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剧服饰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1-08-20袁铱琳
袁 铱 琳
(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雷剧是广东省湛江市的戏曲剧种,源自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是广东省雷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雷剧服饰作为雷剧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融艺术性与人文性于一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学前美术教育优秀的教学资源。结合雷剧服饰的特征与应用价值,把雷剧服饰作为教学资源运用到学前美术课堂中,有利于进一步传承与发展雷剧文化,为学前美术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丰富学前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在有限的课堂中调动学前儿童的积极性。
一、雷剧服饰的特征分析
雷剧服饰绚丽多彩,特征鲜明,是雷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地方特色与人文风貌。雷剧服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优美的图案造型、绚丽的色彩、天然的材料与精湛的工艺四个方面。
(一)优美的图案造型
雷剧服饰图案优美、贴近自然,造型考究、讲究协调。雷剧图案一部分是来源于生活的具体图案,另一部分是由宗教文化孕育的抽象图案[1]。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宗教的抽象服饰图案常常无法考究[2]。在服饰图案上,主要以几何形纹、飞禽走兽、动植物纹、云霞流水纹等纹样为主,这些图案给人一种亲近自然、贴近自然的感觉;在几何形纹上,以圆形、弧形、四边形等居多,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人文思考,又包含了追求圆满、完美的思想;在飞禽走兽图案使用上,除喜欢使用传统的龙凤外,独具当地特色的“雷神”“石狗”也应用其中,展现了雷州人民的图腾崇拜,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图案造型上,讲求对称、协调,整体给人一种流畅、大气的视觉感受。
(二)绚丽的色彩
雷剧服饰(见图1)色彩绚丽、明亮夺目,讲求颜色的搭配与组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颜色使用上,喜欢大红、大黄、大蓝、大绿等,这些颜色都给人明亮、活泼的感觉;在颜色搭配上,讲求协调、整体美,如壮丽的红色与耀眼的黄色搭配,明亮的蓝色与宁静的绿色搭配,这些色彩搭配的图案呈现鲜活、亮丽的视觉效果,可以很快吸引观众的注意。同时,为满足不同演出的需要,雷剧在颜色搭配上有时还讲求对比强烈,以此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如黑白搭配,红绿搭配等,整体色彩对比鲜明且活泼[3]68,这些搭配能达到色彩构成探索的目的,同时也能创造色彩配比更加鲜明的服饰[4],这些强烈的对比能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和达到相应的情感表达效果,体现了雷剧服饰又一独特风格。
图1 雷剧服饰
(三)天然的材料
雷剧服饰的主要材料是锦、麻、手工艺品、手工面料等,这些材料的原料很多来自大自然,主要是由当地产的剑麻、棕榈、椰树等加工而成,装饰品则主要有天然物品、手工刺绣、手工艺品、蜡染、装饰花和亮片等。在天然物品选择上,大量使用了当地产的珍珠、贝壳和鸡、鸭、鹅、鸟的羽毛,这些天然的材料既体现了浓郁的雷州半岛文化,又展现当地人民爱好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
(四)精湛的工艺
在工艺上,技艺精湛,讲求自然协调与和谐美。能很好地将不同色调的布料拼接在一起,辅以各种精美的装饰品,展现恢宏大气的感觉。在处理颜色和保持材质的原有特性时,力求化繁为简,或采用植物的颜色作为颜料进行着色,或进行简单的加工以保持原有材质的特性,如在头冠的装饰上,大量使用了珍珠、羽毛等饰品,既体现美观,又不失尊贵。在头冠边缘、衣襟、衣袖、裤腿边、裙子边等饰品的使用上,会以多彩的小贝壳装饰成不同的小花纹,展现浓浓的地域特色。用手工的形式对枝干、花瓣进行勾画,可以使图案更加生动[5]。
二、雷剧服饰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雷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雷剧是雷州地方传统戏剧,是雷州人民为适应社会生活、表达情感进行的艺术创作,表现雷州人民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网络信息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欣赏艺术、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雷州半岛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品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雷剧这类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再像过去那样珍视,甚至还认为“老土”“生涩”“难学”,不愿意去观看、学习和了解,愿意传承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雷剧面临失传的风险。
