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智慧养老模式创新研究
2021-08-19宋信强徐婷婷刘潞潞
宋信强 徐婷婷 刘潞潞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社區已开始进行智慧化养老服务探索,但存在着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低,智慧养老专业化人才缺乏。为此,基于互联网+技术提出探索社区智慧养老建议如下:一是优化顶层总体模式设计,构建多主体协作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建设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和优化运行机制,建设数据共享和集成平台;三是克服“数字鸿沟”,实行养老信息公开共享;四是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智慧养老;模式创新;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21)01-0067-73 收稿日期:2020-12-06
1 引言
当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及多种养老模式相结合。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机构养老由于成本高、老年人接受度低,很难满足多层次的养老需求。社区养老也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人力服务保障不足、服务信息不畅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一种基于技术的社会组织参与式智慧养老模式正在兴起,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社区智慧养老,实质上就是将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融入养老服务领域,以社区为单位,在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开发智能保健产品,利用传感器远程监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并根据实际需求变化为老人提供人性化、高效优质的健康智慧居家养老服务。
社会保障理论主张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方式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然后将其分配给弱势群体或有需要的人。老年社会保障是国家在制度上采取的各种举措的总称,通过增强老年人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实现养老目标。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在丧失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收入、健康、护理、生活、沟通等方面的困难,面临着经济、服务和精神三个方面的保障需求。结合现代工业社会的特点和老年人的需求,老年社会保障主要包括收入保障、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和社会互动保障。西方福利国家理论认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除了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需要市场更有力地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福利多元化还强调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福利的提供,以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等缺陷。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关系老龄化”取代“本质老龄化”,以“积极老龄观”取代消极老龄观,认为老龄化是人际交往和文化建构的产物。积极老龄化理论对我们更加客观认识“老龄化”,完善老龄化政策具有启发意义,为老年人发挥潜能、有所作为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老龄化,他们在智慧养老以及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英国、丹麦等欧洲发达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推进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之间的协作。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简·法默等学者提出了发挥互联网的关键作用,Landi(2001)研究了不同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问题,并对安全构建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李长远(2015)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先后施行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推进社会组织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行列。张丽艳、邓晰文(2020)研究认为,德国为了提供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于1995年将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写进了法律。Essén (2008)、Chan (2005)和Amiribesheli (2015)分别强调了社区护理的重要性,社区护理不仅要给老年人提供养老设施及医疗,还要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针对性服务,另外还应该重视养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减轻老年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智慧养老受到了多位学者的关注。华中生、刘作仪等(2018)认为智慧养老其实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传感器终端与网络有效地发挥养老辅助作用;郝涛,徐宏等(2017)认为,智慧养老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密切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医疗、安全、休闲等各方面情况,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和全面管理,实时追踪、预警并自动处理和老年人相关的信息,让老年人感觉更快乐、更有尊严、更有价值。蔡小慎(2017)提出,智慧养老是通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将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社会成员可以借助这一平台给老年人提供更多支持,使老年人在安全、健康、医疗、休闲等各方面都能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本文通过借鉴智慧养老服务的经验,深入分析我国智慧养老模式推广面临的问题并探索实施路径,为我国构建更为完善的养老服务运行体系提供借鉴。
2 社区智慧养老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社区智慧养老发展和运行现状
其一,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大量出现。智慧家庭养老是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信息化元素,既使家庭之间的情感体现出来,又渗透了现代科技的有效功能。它是一种建立在远程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社会服务系统,支持家庭养老“一键式”呼机。呼机上面有一个红色按钮和一个绿色按钮,红色是救急按钮,绿色是普通按钮。当按下红色时,会自动拨打社区援助热线,社区工作人员结合档案信息和呼机GPS定位,尽快为老年人提供帮助。以嘉峪关市家庭养老服务中心为例,嘉峪关市将政府、市场和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专业化的家庭养老服务体系,整合了全市养老需求者和服务提供者的信息,通过政府缴费方式,对本市户籍老年人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免费提供“一键式”服务,结合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对应服务。
