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商科”背景下“新商科”建设与改革

2021-08-20许抄军刘海英王松波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商科融合专业

许抄军,刘海英,陈 臻,王松波,王 征

(岭南师范学院 “兴商科”背景下“新商科”建设与改革课题组,广东 湛江 524048)

一、前 言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革命,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催生“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全面革新。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先后在成都和北京召开,掀起了全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潮,提出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四新计划”。新商科是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商科建设对商科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为做实做深“两性两型”办学定位,岭南师范学院在2019年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强师范、厚理工、兴商科”办学理念。“兴商科”即根植地方兴商科,要着眼对接湛江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切入点振兴商科发展。

二、“新商科”研究进展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四新计划”被广泛讨论,“新商科”作为“新文科”重要内容之一,相关文献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商科”的概念、内涵和特点探讨。齐佳音、张国锋和吴联仁(2019)[1]认为:传统商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工业有形商品生产线建立起来的,那么研究学习数字商品生产线就能揭示新商科形成的机理和内在逻辑;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工业时代的批量、标准化人才培养的模式,让教育回归到教育体系最初形成的原点,即教育是面向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要人获得自由。倪春来(2020)[2]分析了新商科的内涵:是融合现代新技术的综合性学科、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全新培养模式。朱晶晶、苏琳和吴丽芳(2020)[3]归纳了新商科的三个特点:一是面向市场,二是融合新技术、新方法,三是对传统商科的颠覆式改革。陈晓芳,夏文蕾和张逸石等(2021)[4]认为:新商科是管理融合技术、产教深度协同及扎根中国情境的“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学科。刘文秀(2020)[5]认为:新商科建设是我国商科教育主动服务于新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商科教育重塑性的变革工程,是新时代的管理之道,是促进我国从商科教育大国走向商科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其内涵在于:新商科是融合现代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商科,新商科之新在于使所有与市场关联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之间没有知识壁垒,成为附属并服务于市场经济需求的复合型商科[6]。

第二,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李晨光、郑强国和魏秀丽等(2020)[7]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索了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叶映、刘莎莎和余佩芩(2020)[8]探讨了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雍锌远(2020)[9]从完善理论教育体系、建立科学考核方法、更新教学方式理念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商科背景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王任祥(2020)[10]探讨了“产教科创”四维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科创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田娟娟(2020)[11]以金融专业为例,分析了新商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关键点及实施路径。董云(2020)[12]从优化信息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商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信息化建设。倪春来(2020)[2]基于智能财务时代的背景,探讨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具体措施:加强校企合作的实验室教学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转变思维方式促进师资队伍新升级;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宁宇新(2020)[13]基于“新商科”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探讨了“新商科”背景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思路:突出数据处理与应用能力培养、突出真实场景的模拟与仿真、突出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培养、突出不同学科的交融。邓志新(2019)[14]探讨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模式:利用跨境电商虚拟仿真软件设置校内实训基地、搭建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工作室、与跨境电商企业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与行业协会合作建立跨境电商行业学院。

第三,关于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思路、培养策略的探讨。培养思路:面向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复合能力导向下的课程体系、塑造跨专业流动的新商科师资团队、对接实际产业的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革新(朱晶晶、苏琳和吴丽芳,2020)[3];培养策略:准确定位“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培养方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构建有效的实践育人体系(曹朝洪,2020)[15]。

第四,关于学生能力培养、教师专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郭莹(2019)[16]构建了转型高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指标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三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及处理大量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专业软件应用、创新改革、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六方面的职业通用能力。万芳(2019)[17]构建了商科高职教师专业素质评价的静态专业素质和动态专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静态专业素质包括教学研究能力、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反省实践能力、认知能力与方法论、道德品质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8个指标;动态专业素质包括进取精神、学习能力、享受生活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6个指标。

第五,关于课程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文献分别对《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刘文秀,2020)[5]、《市场营销学》(欧阳慕岚、杜春苗,2020)[18]、《税务会计》(李梦旭,2020)[19]等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新商科”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李建忠(2020)[20]分析了经管类专业智能实践教学平台的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思路。从静和杨宁(2020)[21]分析了新商科综合实训室建设的“三个对接”:与产业链对接、与远期规划对接与学生素养能力培养对接;进一步探讨了新商科综合实训室开放共享模式建设:建立实训室开放式智能系统、打造“四位一体”新商科综合实训室、拓展新商科综合实训室边界。王锐和雷雨(2018)[22]认为要按照教师与学生、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机制与环境四个维度的思路,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流动模式推动产教一体化创客实验室建设。李军霞、周根飞和冉春艳(2020)[23]从创业理论、以赛促创、创客训练、项目打磨、创业实践五个方面,探讨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学、赛、练、磨、践”五位一体培养路径和措施。陈强(2019)[24]探讨了新商科专业四个维度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策略: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效衔接,贯穿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理念贯穿到课程设计的全过程;通过相互配套课程平台,引领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与专业专项实训教学的融合;组建创新创业公共课师资队伍和打造一支专业课融合教学团队。

综上,“新商科”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但文献探讨的主题涉及“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方面面,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准备。尽管被公认的“新商科”概念、内涵仍在探讨之中,但也形成了以下共识: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所引起的逆全球化的倾向等都成为影响新商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学科专业的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融合、新技术与基础理论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新商科”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等不同层面的“融合”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词。

