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妹』王文娟的性格人生:台上复杂,台下简单
2021-08-23李浩瑄综合报道
文│ 本刊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浩瑄 综合报道
王文娟。
王文娟塑造了林黛玉、孟丽君、鲤鱼精、春香等200多个越剧艺术形象。
8月6日凌晨,95岁的“林妹妹”王文娟长辞人间,她从天上来,又回到天上去。
自1958年王文娟、徐玉兰合作的《红楼梦》舞台剧在沪上首演,至1962年改拍越剧电影公映,“林妹妹”即成不朽经典。“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一唱段家喻户晓,《红楼梦》也成为越剧舞台上一座极难逾越的艺术高峰。
林黛玉、春香、孟丽君、鲤鱼精、王玉珍、武则天……王文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200多个越剧艺术形象,60多岁时仍上台演出,并培养了一批“王派”传人。就在一个多月前,王文娟亲自谱曲的越歌《蝶恋花 答李淑一》由上海越剧院8位“王派”传人唱响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岁华诞献礼。
先拍戏,再结婚
1938年,12岁的王文娟从老家浙江嵊县来到上海,跟随表姐竺素娥学戏。小小年纪背井离乡,那时的王文娟沉默寡言,很少玩乐,被同伴们戏称为“小老太婆”。王文娟不管这些,一心学戏,不论练功还是跑龙套,都异常刻苦。
“我在练功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争气,把戏学好。同伴小姐妹外出游玩时,我常独自留在后台琢磨剧情唱词,戏散场后,别人忙着卸妆,我却带妆上台走台步,练甩发、跪行。”王文娟曾这样说。
1945年8月,王文娟第一次正式挑大梁,当时同孚戏院邀请她作为头家花旦,与邢月芳合作演出。过去挂头牌并不容易,如果头牌挂上去,观众很少,老板的脸色就会不好看,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但王文娟平时勤学苦练,又积累过各种龙套角色的经验,第一次挑大梁就收获了不错的反响,此后在同孚戏院的演出票房也一路走高。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王文娟演绎的多个剧目为她打响了名气。她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早上练唱练功,下午和晚上两场演出,日夜两场之间排新戏,演完夜场去电台做宣传,回家后还要读剧本至深夜。
1958年,王文娟与徐玉兰合作的《红楼梦》舞台剧首演。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上映,一时万人空巷,王文娟饰演的林黛玉深入人心。为了演好这个人物,王文娟下了很大的功夫。演戏时,王文娟非常注重林黛玉复杂多层次的情感。为了入戏,她在后台都不太讲话。演戏前三天,她呆在家里不出门,静下心来阅读《红楼梦》原著和看剧本。
当时,王文娟和著名演员、导演孙道临准备结婚。导演岑范担心王文娟会因为结婚时新婚宴尔的喜悦,而影响“黛玉焚稿”时悲愤绝望的人物表达,于是和王文娟商量,先拍戏,再结婚。
开始带徒弟之后,无论是对专业演员还是对业余学生,王文娟的要求都极高,常说:“要成为一个好演员,必须要多练功,多实践。演员是比较特殊的,手、腿、嗓子、眼睛等都是工具,每个工具都是要训练的。”
“黛玉也有硬气”
1953年4月,有一群越剧姑娘主动申请以参军入伍的方式,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时间长达8个月。王文娟就是其中一员。
“1953年4月24日,这是我始终铭记的一天。在嘹亮的军乐声中,人们唱着歌夹道欢送。”王文娟曾说,去朝鲜前,每个人都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谁都明白战火无情,万一回不来,这封家书就是诀别,“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对于生死的确没有考虑太多。在那个激情年代里,高涨的爱国热情冲淡了对死亡的恐惧。”
王文娟赴朝鲜后,演的第一出戏是《梁祝》。演到“英台哭灵”时,敌机把电线炸断了,洞里一团漆黑。正当慌乱之际,一位战士掏出随身携带的军用手电筒往台上照,其他战士纷纷效仿,顿时千百束光源汇聚,照亮了舞台。