其二,社区智慧养老运作模式。社区智慧养老是介于智慧家庭养老和智慧养老院二者中间的一种模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形式:建立呼叫平台系统,该平台负责收集老年群体资料、提供智能呼叫服务、整合资源等。将老年群体的信息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将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给老年人带来更加全面和高效服务。同时,该养老模式还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生活服务,包括缴纳水电费、燃气费、故障维修等,把物业各项工作结合在一起,在老年群体、社区和物业三者之间形成相互关联的纽带。
其三,社区智慧机构养老服务尚在探索阶段。智慧养老机构就是通过利用智能管理系统,给老年人提供基本信息储存管理、远程控制、GPS定位、与专业医疗团队联系以及餐饮、洗浴等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养老形式。当前,养老机构大多是将医疗和护理结合在一起,定期给老年人做体检,为其提供医疗、健康、康复等各方面服务,实时跟踪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状况,测试结果会自动形成报告,最后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化建议。
2.2 社区智慧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其一,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系统性强,内容繁杂。作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运作方式尚在进一步探索之中。当前,我国智慧养老政策尚未跟上养老服务实践,出台的政策文件建设性较强,但养老实践指导意义有限。智慧养老系统是由政府主导,但大多没有形成完整规划,多数处于单独建设状态。结合各地养老实践来看,尽管很多地区都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但基本上都处于初步试用阶段,相关标准和做法普适性较差。不同区域之间,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着明显差距,而且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管理不集中、沟通不顺畅、关注度过低等。
其二,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低。智慧养老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在物联网等技术运用层面仍然欠缺。智能终端检测技术存在不足,售后服务也有待增强。信息技术短板导致智慧养老方案不能有效执行,不能将来自社会、家庭、企业等各方面资源整合在一起,很难满足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在智慧养老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方面也相对较弱,信息的利用、集成和处理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主要集中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方面的服务,而在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参与等专业服务方面明显不足,信息安全也存在隐患。技术力量不足大大降低了智慧养老的效果,老年群体对智慧养老的认同度也较低,很难做到让老年人满意。
其三,智慧养老专业化人才缺乏。养老服务需要有专业化的团队和人才支撑。平台维护、设备维护等都需要有专业技术人才操作;高效管理平台、提供高质量服务也需要专门的管理和服务人才来完成。同时智慧养老要获得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综合人才,比如,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还能帮助疏导心理问题,处理信息数据,掌握与老年人沟通技巧。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加,很多家庭都不能够在老年人身边提供家庭养老服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独居现象不断增多。随着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数量不断增长,专业养老和技术人员缺口愈发凸显,尤其是智慧养老专业化人才更为匮乏。
3 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智慧养老路径探析
有不少学者已开展了社区智慧养老方面研究。如廖楚晖(2019)提出,社区智慧养老应当从顶层设计、模式设计、平台设计方面进行,通过集合多方面主体在智慧养老模式建设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科学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邵秋虎(2019)认为,应当从政策、人才、资金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使社区智慧养老的受众得到更加全面、科学和高效的养老服务,优化社区智慧养老模式,实现社区智慧养老预期。笔者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社区智慧养老模式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基于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提出如下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建议。
3.1 优化顶层总体模式设计
针对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分散性、差异性和可替代性特点,通过创新公共数据研发和管理机制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开展多维数据需求相关性分析,促进碎片化数据的整合,使智慧养老服务的整体支撑模式更加可靠,在基础上建立智慧养老服务的整体评价、分析和调整机制。系统在适应环境约束、保持内部协调、加强系统调试的前提下,优化智慧养老保障整体模式,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评估智慧养老模式应用场景,从整体上优化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全面调查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总供给和总需求找出缺口,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问题,构建多主体协作的协同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从平台开发与应用——大数据共享与集成——综合平台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全局性支持模型(见图1)。
在其他社会治理主体(如社会组织)配合下,智慧養老服务多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多资源协调运行机制、市场投资、社会救助、老人和家庭参与、形成智慧养老服务的顶层设计,作为智慧养老服务整体支撑模式的基本框架。结合多主体建设的业务流程,实现智慧养老服务优势互补,将平台间智慧养老服务多资源协同机制进行层次分解,实现大数据共享融合、信息发布、综合管理和应用端集成,在此基础上建立和优化智慧养老服务业务平台运行机制。
3.2 建设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
根据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建立多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服务对象)参与和多样化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护理设施、专业护理技术、技术)的协调机制和反馈机制。其中,支持模式需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覆盖面和共享领域,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子系统和主体之间的协同,实现资源配置和系统整体优化,推动资源整合、主体协同,流程再造和运行机制优化,建设数据共享和集成条件下的平台开发、运行和管理框架。
