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声誉中介效应的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探讨

2021-08-21徐溪蔓主父海英赵庆功

区域金融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声誉盈利信贷

徐溪蔓 主父海英 赵庆功

(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0;泰山农村商业银行,山东 泰安 271002)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近十年来,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严重。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许多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必须正视的现实难题。2007 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原银监会等联合发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该文件中首次明确银行业的环境法律责任,正式提出绿色信贷机制,从此绿色信贷成为环保调控的金融工具。2012年,原银监会出台《绿色信贷指引》,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2016年,绿色金融首次被写入“十三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2019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进一步厘清绿色产业边界,对引导绿色信贷的有效、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绿色信贷政策作为遏制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金融领域的重要体现。

(一)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关于绿色信贷的研究起源于国外,相关概念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和低碳经济。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分析和深刻探讨,相关理论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Makni et al.(2009)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数据,认为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企业财务绩效没有显著影响。2003 年,采用世界银行的环境保护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责任方针,具体评估金融活动中涉及环境与社会风险问题的“赤道原则”问世,并逐渐成为研究绿色信贷问题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准则。Scholtens &Dam(2006)通过对比分析赤道银行和非赤道银行的财务数据,发现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成本更高,因而利润更低。Finger et al.(2018)通过研究赤道银行的数据发现,在发展中国家,绩效较好的银行更愿意成为赤道银行,但是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

国内关于绿色信贷理论的研究较晚,但是依托政策支持,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胡荣才和张文琼(2016)从成本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短期实施绿色信贷导致商业银行绩效下降。周再清等(2017)对上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表现和财务绩效进行回归分析,结论是短期内绿色信贷表现的改善不能显著促进财务绩效提高。朱广印等(2017)认为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对银行的财务绩效具有积极影响,而且这种利好关系在长期内更为明显。郭文伟和刘英迪(2019)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绿色信贷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效应路径提高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张琳和廉永辉(2019)通过动态交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绿色信贷对银行盈利的积极作用具有滞后性。雷博雯和时波(2020)从银行绩效和流动性风险两方面分析绿色信贷的影响,认为短期内绿色信贷对流动性风险调控没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在长期内,绿色信贷不仅能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能显著抑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丁宁(2020)等通过检验绿色信贷政策对银行成本效率影响的边际效应,发现其负向影响先加深后减弱,呈现U型特征,认为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可以通过降低银行信用风险、提升银行声誉,从而给商业银行成本效率施加正向影响。

目前,关于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多数观点认为:在短期内,绿色信贷对银行盈利能力存在负面影响或没有显著正面影响;在长期内,绿色信贷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但是2017 年以后一些研究得出另一种结论:绿色信贷对银行短期盈利能力同样存在正面影响,而且这种正面影响在长期更为显著。考虑到绿色信贷起步较晚,这两种不同结论出现的原因可能是:随着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的深入,其短期成本已经被收益抵消,而且这种正向的总效应不会在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初期显现,而是在后期出现。统计年限的长短差异和数据的局限性使得绿色信贷对衡量银行短期盈利能力的同一种指标产生不同实证结果。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12家上市银行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绿色信贷对银行短期和长期盈利能力的影响。

(二)绿色声誉的中介效应研究

国外较早提出绿色声誉的研究,相关概念是环境声誉。Scholtens &Dam(2006)提出采用“赤道原则”可以使商业银行享有更高的环境声誉,Hussainey &Salama(2010)提出环境声誉较好的企业通常会有更高的股价。Wu &Shen(2013)认为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对商业银行产生正向影响,因此验证声誉中介效应。

国内关于绿色声誉中介效应的针对性研究较少,对于绿色声誉的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虽然绿色声誉经常在绿色信贷与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文献研究中出现,但是缺乏针对绿色声誉的进一步研究;绿色声誉被视为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施加影响的重要途径,但通常仅仅作为提高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正面影响的一种措施出现,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傅丽菡(2018)基于回归分析,发现绿色声誉对银行长期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短期绩效影响不显著。张长江和张玥(2019)通过建立路径模型探索绿色声誉的中介效应,结论是实施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存在负向影响,然而伴随绿色信贷行为产生的绿色声誉能够一定程度上扭转这种负面影响。

现有关于绿色声誉中介效应的研究,尚未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缺少从绿色声誉视角探讨银行短期和长期盈利能力的具体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12家上市银行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绿色声誉指标评价体系,使用Eviews 进行实证研究,更加严谨地证明绿色声誉的中介效应,并从短期和长期的视角探究绿色声誉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二、机理分析和研究设计

