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葛兆光:对中国文化的最大曲解,是刻意窄化和盲目自大

2021-08-23

记者观察 2021年22期
关键词:汉族观念文明

对于文化的讨论,时常剧烈如风而又衰微如草,风与草之间,看官依旧是“五谷难分”“六禽不辨”。对于何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质及其衍更等命题,充塞着多元视角与混沌面向。

葛兆光,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他试图在长程历史的演变路径中揭示中国文化的典型特质,即汉字表意、家国同构、三教合一、阴阳五行与天下观念,它们从语言、社会、信仰、哲学与秩序等角度,塑造了中国文化的间架结构。本文系葛兆光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大家讲坛上的演讲。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

从晚清以来,一直到现在,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是非常多的,从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来讨论这个问题呢?我有以下几个特别的考虑。

第一,是我们过去对中国文化的讨论,或者给中国文化的界定,往往是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我们有一些高度概括的形容词,可是说实话,听完了,往往不知道在说什么。

第二,我也有我的担忧。最近这些年,很多人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诸如“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多大的意义”等等。可是,很多人在谈论“中国文化”的时候,首先会把它“窄化”。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可是有人却把中国文化窄化为汉族文化,然后又窄化为汉族文化里面的儒家文化,然后再窄化为他认为是正统、经典的儒家文化。

第三,当我们讨论“中国文化”的时候,有一些人带着一种很奇怪的、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文化优越感。对此,我们现在需要理性地、历史地、自觉地认识中国文化,这样才能够和各种民族、各种文化有互相交往、互相理解与平等的态度。

中国文化的五种特质

我希望能够讲清楚的是,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即中国文化的特点。但是,我这里还要作一个界定,下面讲的主要是汉族文化。

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汉字思维。现在全世界除了极少数像中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汉字仍然和它最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着直接的联系。汉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这个在古代中国叫作“文”。这是古人通过图像,直接描绘他所看到的事物。

但是,这些字不够,就加上会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标志意义的符号。比如说刀口上加上一点,就是“刃”。会意还是不够用,就加上声音,成为形声字,比如说江、河、松、柏等等。因此,用汉字来说话、思考、阅读、书写,就会带来很多特征,可能会有一些重感觉重联想、但语法相对简单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汉字这种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历史上没有中断,延续到现在,它对我们的思维、阅读和书写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个,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我上课的时候,尤其是给外国学生上课的时候,要出一个题,这个题就是,贾宝玉应该管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叫什么?外国人总搞不清楚,他们说sister。中国的家、家族、家族共同体要想有秩序,必须把远近亲疏关系界定得非常清楚,这就涉及到中国伦理原则和等级秩序。

简单地说,一个是“内外有别”,父母夫妻之间,分内和外,也就是说,女性的亲族和男性的亲族,等级远近是不一样的。另一个就是“上下有序”,必须讲清楚上下,伯仲季叔,分得清清楚楚,不能乱。

而中国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体再放大,就是国家。西方不论是country、state都没有“家”的意思,中国偏偏有“国家”和“家国”,因为在中国观念世界里面,国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缩小的国,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在国家层面上也是非常严格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儒家学说。

第三个,汉族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即“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说,儒家管社会治理,佛教管精神修养,道教管身体修炼,三教看起来蛮融洽的。其实从历史上看,这个道理很简单,在中国,佛教道教没有绝对性和神圣性,所以很难看到宗教之间的辩论,也不大会有宗教之间的战争。

第四个,是中国最有趣的阴阳五行。阴阳不说了,五行有两大原则。一个是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的轮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相克的轮转。第二个原则是五行可以串联万事万物,比方说,五行可以配五方,东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黄;可以配五声,宫商角徵羽;还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

把万事万物连成一个大网络,这是我们先人对宇宙万事万物认识的知识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还产生了一整套知识和技术。

第五个,是中国天下观念。中国古代的世界观,跟其他国家和民族很不一样。古代中国人有一个宇宙想象叫做天圆地方,就是天圆如倚盖,地方如棋局。天的中心在哪里呢?古人想象在北极。古人认为大地的中心在哪儿呢?“洛者,天之中也”,洛阳是大地的中心。这是因为这套观念形成的时候,大概是东周,那时候王都在洛阳。所以,古代中国人以洛阳为中心。想象中一圈圈放大,这就是大地的形状,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说法,每服五百里,两边各有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五服”就是五千里,大地就是这么方方的。