三、岭南师范学院“商科”建设及其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商科”建设现状

岭南师范学院的商科专业主要以商学院为主,另涉及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但是商学院专业与其它学院各专业之间联系不够,没有形成合力,不利于传统师范院校中的商科发展。

商学院自成立以来,就持续进行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现已在学科专业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方面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一是所有专业都开设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核心课程;其二是所有专业的学生要共同参与跨专业综合实训,以及由不同专业学生组队参加的ERP沙盘企业模拟经营比赛等;其三是初步形成了基于“省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习实践基地、课外科研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的“多轮驱动”立体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融合、新技术与基础理论的融合、“商科”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等方面有所不足,需进一步改革。

(二)商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岭南师范学院商科专业2020年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10个商科专业的平均就业率、平均升学率、平均专业对口就业率和平均薪酬都低于非商科专业;除平均专业对口就业率外,其余3个指标都低于全校平均水平,也低于非师范生水平;与传统的师范专业相比,除平均就业率略高外,3个指标都不如师范专业。无论是与师范专业还是非商科专业比较,商科学生的商科优势未能显现。

表1 2020年岭南师范学院商科专业就业情况(1)数据来源,学校招生就业处。感谢招生就业处提供的数据。

进一步以2020年最终就业数据,分析商学院5个专业的就业特点。2020年商学院毕业生总人数543人,按就业率统计单位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有478人就业(含继续读研深造21人),就业率为88.0%,其就业特点有:

第一、跨专业就业成为常态。非专业对口就业146人,占就业人数的30.5%。

第二、新业态就业已现端倪。就业的478人中,灵活就业40人、占比8.4%,以教育辅导为主,也涉及新业态下的新兴职业:微商8人,社区团购、主播、甜品制作各1人。

第三、本地化就业不足。分地区就业,珠三角376人、湛江地区47人、其它地区55人,分别占比78.7%、9.8%、11.5%,本地化就业不足。

以上毕业生就业特点对商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商科教育专业的融合性要进一步提升,以满足学生跨专业就业的要求;二是商科教育要和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融合,以适应学生新兴职业就业的需求;三是商科教育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以弥补本地化就业的不足。这些要求促使“新商科”建设与改革。

四、“兴商科”背景下“新商科”建设与改革

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岭南师范学院第一届党代会和学校2019年春季新学期工作会议的精神,全面振兴商科(简称“兴商科”)、推动商科高质量发展,商学院制定了“兴商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2年)。该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为“新商科”建设和改革奠定了前期基础和相应的制度保障。

(一)具体建设与改革内容

1.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商科学生跨专业就业需求,促进商科各专业的融合、培养通用型“新商科”人才是“新商科”建设未来趋势。深入调研,了解地方企业需求;借鉴相关高校已有经验,充分研讨、统一教师思想,在对比“传统商科”和“新商科”特点(见表2)的前提下,结合表3所示的新商科人才的素质结构,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从培养目标、要求、学分结构等方面进行完善,以使人才培养符合“新商科”的需要。

表2 新商科与传统商科的对比表

表3 新商科人才的素质结构

2.有序推进相关专业、课程改革

基于商科学生新业态就业的新动向,按照新商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序推进所有专业课程改革,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以适应“新商科”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序推进所有专业改革(包括相关学院与商科有关的专业),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入专业教育,以适应“新商科”对数字经济的需要。具体通过表4内容来体现。

表4 各专业的改革方向与改革内容

3.启动国际商科认证

“新商科”是国际化的。为促进“新商科”教育的国际化,成立商学院国际商科认证办公室、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商科认证运行。

4.探索校企合作的具体方式

为促进商科学生本地化就业,基于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继续优化现有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与酒店(旅游)、快递等行业的合作,形成酒店(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的专业特色。进一步,会计专业拟从企业会计代记账(代财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拟从电商外贸(跨境电商)、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依托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方式开展与相关企业的具体合作,把校企合作做深做实,弥补商科学生本地化就业不足。同时,进一步发挥校外指导老师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学生实习、教师进企业等方面与企业紧密合作。

(二)建设与改革目标

通过2-3年的建设,以商学院为主体,使学校相关商科专业达到以下“五个融合”。各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实现全校商科专业跨专业综合实训);教与学、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新商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融合;“新商科”专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融合、“新商科”建设与党建融合。

通过“五个融合”实现“新商科”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转变,特别是在“新商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融合、“新商科”专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融合方面形成特色,以体现岭南师范学院“两性两型”办学定位。在“地方性”上,聚焦湛江市“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总目标总任务,找准切入点振兴商科发展、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商科”人才;在“应用型”上,促进现有“省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升级,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培养服务于数字经济时代新商业模式的应用型“新商科”人才。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现有师资知识结构的更新、师资结构优化问题。拟通过进修、引进师资、聘请企业和行业相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等方式解决。第二、开展国际商科认证,需要学校在岗位设置、场地的配置及资金方面的支持。

五、结 语

伴随信息技术革命,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迎面而来;传统的商科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地方高校的商学院,要着眼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抓住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打造沿海经济带增长极的机遇,融入湛江经济发展;同时要把握商科学生的就业动向,顺势而为,促进“新商科”建设与改革。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新商科”建设的“五个融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商科”人才,体现岭南师范学院“两性两型”办学定位、落实“兴商科”办学理念。

猜你喜欢

商科融合专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