雷剧服饰是雷州文化的载体之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它优美的图案造型、绚丽的色彩、天然的材料与工艺、演绎过程中充满想象的情感表达,都可以激发人们创作的灵感。相对于较难学习的雷剧唱法和演绎,雷剧服饰是雷剧文化传播的一个很好切入点,学前教师可以依据雷剧服饰的特点去开展活动,比如雷剧服饰的图案造型,雷剧服饰的色彩搭配和花纹应用等,都可以与学前儿童的绘画、扎染、剪纸、刺绣、陶艺等相结合,非常符合学前教育生活化的特点。学前儿童在学前期潜移默化地受到雷剧文化影响,既利于雷剧文化在其幼小心灵萌芽,又有利于幼儿感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产生出喜爱之情。因此,将雷剧服饰引入学前美术教育,能让学前儿童从小就开始了解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唤醒年轻一代对雷剧的认知、了解和学习,使学前儿童成为雷剧文化潜在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培养幼儿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坚定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乡土情怀的培养与继承
学前美术教育不仅仅为艺术而艺术,它是具有情感与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和升华。雷剧作为雷州地区自由表现的乡土艺术,是劳动人民情感的自然抒发,是乡土情感的自然宣泄,凝聚着雷州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是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雷剧服饰植根于雷剧、来源于民间、繁衍于人民生活,直接地、形象地体现了本土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同时渗透着当地人民的理想愿望和情感追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移居大城市,离家乡、故土越来越遥远,也变得越来越陌生,留存的记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模糊,有形的记忆变得越来越少,乡土情怀也变得越来越淡。人们需要找到新的载体来培养、继承乡土情怀,让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延续发展。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根据这一思路,可将雷州服饰中的色彩、图案等美学元素渗透到学前美术课堂中,把雷州服饰的各种艺术元素与学前美术教学结合起来,形成生动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前美术教育,拓展学前儿童的视野,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欣赏与创作水平,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熏陶的同时,了解乡土文化,培养乡土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将雷剧服饰引入学前美术课堂,合理利用本地艺术资源优势,开展本土艺术教育,可以使学前儿童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增进对家乡艺术的了解和感情,唤醒学生的乡土情怀,从而有利于乡土情怀的培养与继承。
(三)有利于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首先,传统的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习惯于单纯的绘画、扎染、剪纸、刺绣、陶艺等活动的教学与灌输,较少与生产生活、乡土文化等结合,缺乏创意与感染力。将雷剧服饰贯穿到学前美术教学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克服传统学前美术教育的机械呆板,把雷剧服饰的艺术性与学前美术教育活动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激发学前儿童新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系统观、整体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从学前儿童本身来看,3-6岁的幼儿处在想象力飞速发展阶段,学前教师借助雷剧服饰的特点,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丰富教学素材,可以发展学前儿童想象力。比如,雷剧服饰鲜艳的色彩,可以开展布贴画教育活动、水粉画教育活动、扎染活动等;华丽的图案,可以吸引学前儿童的注意并产生临摹和涂鸦的兴趣;服饰上饱满的绣制,美观大方又贴近现实生活,易于被幼儿接受。雷剧服饰引入学前美术教育活动后,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因此,雷剧服饰可以给学前儿童带来丰富的想象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力。