王文娟说过,这是她永难忘怀的一场特殊演出,“在黑暗潮湿的山洞里,台下这些真诚淳朴的面孔,却让我们时刻感受着光明、热忱和温暖。”
朝鲜战场上,战士们朴实的情意鼓舞了越剧团,原定的演出场次一加再加。到志愿军司令部演出不够,还要到前线慰问演出。
到志愿军司令部演出,意味着必须冲过敌人的封锁线。“汽车经过一座临时架起的浮桥时,车子刚冲过桥,一枚炸弹便在我们身后爆炸。前方的敌机飞得很低,在夜色中能清晰看见扫射时发出的红色弹雾。但车子不能停,依然在枪林弹雨中继续前行。”王文娟回忆道。
去前线,必须要过元山封锁线,那是一条著名的“死亡之路”。30公里长的区域是敌人的重点封锁区,周围布满大炮机枪,头顶上还有敌机轰炸,穿越的难度非常大。“讨论下来,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去,团里一些有家室的同志,虽有顾虑,但还是跟着继续走。”
在朝鲜,王文娟所在的越剧团参与慰问演出116场,观众达13万余人次。
这些经历确实和“黛玉”大相径庭。王文娟觉得自己性格很刚硬,“不过黛玉的绵软下面也带着硬。”
1961年9月初,应当时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邀请,王文娟再次赴朝鲜演出。在平壤演出《红楼梦》后,金日成说:“这是中国文学的古典名著,你们演得很好。”并当场提出由平壤国立古典剧场排演《红楼梦》。徐玉兰和王文娟将中国戏曲的“手眼身步法”传授给朝鲜艺术家。一年后,她们又赴朝观看了朝鲜唱剧《红楼梦》的演出并作辅导。
在王文娟的家中,一直悉心保存着两枚军功章,一枚是抗美援朝二等功奖章,一枚是朝鲜三级国旗勋章。她说:“这段岁月带给我的人生体验,不仅是两枚军功章所能完全包括的。”
有性格的“性格演员”
除林黛玉之外,王文娟还演绎了很多经典角色。
《春香传》中的春香活泼开朗,她惜别爱人的无奈让人动容;《孟丽君》中的孟丽君英姿飒爽,她女扮男装为夫报仇的忠贞让人钦佩;《追鱼》中的鲤鱼精温柔深情,她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惋惜;《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敏锐洒脱、处事果决,容貌变化伴随着心理变化。此外还有晴雯、祝英台、红娘……
这些角色性格迥异,但王文娟用她平易质朴的唱腔和流畅自然的艺术表演,成功演绎了这一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成就了“王派”艺术的一部部越剧经典,王文娟也因此收获了“性格演员”的称号。
王文娟在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
王文娟曾说,演员的表演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别人猜的。要让观众看得懂,在不脱离人物思想感情的前提下用戏曲的手法夸张地表达出来。技巧和唱腔一样,都应该是服务于人物的,脱离了人物,就成了纯粹的炫技,再好再漂亮的技巧都应该舍去。
2016年,90岁的王文娟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献上最后一次登台演出。她和普通演员一样,化妆、候场,一切听从导演指挥。
一楼后台忙成一片,即将上台的主演有的在吊嗓,有的在对镜比划身形动作,拿着道具的群众演员如流水般从王文娟身边穿过,场务不时高喊,“XXX,去哪里了?”王文娟始终安静,不为所动。
彩排持续3个小时,王文娟来来回回上下楼、走台、过台词。只有导演指示“再来一遍”时,她才会低声询问身边人哪里没做好,如何做得更好。
等到王文娟正式上台,窸窸窣窣的观众席瞬时安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站在我身后的,是8个我演过的角色,比如孟丽君、春香、鲤鱼精……”王文娟感慨地说。
2017年,王文娟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两年后,她又先后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以及“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面对荣誉,她只有一句话——“台上演戏复杂一点,台下做人简单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