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近战之时,中视频破圈向上
2021-08-19
中视频携知识型内容的成长是当下的社会共识,知识达人也愈发受社会、平台偏爱
最近多场论坛上,长视频平台与短视频平台短兵相接,引发行业关注。事实上,长视频平台并非不能做短视频,短视频平台也并非没在做长视频,只是在术业专攻上,二者并不想太过激进地进行跨越或调整。在这种僵持之下,中视频得到了破圈向上的发展机会。
最近,抖音、西瓜视频发起中视频合作伙伴计划,腾讯视频也推出中视频“火星计划2.0”,相信其他平台也会推出各自的中视频发展计划或补贴扶持计划。对于视频创作者而言,这相当于滴滴司机拿补贴的黄金时期。
什么是中视频?互联网时代,各种伪概念、新名词层出不穷,对于中视频,各家的认知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当下互联网所说的中视频,指的是时长在1—30分钟(或者更短),横屏,由专业创作者生产的视频内容。
为什么要从1分鐘算起?这似乎是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简单来说,一些海外视频平台就是这么定义的,国内视频平台也就以此为参考了。事实上,短视频的时长通常是指15秒以内,15秒—1分钟之间的内容可以归入短视频范畴,但大多是“不受待见”的。在短视频领域,成功的大多是业余玩家。比如,在美国比较流行的是那些玩特技的创作者所制作的内容,这些特技也得用“惊鸿一瞥”来实现,时长一般在10秒以内。国内比较受欢迎的短视频是搞笑段子,这些小段子的时长往往会突破15秒,在1分钟以内,但不失其短视频特质。这些短视频内容大都由业余创作者创作,或者说,由那些不以短视频为生的人创作。
短视频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创作者涌入,行业也需要大量有创作经验的UP主出现,于是这些创作者的“转正”就成为现实迫切的需求。中视频其实正是为了解决这批专业创作者的“生计”而出现的,而平台对这些创作者“真金白银”的补贴,无疑是现阶段正确的做法。
笔者算是较早参与短视频平台优质创作者补贴计划的。当时,笔者所在的节目制作公司主要为电视台提供电视节目,为拓展业务范畴,开始探索在新兴平台上投放一些节目。那时,对我们而言,5分钟左右的节目就叫短视频了。这种节目放在短视频平台上肯定是优质内容,但其实这些内容并不符合短视频特质。平台需要的是“砰”一记的小鞭,而我们的内容则是“砰砰砰”的长鞭炮。尽管每个月拿着平台一万元的补贴,但是流量并不大,粉丝也成长不起来。而那一万元的补贴对我们这个30人左右的公司来说,也是杯水车薪。那时还没有中视频一说,但是我们确实在做着中视频的事。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平台深受观众喜爱,用户在短视频上的平均消耗时长已经超过每天2小时了。此时,中视频是时候发力了。
近年来,短视频热度居高不下,一些创作者为了谋取利益,利用低俗内容吸引流量,短视频平台也因此不断被社会诟病。我们从中也不难发现,低端内容产品是难以为继的,平台也会因为不断下拉的内容质量而被发展中的社会所淘汰。中视频,尤其是那些知识型的中视频内容渐渐得到平台扶持,用户也开始慢慢形成利用视频学习的习惯。这些需求必然催生一批生产此方面内容的知识型网红,这是社会所乐见的。中视频携知识型内容的成长是当下的社会共识,知识达人也愈发受社会、平台偏爱。这也是中视频成长正当时的社会理由。
美国电视史上,新闻曾经长达1小时,CBS的新闻,60分钟只讲3个故事,平均20分钟一条;到了信息爆炸时代,电视工作者意识到,用90秒讲好一个故事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于是快节奏的action news(动态新闻)应运而生;而后,CNN因卫星的全球覆盖,打破时间作息规律的滚动式新闻编排成为电视新闻一大创举。5G时代,观众不再受网速和流量束缚,中视频成为长短视频平台共同争夺的格式战场。当然,我们乐见这个战场的激烈争夺,也希望更多平台出台更好的创作激励计划,提升内容质量,让受众得到更好的精神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