(一)绿色声誉中介效应的机理分析

中介效应检验具体过程如图1 所示。若变量Y与变量X显著相关,且变量X对变量Y的影响部分通过变量M传递给变量Y,即不仅存在变量X对于变量Y 的影响路径c,还存在由变量M 传递的变量X 对于变量Y 的影响路径a 与b,那么变量M 就是一个中介变量,在变量X和变量Y之间存在由变量M引起的中介效应。运用逐步回归法,依次检验变量X对变量Y的回归系数Z1显著性、变量X对变量M的回归系数Z2显著性,以及加入中介变量M 后X 对Y 的回归中,M的回归系数Z3和X的回归系数Z4显著性,如果回归系数Z1~Z4均显著,则证明存在中介效应。如果绿色声誉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那么绿色声誉一方面应当受到绿色信贷的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应当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施加显著影响。本文秉持此研究思路和流程,从绿色声誉的视角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绿色信贷对银行短期、长期盈利能力的影响。

(二)变量设计、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并设定变量的具体衡量标准。被解释变量包括短期盈利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解释变量包括绿色信贷和中介变量绿色声誉,控制变量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银行规模。

表1 变量定义

1.解释变量:绿色信贷(GL)。由于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发放量占银行信贷总体规模的比重较小,绿色信贷主要通过绿色信贷余额这一绝对指标衡量,本文采用绿色信贷余额的自然对数表示绿色信贷规模。

2.中介变量:绿色声誉(GR)。商业银行的绿色声誉可以视为银行由于实施绿色信贷而积累的社会声誉。本文使用媒体对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行为及效果的相关报道作为绿色声誉的评价指标。绿色信贷业务出现时间不长但意义重大,相关媒体报道多偏向于正面激励,负面报道较少,因此当前情况下出现负面报道产生的影响可能比正面报道更加严重,本文假设负面报道产生的影响足以抵消银行之前所积累的全部良好声望。设定出现正面报道则绿色声誉加1分,出现负面报道则相应银行当年积累分数归零,重新计数,具体评价标准如表2 所示。为避免出现异方差问题,变量取自然对数表示。

表2 媒体报道评价标准

3.被解释变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于银行短期盈利能力的衡量,已有研究常用的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本文使用总资产收益率衡量商业银行短期盈利能力(ROA),避免出现银行高杠杆率对资产收益率的干扰。对于银行长期盈利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借鉴研究企业长期盈利能力(PB)的衡量方法,已有研究常用的指标主要包括托宾Q值和市净率。这是从估值的角度,通过某段时间内对银行的估值来预测银行的长期盈利能力。通过数据采集和观察分析,目标银行的托宾Q值变化甚微,模型拟合效果较差。相对于其他行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大多来源于金融,其价值和净资产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市净率指标是上市银行更为普遍、更加长效的长期估值指标,可以反映银行未来发展潜力,预测业绩表现,因此使用市净率衡量银行长期盈利能力。通常,市净率作为银行股的初步估值指标,市净率越低的银行股,其估值投资价值越高,在本文研究中视为长期盈利能力提高。相反,市净率提高则视为银行长期盈利能力下降。

4.控制变量:考虑银行自身因素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设定衡量银行规模的总资产(TA)、衡量资产质量的不良贷款率(NPLR)、衡量风险控制能力的资本充足率(CAR)为控制变量。对于总资产,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其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呈现倒U 型特征,即银行规模的适当扩大可以降低平均成本,提升银行盈利水平;但过度的规模扩张会增加运营费用,降低经营效率,从而导致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对于银行不良贷款率,银行盈利能力与不良贷款率呈现显著负相关,且不良贷款率越大,银行盈利能力下降越显著。对于银行资本充足率,银行资本越充足,风险抵抗能力越强,越容易获得利益相关者支持,最终提高银行绩效;但资本充足率过高也会减少银行流动性,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收集16 家A 股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考虑数据的完整性,共选取其中12 家上市银行。其中,5家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国银行(ZG)、中国农业银行(NY)、中国工商银行(GS)、中国建设银行(JS)、交通银行(JT);7 家大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为中信银行(ZX)、光大银行(GD)、平安银行(PA)、招商银行(ZS)、民生银行(MS)、上海浦发银行(PF)、兴业银行(XY)。

我国绿色信贷业务的相关政策正式发布于2007年,此后商业银行开始将绿色信贷的执行情况披露于《社会责任报告》中。而样本银行中最晚上市的是2010年的中国农业银行,因此以2010~2020年作为数据统计区间。银行财务指标相关数据和绿色信贷数据来源于CSMAR 数据库,缺失数据通过人工查询银行年报、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补充,个别缺失数据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合理估计。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相关媒体报道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进行高级搜索,搜索指令为“Title:(XX 银行 绿色信贷)”,并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人工筛选和统计。

