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栀子香
2021-08-20曾静平
曾静平
故乡江汉平原的乡间,过去或现在,四季都是不缺花的。我小时候生活的九里潭村,村里人家鲜少特意种花养花,但各种花儿,却在村里村外各处绽放。树木的花,庄稼的花,蔬菜的花,野生的花,它们自由自在,带着世间温煦的美色千般激荡,万种芬芳,既妩媚,又与人可亲。
在过眼欲狂的花花草草中,入夏之后盛开的栀子花,则独有自己的礼遇。它不仅是乡人少有特意种植的花,而且人们种植它,只为了观赏栀子花。
栀子是常绿灌木,花苞在寒冬孕育,夏至时节绽放。相较于花瓣薄如蝉翼的桃、李、杏花,栀子花不是那种飘逸的花,它的花瓣厚实,花朵很大,全开的一朵栀子花,可以大过成年人的拳头。花谢了,也没有桃、李、杏花那种落英缤纷的幽意。
然而,正如明朝诗人薛瑄所言:“栀子湖湘见,重看在锦城。花如梅蕊淡,香比木犀清。会取风霜实,还添药饵名。”栀子,能被人们守候,被江汉平原上乡村的人喜爱,有过往的传承,也有它在物竞天择中保有的品质。栀子可以入药,还可以提取黄色染料,最为特别的是,我以为还有栀子花的历久弥香。
与多数花朵都是五片花瓣不同,栀子花由多层六瓣花组成,淡绿的花蒂之上,叠叠层层的六瓣花一层一层打开,素淡如雪,却香得浓郁广远。这种香,用汪曾祺先生的话说,是香得痛痛快快,掸都掸不开。栀子花萎谢了,干枯了,它特别的香味也久久发散,放在衣柜里或是随身揣着,依然暗香盈袖,让人心有灼然。
九里潭村里的人们特意种植栀子花,我想大约就是栀子花这特别的香味了。我如此以为,也因为每年栀子花开的时候,采摘栀子花,佩戴栀子花,都是村里最为喜悦而浪漫的盛事。
那些年的九里潭人家,家家户户都种有栀子,池塘边、房前屋后、菜园里,处处都有枝叶四季青翠的栀子。在温暖湿润的江汉平原,栀子特别容易种植和存活,剪一段栀子树枝,插到土里,很快就能长出树根,花朵当年就能含苞。花期到了,洁白的花儿朵朵漫过碧绿的枝条树叶,花瓣缱绻舒展,花香辗转激荡,风吹草动,皆是栀子花浓郁而清新的香。
单朵栀子花的花期并不长,从花开到花谢,只有三五天。但是,整株栀子树上花朵此谢彼开,生生不息,月余不辍。这月余的时光里,最为兴奋的是村里的女子,在农忙之余采摘栀子花,成为她们在辛劳中的一种乐趣,一种简单的欢喜。
有的栀子树年头长,大到一丈多高,她们就搬出木梯子,登高上树,在满枝满树的花朵中精挑細选。有的栀子树种植不久,俯身一丛,开出的花朵儿也是饱和得历历在目,弯腰采摘,深深一嗅,又有别种的沉醉。
然后姑娘们、媳妇们、婶婶们把栀子花插在发梢发簪上,别在衣襟上,花香盈动之间,皆平添了平日里被忽略的姿色。男人们自然是不好意思把玩花儿的,这时他们却借了嗅花香,与大方些的女子调侃打趣,说一些诨话或荤话。快乐的感觉,如此也随了花香,在村里充溢,瓦当,人家,氤氲裹卷在这样的气息里,疏疏落落的,仿佛就改了面目,花事、农事、人事熨帖又温存。
而但凡温情的、被人们广泛喜爱的物事,大多有一个不凡的民间传说。栀子花也不例外,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这个传说里,栀子花本是天上的一枝仙花,名号栀子花仙子。她看见人间只有一些小花小草,就下凡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栀子花树。不想,由于水土不服,花树渐渐就要枯萎了。这时,一位早出晚归做长工的穷汉发现了这棵可怜的树,他把树移植到家门口悉心照料。慢慢地,树有了生机,长得叶色碧绿,枝叶繁茂,并在初夏开满了洁白芳香的花朵,特别招人喜欢。