但是,从这里形成的一个观念很重要,即“华夷观念”,认为中国人是文明人,周围人是野蛮人,野蛮人要接受文明人的教化,就形成了一套“天下观念”,即以我为中心想象世界。这个想象和观念逐渐发展,不仅成为一种民族志、地理志里面的文化观念,也形成了政治制度即“朝贡体系”。

这五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属于汉族中国的文化。可是,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现代中国是五方杂糅形成的,就连汉族本身,也是五方杂糅的。从秦汉到隋唐,其实不断有外族进来,汉族也是逐渐吸纳、融合、杂糅了其他民族才形成的。

中国文化是复数的文化,不是单数的文化。

不同以往的文化转型

《新青年》

历史上,中国在很长时间,总是“在传统内变”,主流文化始终还是在汉族文化传统系统里面作调整,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无论是佛教、三夷教、伊斯兰教,还是明清天主教,始终没有任何文化可以挑战和改变这个汉族中国文化,所以,变化都是在传统内部的调整、适应、改革、变化。但是,到了晚清,由于坚船利炮、西力东渐的原因,中国不得不“在传统外变”,不得不越出传统,文化就面临危机。

从1895年到1919年,这是中国思想和文化转型最重要的时段。面对西洋和东洋列强,中国人处于一种焦虑和紧张的心态中。以前那种很自信、很安定的样子已经很难看到了,优雅、宽宏和从容,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相应地,刚刚我们讲的汉族中国的文化的五方面也出现了变化。

第一个是汉字。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提倡白话文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要普及识字率,提高国民的文化程度。但是,也出现了一个新旧文化断裂的问题。以前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它代表典雅、礼貌和尊严,也代表着有教养、有文化。当以前的口语变成书面语言之后,使得雅言和俗语失去等秩,同时也使雅、俗不再有分别。如今,简体字虽然方便学习,但是离开原来的“形”,越来越像抽象符号,传统汉文化里面,通过形象的文字思考、书写和表达的这个因素,就发生了问题。

第二个,家、家族、家国,以及儒家学说,也出现了问题。现如今,随着城市化、小家庭化、人口流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结构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密切的、彼此依赖的邻里、乡党、家族关系,已经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消失了。因此,儒家家族伦理与国家学说,也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基础。

第三个是信仰世界。自从晚清以来,儒家在西洋民主思想的冲击下,渐渐不再能够承担政治意识形态的重任,佛教与道教也在西洋科学思想的冲击下,受到“破除迷信”的牵累,逐渐退出真正的精神、知识和信仰世界,越来越世俗化、体制化和旅游化。因此,传统的信仰世界也在危机之中。

第四个是阴阳五行,在科学的冲击下也越来越难以维持,它在现在已经不能完整地解释世界万事万物了。阴阳五行学说,现在基本只在中医、风水、食补等领域里面还保存着。在整个现代的知识系统里面,它已经到了很边缘的地方。

第五个是“从天下到万国”,基本的世界观念变了。随着晚清以后西洋进入东方,不仅摧毁了原来中国的天下观念和朝贡体制,也重新界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古代传统里面的宇宙观、世界观、朝贡或册封体系,已完全不现实了。

“文化”与“文明”有何区别

伊里亚斯《文明的进程˜》

我这里想引用一位德国学者伊里亚斯的见解,他在《文明的进程》这本书中提出,可以把“文化”和“文明”做一个界定和区分,即“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没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

接下来伊里亚斯又指出,“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文明”则常常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它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有规则”等词语相连。虽然“文化”是让你随心所欲表现自己特色的,但“文明”是给你一些限制和规则的。如果这样理解“文明”和“文化”,我们就不必对全球化和现代秩序恐惧,也不必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被侵蚀掉,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规则中,守护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再接下去,我还必须说明,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它表现出一种对异质“文明”的抗拒。毫无疑问,文明始终是在不断侵蚀文化,我们承认这一点,因为“文明”常常是在前进的,时时表现着殖民和扩张的倾向。也就是说,“文化”与传统有关,它是特殊的,而“文明”与未来有关,它是普遍的。这两者怎么协调?

我们今天讲汉族中国文化的特点,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个普遍文明规则下,能够保存好特别的文化,同时在现代文明的时代,能够理解这些文化在历史中的合理性。

我本人是研究历史的,一直认为,无论是文化还是文明,我们必须要在历史当中看,我们承认历史是变动不居的,回过头去看文化,面向未来看文明,对两者都要有同情。

猜你喜欢

汉族观念文明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对不文明说“不”
蒙古族与汉族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对比调查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