(四)模型构建和相关假设

为进行绿色声誉的中介效应检验,建立假设H1~H5(如表3所示)。

表3 模型假设

第一步,探究绿色信贷对于银行短期和长期盈利能力的影响。这是进一步研究绿色声誉中介效应的重要前提结论。对应假设H1和H2,设定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1)和模型(2)。下标i表示银行变量,下标t表示时间变量。

第二步,为探究绿色信贷的规模对于绿色声誉塑造产生的影响,对应假设H3,设定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3)。

第三步,探究绿色声誉的中介效应。在前两步回归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绿色声誉是否在绿色信贷与银行盈利能力之间发挥中介效应。观察加入中介变量绿色声誉后,绿色信贷对银行的短期盈利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的回归中,绿色信贷回归系数和绿色声誉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对应假设H4和假设H5,设定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4)和模型(5)。

第四步,完成绿色声誉的中介效应检验后,为单独考察绿色声誉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对应假设H6和H7,设定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6)和模型(7)。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研究样本来自2010~2020年12家上市银行,共计132 个观测值,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 所示。各个变量的平均值均大于标准差,说明数据离散程度不高,可以进一步进行建模分析。

表4 描述性统计分析

12 家上市银行短期盈利能力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的最大值为1.41%,最小值为0.51%,长期盈利能力指标市净率(PB)的最大值为2.06,最小值为0.41,而且两个盈利能力指标的平均值均在1%左右,说明不同银行的盈利能力差别较大,或同一银行不同时期盈利能力变化较大。绿色信贷余额指标(GL)的最大值为9.82,最小值为3.15,从时序上看,我国上市银行整体绿色信贷规模持续扩大,银行对绿色信贷政策有一定响应,但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尚未达到最佳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且不同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存在较大的差距。绿色声誉变量(GR)的最大值为4.39,最小值为0.00,标准差为1.32,表明目前上市银行的绿色声誉积累两极分化严重,虽然有部分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但同时存在某些银行没有深入贯彻落实绿色信贷,消极应付监管要求的现象。绿色声誉变量中位数是1.95、均值为1.78,因此整体来看,大部分银行的绿色信贷执行效果一般,未能积累良好的绿色声誉,需要更多如兴业银行、浦发银行这种行业领先的绿色优质银行发挥榜样作用。资本充足率方面,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高于《巴塞尔协议Ⅲ》要求的8%,且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2013年后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高于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高于10.5%,说明我国不断加强对于银行资本的严格监管,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金融风险抵御能力和债务偿付能力。不良贷款率(NPLR)方面,最小值(0.38%)出现于2011 年兴业银行年报,最大值(2.39%)出现于2015年中国农业银行年报,不仅反映我国近年来不良贷款率变化幅度较大,而且反映不同银行的资产质量差别较大的问题。时序方面,2011~2015 年,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2016 年出现转折,近五年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远远小于上升幅度。虽然银行不良贷款率较2010年整体升高,但极大值减小,整体靠均值分布,说明我国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得到优化,资产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银行规模方面,各个银行总资产持续扩张,且上市银行规模差距在合理范围内。这些数据指标与我国银行业景气指数变化一致,2010~2020 年,银行业整体经营表现有较大起伏,最小值(60.5%)出现于2014年,此后整体行业景气度开始持续缓步上升。

四、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一)绿色信贷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在数据平稳性检验通过的基础上,通过Hausman检验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判断,如表5 所示,检验结果显示拒绝随机效应的原假设,确定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别观察表6中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分析结果,绿色信贷的回归系数显著,绿色信贷对银行短期和长期盈利能力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将两个模型中绿色信贷(GL)的系数绝对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绿色信贷规模对于银行盈利能力的积极影响在长期内更加明显。

这一结论反映出当前绿色信贷的短期成本已经被收益抵消,呈现出正向的总效应。近年来,随着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的深入,绿色信贷流向的绿色企业和环保节能项目开始产生回流资金、收获利润,绿色信贷资金开始进入“正循环”流动。

(二)绿色信贷对绿色声誉的影响分析

绿色信贷的实施对绿色声誉的塑造有积极影响,下面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验证。通过Hausman 检验对模型(3)进行判断,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多元回归。由表6中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知,绿色信贷的回归系数显著,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对于绿色声誉的塑造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绿色信贷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银行绿色声誉的积累,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表5 Hausman检验1

表6 回归结果1

虽然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初期无法获益,甚至可能有损其盈利能力,但是通过绿色信贷塑造的企业责任形象和声誉,无形中增加利益相关者对其的好感,有助于银行长期经营发展。长期内,借助绿色声誉这一“无形资产”带来的优惠和便利,银行不仅可以收回发放绿色信贷的成本,获得贷款收益,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绿色声誉的中介效应分析

