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引领下高素质技能工匠人才的培育

2021-08-20张静静

人才资源开发 2021年15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张静静

“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对于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高素质技能工匠人才的重要职责,本文在探究“工匠精神”新时代意义和现实培育问题的基础上,探析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为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培育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工匠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回归

根据辞海的解释,“工匠”指的是有一定工艺专长的匠人。当今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和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需要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对于中国制造强国的实施战略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二、“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保障方面

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呼吁及引导“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但如何加快政策和制度的落实、保障“工匠精神”的传承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应当出台高素质技能工匠人才培育的相关保障政策和制度,采取相应的奖优政策、实践以“职业精神和素养作为择优选择实习岗位”的条件等制度、完善创新发展机制等措施保证国家相关政策和导向的落地。

(二)社会环境方面

我们不得不承认,“工匠”的社会地位不够。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观念和认知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偏颇,“学而优则仕”“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及择业敬业的意向,也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现代产业发展与传统工艺匠技经历时代发展给予的交融与涅槃的关键时期,厚植孕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已经迫在眉睫。

(三)学校环境方面

人才培养模式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担当起培养“工匠”的责任,一味模仿普通教育的模式,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轻实践,未能形成真正适合“工匠”发展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也有失偏颇。一是校园文化。很多高职院校和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及重视程度不够,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需要足够的职业教育理念及校园文化的支持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保障措施。很多高职院校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很难开展“工匠”的培育。多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相关课程融入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中;缺乏“工匠型教师”,无论是从教学方法还是从教学内容来讲都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导致对学生育人的力度不够,很难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中;仅从校内课程学习中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并不足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及践行“工匠精神”,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工匠意识淡薄、职业发展动力不够、从业热情不高,难以达到“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工匠人才、为新时代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做好人才储备的培育目标。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社会、学校、企业与学生四个层面联动,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以此提高学生职业精神和素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企业产出也会更为高效与高质,从而为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2025 贡献力量。

(一)厚植崇尚“工匠精神”的土壤

积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工匠精神”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从先秦时期的鲁班、李冰到三国时代的马钧,从流传下来的精湛工艺到享誉世界的艺术作品,无不彰显出我们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当今社会尤其需要倡导“精益求精、创新实践”的职业精神和情怀。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实训基地文化、理论教学区文化的建设,发挥校园隐性教育资源的影响作用,在校园橱窗、班级墙、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体现,加强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弘扬“工匠精神”或表彰技能典型,营造校园惜才重才的氛围。把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根植于育人全过程,进而为企业提供职业素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工匠人才;把“工匠精神”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建设中去。

(二)实施质量驱动的“工匠中国战略”

实施国家+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多层次、全方位的“工匠中国战略”。以建设质量强国与构建21 世纪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总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市场竞争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职业院校基础作用,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环节的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工作机制,使专业人才与现代工匠成长有通道、发展有空间、社会有地位。特别是在人才测评政策和环节中,要摒弃“唯学历”“唯职称”的制度,让工匠精神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下得到更好发挥,把具有职业精神和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优先内容。

(三)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职业院校应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融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取长补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授课时传递“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尝试校企共同开发专业岗位课程,在课程开发中积极吸纳企业岗位师傅参与;在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评价设计等环节融入爱岗敬业等工匠精神要素;在学生评价中,引入企业师傅、企业项目经理评价指标,改变传统以校内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形成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和企业管理人员多方参与的学生评价机制;同时,给教师和学生去企业、公司学习、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亲身的实践经验,才能真正使教师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得以升华。

(四)技能大赛助力“工匠精神”传承

技能大赛不但是检验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还能够引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是促进专业教学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用企业、行业标准检验学生岗位胜任力,也可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融入育人过程的有效方式。通过竞赛,考查参赛选手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是展示职业教育改革成果、传播“工匠精神”、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动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的有效举措。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