智慧养老服务综合平台支持模式包括数据层、功能层、模块层、咨询层和应用层(见图2)。其中,数据层和功能层主要收集养老服务相关信息,实现数据多维化,根据模块功能需求提取相关数据信息;模块层主要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服务相关数据的结构分析和基于模型的当前场景和设置场景仿真;咨询层和应用层是相关功能模块集合,主要是当前模式和场景模式下处理结果的分布,以及决策层全过程的数据模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实现咨询层和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仿真操作。
在支撑模式整合支持下,根据供需关系大数据特点,分析供需结构性差异,调整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并将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应用到整个智慧养老服务过程中。
在多主体协同参与下,不同养老服务对象的信息将进入信息平台(见图3)。包含专业数据库的决策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共同组成信息层,模型计算分析和决策分析共同组成决策层。根据智慧养老服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供给侧实体,这些组合共同组成运行管理层。在运行机制中,将个人信息变化情况融入数据库并提供指令信息传递运行管理层,构建协同互动的智慧养老服务运行机制。
3.3 克服“数字鸿沟”实行养老信息公开共享
由于技术和人未构建的各种信息壁垒,养老服务也存在“数字鸿沟”现象。具体来说,“数字鸿沟”是由老年人养老服务的不平衡造成的。要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不同养老服务需求,克服“数字鸿沟”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对智慧养老模式加强宣传,对养老服务信息公开共享,大力推进一些优质养老项目。养老服务信息公开共享可以帮助老年人获取更加公平公正优质的养老服务。实际上,仍然有很多老年人不能及时获取相关的养老服务信息,对智慧养老模式也了解较少。
大力宣传智慧养老模式的优势,结合老年人的特征通过多途径多方式,以老年人较容易接纳、理解和认同的方式开展广泛宣传和方案解读。具体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站、新媒体、海报、橱窗、宣传册、上门宣传、科普活动等方式,营造推广智慧养老的氛围,使老年人了解接受解智慧养老的优势,并引导老人适应信息技术给养老服务带来的便利。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仅有利于引导信息化设备的广泛应用,还给一些行动不便且外界交流较少的老年人提供获取养老信息的途径和终端,尽可能使每位老年人都能熟悉自身身体状况,了解养老服务相关信息。另外,可以借助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场所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亲戚朋友进行宣传,以一种间接方式增强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模式的认同,使他们愿意接受并使用智慧养老模式。还要大力推动开展一些优质项目,政府同时给智慧养老优质项目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一些已经完成的优质智慧养老项目由于受众范围较窄,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总结和评价试点地区的运作模式、效果和经验,凝练出成功样板,为其他地区推广应用智慧养老模式提供决策参考。需要指出的是,应帮助老年人掌握网络技术,使他们能够自己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设备。
3.4 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但当前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和传统养老模式不同,智慧养老更需要具有高层次、专业化、人性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具体包括信息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社区社工及心理医生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智慧项目的推广和施行。同时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覆盖更广的养老服务,比如医生可以为老年人检查和治疗疾病,护士可以提供护理服务,心理医生可以稳定老年人的情绪,使他们身心健康得到护理。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养老模式需求并推进智慧养老模式应用,专业人才人员须持有相关工作资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医疗、心理、康复、休闲等全方位服务。养老其实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过程,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服务态度和素质高低都直接影响服务质量,进而会影响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模式的认同度,消减老年人的养老体验。
对于专业化人才队伍,首先要遵守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优势,整合可利用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帮助措施,引导老年人开展自助服务,使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即便老年人是残疾人,专业服务人员也能努力挖掘老年人自身资源,找到自身优势,使老年人能够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参考文献:
1.邵秋虎 袁竞峰 郑传军 林珒.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中国房地产.2019.32
2.廖楚晖.智慧养老服务总体性问题破解与实现路径.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06
3.杨芳.智慧养老发展的创新逻辑与实践路向.
行政论坛.2019.06
4.郝涛 徐宏 岳乾月.PPP模式下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与实现路径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01
5.廖楚晖 周全林.智慧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协同的支持模型研究——基于信息集成的数据模拟.当代财经.2020.07
6.胡漠 马捷.异构区块链网络视域下智慧养老多元信息协同模式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20.04
7.邵文娟.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9.07
8.代利凤.智慧养老综合体服务:缘起、风险与政策应对.广西社会科学.2019.10
9.吴燕.“互联网+智慧养老”发展之路.人民论坛.2019.13
10.郭驊 屈芳.智慧养老平台的辨析与构建.贵州社会科学.2017.12
11.张博 韩俊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展智慧养老产业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7
12.李彩宁 毕新华.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及平台构建研究.电子政务.2018.06
作者简介:宋信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徐婷婷,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潞潞,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互嵌:关于我国社会组织监管新模式的探讨——基于深圳市社会组织建设的经验研究”(编号:GD13XGL31),主持人:宋信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