有一天,穷汉开门回家看到了一桌的饭菜,他很奇怪,第二天他出门不久就折了回来,躲在外面偷愉往家里看。这时,只见身着白衣的女子从花树上下来,飘进了他家。穷汉子吓呆了,壮着胆子进屋询问,女子如实相告说:“我是栀子花仙子,来到人间,一时不适应环境与气候,是你在我危难时出手相救,你是我的恩人,如果你不嫌弃,我愿嫁你为妻。”
后来,他们在婚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栀子花仙子还将栀子花的枝条剪下来插枝繁殖,门前的栀子花树长成了林。附近的百姓闻到这特别的花香,看到饱满皎洁的花朵,都想种植,他们就将栀子花树送给人们,从此,家家户户都种养起了栀子花。
这样的传说,或许只是人们表达心中所愿的某种附会。不过,也正是因为人们在心里缱绻了温情,才有了这些最为朴素的附会。事实上,人间有意,万物传情,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传说或附会,仅凭人们对它的喜爱,成为传情达意的一种精神存在。栀子花,就是这样的事物载体。在栀子花期,村里人走亲戚、串门,都会随手剪几朵最大最美的栀子花作为礼物,虽然别人家也是有,但正如村里人说的:“你有是你的,我带来是我的心意。”
而最为浪漫的传情达意,又总是会体现在少男少女之间。栀子花开的时节,正是端午节期间,作为曾经的楚国腹地,端午是江汉平原上十分隆重的节日。已经定了亲事的少年,在端午节来临时,都要给自己的对象家里送节礼,栀子花这时便代表了少年们美景良辰未赏透的缠绵心思。
对象,是其时村里对已经定亲的少男少女的一种说法,也叫“搞对象”或“处对象”。那些年,对象最初由媒婆牵线,在媒妁之言后,男女双方见面相亲,互相中意了,亲事就踏出了第一步,就可以说有了对象。
按照乡间当时的风俗,有了对象后,逢重大节日,少年郎都要代表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送节礼。送的礼物,就是当时乡村的普通物品:一块花布,一两块香皂,一些自制的点心,几斤鱼,几斤肉等等。具体也没有什么规定,大约就是男方家庭表达的一种谢意。传统乡村以家庭为社会劳动单元,一户人家,辛辛苦苦把女儿养育成人,能干活能参加社会劳动了,也出嫁了,成了别人家的劳动力。乡民忠厚,便以一些形式,表达出自己知恩图报的态度。送节礼,就是这其中的一种形式。节礼送到,女子家也会回礼,这种回礼,叫打发对象。相比男方,女方家的回礼更简单些,一两样物品,表达的也是自己礼尚往来的态度。
这些形式作为风俗固定下来,成为乡村的一种礼仪,一种文化,一种代代相承的教化,也是乡村生活的一种丰富。看少年郎进村送节礼,看女子家回什么礼,看姑娘们羞答答地等自己的对象上门,在那时的乡村,是比栀子花更历久弥香的人间花事。
端午节送节礼时,少年们多会精心挑选一些栀子花,作为特别节礼送给自己的对象。送节礼的少年还很青涩,十七八岁,十五六岁,或者更小。那个年代,乡村男女结婚虽然有法定年龄,但是相亲定亲却是很早的,十五六岁之前,大多都定下了亲事。
青涩的少年走在送节礼的路上,他们挑着一副箩筐,箩筐用红布盖着,里面装着节礼,放着栀子花。少年走一路,花香散一路,香得少年的脸颊生出红云。进了村,红云滔滔发散,一群小孩子追赶着喊道:“某某的对象来啰!”
