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的实践探索

2021-08-23李秋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3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课堂教学

李秋兰

【摘要】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性别平等观念和行动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与人和谐相处的教育。自近现代以来,每一代领导人对性别平等的重视,男女两性在各个领域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山区农村传统的“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落后性别文化根深蒂固,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教育是培养和树立性别平等理念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在养成教育中播下性别平等的种子,让性别平等的观念在小学生心中扎根。

【关键词】性别平等教育;课堂教学;学校教育

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应自觉将男女平等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性别平等的价值引导。学生从11、12岁开始对异性感到好奇和神秘,但是从小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对男女两性在社会上的表现认识偏颇,形成了一定的性别刻板印象。教师抓住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社会两性之间平等参与的关系,借以发展与培养出对其他个体的平等互动与尊重的态度。破除传统不合时宜的刻板角色印象,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潮流,兼具男性化工作取向与女性化人际取向,刚柔并济的人格特质的民主社会力量。

一、农村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现状

当前农村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还处于“空白”状态。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性别平等教育简单理解为男女都一样的教育,不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不能准确正视男女之间的生理性别差异及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的教育思想过于传统,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评价、校园文化等,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学生从小心中根植着性别偏见、性别歧视的种子,不利于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下面主要从教材内容、教育教学过程、校园文化三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内容中的性别不平等

中小学课程和教材带有很大程度的性别偏见,很少顾及女孩和妇女的具体需要。这种情况强化了传统女性和男性角色任务,排除了妇女充分和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中小学教材中很少赞扬女性富有时代感、与学生现实盛会贴近、鲜活而具体女性性别榜样,女生很难用教材中的例子建立自己的偶像意识,从而无法激励自己,他们看到更多是被赋予的人格特质也劣与男性;教材语言表述隐含性别歧视。在一些教材中,对人物性格特质的描述呈现出男女差异。对于男性,教材语言描述中特别强调认真上进、坚持不懈及勇敢,而这两种品质具有工作取向,体现理想和成功的事业对男性的重要性。对于女性,教材语言描述中强调活泼可爱、真诚慈爱、美丽、贤惠等特征,这些品质以生活和情感为取向,体现母爱、形象等对女性的重要性;教材的插图体现性别刻板印象。

2.教育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

教师的性别意识、性别观念会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课堂互动中的性别不平等体现在互动频次的性别不平等、互动内容的性别不平等和互动模式的不平等。经过课堂观察,归纳出师生之间的两种互动模式。教师与男生之间主要是自然焦点型互动,教师跟男生交流更为集中、亲切,自然。教师与女生的交流模式为礼貌回避型。师生之间表面上很礼貌、亲切,但双方在内心中却小心翼翼,大家都在礼貌的回避。比如,在反馈中,教师倾向于根据女生的神态来做出决定,通常是鼓励多于批评,但很少追问或深度点评;对于男生,教师则倾向于根据答案做出判断,并进行追问或深度点评,当其对男生的回答满意时,会给予肯定性表扬,反之则会适度批评。班级管理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校园生活,但是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选举任命中存在性别偏好,座位分配中隐含“性别地理”,批评教育中男生女生区别对待。

3.校园文化中的性别不平等

学校文化是一种内隐的、深层次的但又弥漫在整个学校全部生活时空中的一种无形力量,这种力量必然对生活在其中的中小学生成长潜移默化却深刻恒久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在宣传媒介、学生社团和教师性别比例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另外,学校硬件设施、软件文化和各类活动场地的分配等都不符合性别平等的基本要求。在活动中两性受限制,男女生互动极少,性别隔离。男生踢足球,女生跳舞,没有良好的性别平等校园环境。

二、农村中小学性別平等意识培养策略

第一,建立农村性别平等和谐课堂。性别平等教育包括“体现性别平等的教育”和“体现平等的性别教育”。性别平等教育的落脚点在“平等”,学校开展“性别平等”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在性别平等的教师培训中传递性别平等理念,让教师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成为对话者,引导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开动脑筋,辨析思考,在冲突中批判、扬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中小学教材应当在改版修编过程中引入性别平等视角,合理编制教学内容,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应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注意教学内容的正确引导。其次,性别教育是一种平等教育,教室也必须是个民主化的教学空间。中小学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受外界影响比较大,教师的思想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谨慎课堂中的语言,课堂互动频次、互动内容、互动模式和班级管理中选取班干部任命、座位分配、违纪处理、校园欺凌等以性别公平意识来对待学生,消除由于性别区别对待对学生的学习或者人格培养产生影响。

第二,推进性别平等的课堂教学。学校以性别平等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开设专题课,包括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性别平等教育”专题课;性别平等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设融合课,将“性别平等教育”融入各科课堂教学活动范畴,将语文、思品、中小学生心理学与“性别平等教育”融入性的丰富多样的公开课开展宣传活动。例如,初中语文融合课——木兰诗,在具体课程中为切入点进行融入式教育,了解女性追求社会成就需要更多支持,进一步提升性别平等观念;性别平等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走出去上实践课。例如,小学实践课——性别视觉看校园,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校园中资源运用与分配存在的性别差异,运用学过的性别知识,培养初步的社会性别将意识,鼓励男女生沟通协作,将性别平等教育理念与德育教育无缝对接,并逐步融入到学校的常规教学之中。

第三,建设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的学校文化。在学校活动中打破性别隔离,引导性别互动。低年级文化墙以性别平等教育的图片和漫画为主。中高年级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性别平等宣传海报为主。办公室、走廊、布告栏等处张贴性别平等教育的宣传知识。学校举办“性别平等”运动会,鼓励男女生参加各种活动项目,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运动场上同样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学校还利用各种节假日,举办“性别平等”亲子活动、书写比赛、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漫画比赛、剪纸和黑板报比赛。

通过小课堂实施大战略,学生带动家长、学校带动社会、教工带动社工,让性别平等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进头脑,学校师生和家长增强性别视觉,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认识男女生性格多样化特点,培养性别多元意识,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自觉将男女平等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本文系梅州市第十届教育教学科研项目专项课题“农村学校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的实践探索” (课题编号:MZ1003-PYX6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伯红.社会性别主流化读本[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2]冯继有.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谭琳.2008-2012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