员、山东省行為科学学会理事、济南市成人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编辑 安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