通过Hausman 检验对模型(4)和模型(5)进行判断,如表5 所示,检验结果显示拒绝随机效应的原假设,确定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别观察表6中模型(4)和模型(5)的回归分析结果,将绿色信贷和中介变量绿色声誉同时引入多元回归模型中,结论得出两者的回归系数均显著。结合前面得到的结论,已经满足中介检验步骤中的系数显著性要求。单独使用绿色信贷对银行盈利水平进行回归,回归系数显著;单独使用绿色信贷对绿色声誉进行回归,回归系数显著;在引入绿色声誉的基础上使用绿色信贷对银行盈利水平进行回归,两者系数均显著,且上述结论在使用短期盈利能力指标和长期盈利能力指标下均成立,因此认为绿色信贷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存在声誉中介效应。

(四)绿色声誉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完成声誉中介效应检验后,为单独探究绿色声誉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首先进行绿色声誉与银行短期、长期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分析。如表7所示,绿色声誉与总资产收益率有中等程度的负相关性,与银行市净率有很强的负相关性。对数据进行移动平均处理,可以更明显地看到趋势的变化,如图2和图3所示。因此,初步判断绿色声誉与银行短期盈利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与银行长期盈利能力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多元回归加以分析验证。

表7 相关性分析

图2 GR与ROA变动趋势

图3 GR与PB变动趋势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对模型(6)和模型(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如表8所示。由表9中模型(6)和模型(7)的回归结果可知,绿色声誉对银行的短期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而对银行长期盈利能力产生正面影响。

表8 Hausman检验2

表9 回归结果2

虽然上述分析结果显示,绿色声誉与银行短期盈利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为负,但是结合绿色信贷对银行短期盈利能力的分析结果,可以认为绿色声誉的出现对于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初期银行短期盈利能力的下降产生一定的扭转作用。绿色声誉的积累一定程度上减缓绿色信贷对于银行短期盈利能力的负面作用,使负面效应的显著性降低,进而在长期转向正面效应。绿色声誉对于银行短期盈利能力的回归系数为负的原因,可能是绿色声誉的积累需要时间,绿色声誉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有很强的时滞性,短期内绿色声誉无法转化为银行的实际利得。一方面,短期内绿色信贷投入成本过高,削弱绿色声誉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即使绿色信贷对银行短期盈利能力的影响已经转负为正,时滞的影响下也可能存在绿色声誉与银行短期盈利能力仍然为负的情况。因此ROA与声誉负相关是正常结果。模型拟合结果的意义在于,揭示绿色声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绿色信贷投放导致的银行短期盈利的下滑。

长期内,随着绿色声誉增加,市净率显著下降,银行投资价值升高,对应银行经营潜力上升,盈利能力提高。随着银行对绿色信贷政策的不断落实,最初对于建设周期较长的绿色项目的大额投资开始回流,损失的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性行业、过剩行业客户缺口得到良性补充,银行转型升级初见效果,前期不断压缩的利润空间开始扩大。随着银行对绿色信贷的管理不断完善,绿色声誉的正面效应将进一步放大。

五、结论与建议

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正外部性较强,难以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自身效益。从绿色信贷的贷款特点来看,建设期长、投资额大、利润低以及不可忽视的机会成本是银行缺乏实施绿色信贷动力的根本原因。因此,单纯依靠政府施加压力不能促进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可持续性,而绿色声誉中介效应恰恰解释了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内在动因。本文以12家上市银行2010~2020年的数据为样本,构建绿色声誉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别从短期和长期的视角,研究绿色声誉在绿色信贷和银行盈利能力之间发挥的具体作用,完善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动力机制。回归结果显示:第一,绿色信贷对银行短期和长期盈利能力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绿色信贷规模对于银行盈利能力的积极影响在长期内更加明显;第二,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对于绿色声誉的塑造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第三,绿色信贷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存在声誉中介效应;第四,由于绿色声誉的滞后性等原因,绿色声誉对银行短期盈利能力存在负面影响,对银行长期盈利能力存在显著正面影响。虽然,关于绿色声誉中介效应检验的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拟合优度有待提高。原因可能是我国实行绿色信贷的时间较短,积累稳定的声誉还需一定时间;绿色声誉的数据来源不够全面,且对于一些信息的人工辨别可能存在误差。

绿色声誉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为银行树立负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形象,使银行获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大众的信赖,有利于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银行自身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成为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内在动力。现阶段,我国绿色信贷的实施仍需政府和银行加强监督管理,商业银行不能只看重眼前得失,应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积累绿色声誉,促进绿色声誉早日对银行盈利发挥正面作用。

猜你喜欢

声誉盈利信贷
农村电商怎么做才能盈利
短期与长期声誉风险的不同应对
Top 5 World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车市仅三成经销商盈利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13年首次盈利,京东做对了什么?
考虑声誉的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