三、雷剧服饰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图案造型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雷剧图案造型为学前美术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源泉,学前美术教育中学生从雷剧服饰图案里可以寻找许多灵感。雷剧服饰图案造型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几何形纹的应用、飞禽走兽的应用、动植物纹的应用、云霞流水纹的应用等。在几何形纹的应用上,可先引导学前儿童观察其特点,认识圆形、弧形、四边形等各类几何形纹特征,然后让学前儿童通过剪纸等形式来进行临摹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告诉学生什么是点、线、面,什么是规则图案和不规则图案,并让学生对形状、大小、比例、特性等有个全面的认识。在飞禽走兽的应用上,可借助多媒体让学前儿童先认识活生生的飞禽走兽,告诉他们这些飞禽走兽的特征,然后再让儿童进行创作,尤其是讲到“雷神”“石狗”等雷州人民的图腾崇拜时,更要将石狗的不同神态展现给儿童看,让儿童对形态有全面直观的认识,对雷剧文化有新的认识,激发创作灵感。同时,还可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引导他们设计具有独特乡土特色的儿童服饰、儿童漫画等。在动植物纹和云霞流水纹的应用上,可以通过水拓画的形式来完成,先让儿童观察这些纹的特点,然后让儿童亲自通过水拓画的形式让它重现出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可通过在课室或教室走廊布置相应的雷剧服饰展区,让儿童平时多观摩学习,发挥想象力,提升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二)色彩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合理的色彩搭配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情绪体验,提高人们对色彩的理解,进而提高色彩的应用能力,最终培养色彩搭配能力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雷剧服饰色彩明亮、艳丽,注重冷暖色的搭配,讲求和谐统一。基于此,雷剧服饰的色彩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考虑到学前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色彩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进行。一是让学前儿童通过观察雷剧服饰学会区分色彩。在雷剧服饰中,色彩是绚丽多彩的,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现不同的雷剧服饰,让学前儿童认识红橙黄蓝绿靛紫等各种色彩,同时教会他们区分冷暖中色调,告诉他们对于视觉而言,橙红、黄色、棕色以及红色一端的色系常与炽热、温暖、热烈、热情有关,所以将其称为暖色调;至于蓝紫色系则和平静、安逸、通透、凉快相关联,就将其称为冷色调;白色则为中色调。二是让学前儿童通过手工制作学会搭配色彩。色彩的搭配,讲究的是协调,可让学前儿童通过剪纸的形式剪出雷剧的衣服,按照自己的创意用水彩对雷剧服饰进行着色,提醒学生不可照抄服饰色彩,注意画面色彩的主次与协调[6],帮助学生了解色彩的运用与规律。
(三)材质与工艺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将雷剧服饰的材质与工艺运用到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中,可增强教学活动的乐趣与生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首先,在材质的应用上,考虑到雷剧服饰的天然物品、手工刺绣、手工艺品、蜡染、装饰花和亮片等,无一不是学前儿童喜爱的“玩具”,尤其是天然物品中珍珠、贝壳和鸡、鸭、鹅、鸟的羽毛,基本是学前儿童到海边、到田野、到公园最喜欢接触的东西,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学前儿童用雷剧服饰天然物品中的珍珠、贝壳制作手环,用鸡、鸭、鹅、鸟的羽毛制作毽子,用手工艺品、蜡染、装饰花和亮片等制作成小卡片、小礼物等送给其他小朋友。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辨别材质,认识什么天然物品,什么是手工艺品,等等,这样的创新应用能够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7]65-66。在工艺运用上,介绍雷剧服饰的生产制作过程,辅以布娃娃等玩具的衣服进行讲解,告诉学前儿童雷剧服饰是由不同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的,面料之间是用线连接起来,并搭配上艺术装饰品。然后,引导学前儿童进行布贴创作,布贴是用边角碎布拼剪出各种图案,贴于布料上,缝锁边缘,使边缘形成规律的轮廓线,可增加服饰的实用性和美观性[8]。此外,借助到户外采集树叶、贝壳等天然素材,让学生进行创作设计,利用剪纸、彩泥、陶艺的美术课程让学前儿童进行生产制作,学会材质的使用及工艺的考量。
因此,将雷剧服饰应用于学前美术教育中,是对雷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创新与实践,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其应用力度,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