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灰心时,你的做法决定一生
2021-08-20艾玛·萨顿
艾玛·萨顿(美)
不要以为孩子总是精力满满、不知疲倦,其实他们也会像大人一样,在学业、交友方面感到倦怠。
我焦急地在座位表上寻找我的名字,和其他五年级学生一样,满怀希望、满头大汗。那是20年前,我进入辛辛那提少年琴弦学校求学的第一天,座位表的排列顺序决定了我在入学第一场音乐会中命运如何。
我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艾玛·萨顿,名单的最后一行,最后一张椅子。我的心顿时沉了下来—在这个组织里,我就是个无名小卒。那一刻,我强烈地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座位决定了我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在吃了一碗冰激凌,流了一大堆眼泪之后,我下定决心:下次一定当小提琴首席,坐第一排位置。我不是团里最有天赋的孩子,但我一定要赢。接着,我夜以继日地彩排,加班加点地练习,终于在第二次音乐会上成为小提琴首席。然而之后,我却有很长一段时间很抵触碰琴,只觉得疲惫、难过,朋友开玩笑说,我在学生时代就提前感受到了“职业倦怠”。
那时的我不过十六七岁,像很多同龄人一样,我很容易受影响,渴望取悦别人,渴望在别人眼里变得完美。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过度努力。而当这种努力达到一个峰值之后,我就会迅速陷入倦怠,没办法好好平衡学习与生活。儿童心理学家、心理学博士泽尔策(Francyne Zeltser)说:“孩子们的倦怠反应通常表现为:当被要求做一项以前很享受、很擅长的活动时,会烦躁、焦虑、自我怀疑或抵触。”
随着学习环境的转变、学业要求的提高,倦怠心理也越来越高发。面对众多课程和繁杂的知识点时,他们早已失去了新学期刚开始时的冲劲,剩下的只是疲倦和力不从心。
泽尔策博士说:“尤其是过去一年的居家学习,孩子们努力克服困难,不想让父母和老师失望,但失去了很多与同伴玩耍交往的机会,学习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更显倦怠。我们需要帮孩子平衡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期待,帮他们对生活、对学习摆好正确的心态。”
敞開心扉去沟通。对成功的焦虑可能会麻痹孩子,致使他们容易退缩。泽尔策博士警告说:“当孩子们觉得自己是被迫去参加一项活动,或者觉得没有能力参与时,会产生更多的负面结果。”孩子们往往不太会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多表达不想做某事的原因,这样可以帮他们梳理想法、直面恐惧,然后才有可能获得力量。
安排足够的休息时间。孩子的学习步调是紧迫的,尤其在步入初中后,要吸收的东西非常多。“信息过载”会让孩子厌烦、倦怠,最简单的恢复方法就是强制休息。泽尔策博士说:“我们的大脑就像海绵,要排掉一部分水分,才有空间吸收其他水分。”
泽尔策博士还建议父母给孩子灵活地安排作息,方便随时和孩子保持沟通,鼓励他们在学习间隙安排好休息时间。完成了学习目标之后,就可以好好休息或和朋友一起玩耍而没有罪恶感,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倦怠感的产生。
支持孩子发展创造力。我们不该单纯地将事物定义为正确与不正确、成功与不成功。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失败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评判一件事值不值得的标准,这样的理念将会影响到他们日后对学习和生活的看法。我以前的小提琴老师曾经在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教课,那里的学生极有天赋,却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她经常说:“我在教学中,不会使用‘失败这个词,因为它是进步的敌人。即使做得不好,我的学生们也没有‘失败,他们只是找到了另一种方法,迂回着接近成功。”
我也这样向我的孩子灌输一种“整体意识”,而非一时一刻的好与坏,这才是成就卓越的关键,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能力从倦怠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