有更调皮的孩子,则一路跟到女方的家里,喊着闹着要少年给他的对象戴上栀子花,大人们也跟着起哄。少年敌不过,其实也想成全自己暗揣了一路的小心思,风吹花动的刹那,抽出一朵花,就戴在了姑娘的辫子上。姑娘羞红了脸,偷眼看向少年,躲都无法躲,便成风景。
有这样的风景为底色,小女子半梦半醒,想到地久天长朝朝暮暮,不由得就摸了摸自己的衣服口袋,那口袋里,正藏着女子要送给少年的特别礼物。
这特别的礼物,是女孩子巧手为对象量身制作的物件。一般为各种绣品、织品、缝制品,比如绣了各色花样的枕套、手帕、鞋垫、鞋子;用毛线织的手套、围巾、毛衣;手工做的布鞋等等。
在栀子花开的端午节,女孩子的绣品上,也肯定会有几朵栀子花。它们在枕套或手帕上情事青葱,从最初的天真,到旧事温存的终生守望。
小名叫毛三的一位女孩,是我在村里特别要好的玩伴。她长我几岁,在我远离父母兄妹在乡村生活的日子,她很多时候都像姐姐一样呵护我。我外婆出门走亲戚的时候,都是她在又大又古老的房子里陪我过夜。
一年端午节期间,外婆去走亲戚,毛三姐来陪我,还带来了几朵没有全开的栀子花。此时,毛三姐像村里大多数姑娘一样,已经早早定了亲。这些花,都是她对象送端午节礼时给她采摘的。
采摘这样没有全开的栀子花,用来送人最为合适,把它们泡在水里,离枝之后的花朵持續绽放,满屋盈香,多天不败。我找出几个大碗,在碗里装上清水,与毛三姐一起,一碗一朵栀子花,摆放在卧房的木格子窗户下。
那夜的月光,也特别清亮,清淡清朗的光辉在窗外的天井上方移动,慢慢地,从窗格子里透进来,栀子花瓣上盈盈生光,波光闪烁,像童话一般。我被染了心情,仿佛有深思,又若隐若现地有些迷离,心里恍然有了神秘朦胧的向往,很是希望也有一位对象,有一个特别的人送花给我。
毛三姐说:“你跟你外婆讲,找一个媒婆,帮你物色一个对象。”她说过想了想,又说:“不过我觉得你的对象不好找,因为你总归要离开这块地方,哪个媒婆会给你张罗呢?”
果然,毛三姐是有先见之明的。几度栀子香过,村里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子,陆陆续续都有了对象,她们喜滋滋的,比着赶着,悄悄说一些关于对象的私房话。也会时不时地问我一句:“你几时找对象呀?”
但是我外婆家里,始终没有媒婆上门,我也一直没有对象。后来,父母接我回城里读中学,我与毛三姐一起在清水里泡栀子花时生出的乡村情事,自此成为记忆里的花影嫣然。
再后来,我从江汉平原到北京,看栀子花开,也成了一种追忆。栀子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北京室外的气候不适宜种植栀子。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不少北京人甚至不知道栀子花,就像我家乡的人也曾经不知道西府海棠。
故乡九里潭,我虽然有时回去,却因为回去的时间多为春节,看栀子花开,在现在亦是一种向往了。
今年清明期间,我回到九里潭祭拜外公外婆,之后特意去找寻老屋池塘边的栀子树,来回几圈,却没有找到。世事和环境不断变迁,老屋前后的池塘因为无人打理都已干涸,池塘内外灌木杂草密不透风,不知道栀子树是蛰伏在其中,还是已经不在这世间了。
老屋池塘边的栀子树,曾经排在村里最大的栀子树之列,在我小时候,每年开得繁花满树。栀子树高,我够不着,外婆也不让我爬梯子,都是外公采摘栀子花。我每次跨一个竹篮子候在树下,外公采满了一篮子,我接下来,再把空篮子递给外公。
几树栀子花实在太多,每年送不完,也戴不完,逢赶集的日子,外公也会在当日清早剪一些花朵,拿到集市售卖。我最喜欢的,是在清晨跟外公去采摘栀子花。细腻绵柔的花朵上挂满露珠,晶莹润泽犹如精灵。经年翠绿不凋的叶子,这时也被露水渲染得沁人心脾,似绝代佳人眼波流转。
有时候,我会在树下想:不知道这些言笑殷殷的栀子花,到了集市会遇到怎样的一些女子,女子们染了这样的白、这样的香,也会想要有一个特别的人分享吧?也许,就有了又一个栀子花仙子的故事?
当然,这只是我当年,在吾家有女初长成的年月,沉迷于栀子花生出的一点想象,或者情怀。不过,我体验自己当年的这份思绪,也并不觉得只是一份遐思。其实,人的一生,与花的一生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一年又一年,花会谢,人会老,人与万物,都有相似的循环。但是,种花的土地不瘠,人的心里不荒,这世间,就一直会有想象可待,有往事可栖。
责任编辑 黄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