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皮影艺术的手机支架设计研究

2021-08-19李祥津吴绍兰

设计 2021年15期
关键词:皮影纹样雕刻

李祥津 吴绍兰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8-0126-03

引言

皮影艺术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历史源远流长,是最早由人配音的平面影画艺术,堪称“电影始祖”。皮影独特的光影、声音形式与平面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中留下浓厚的一笔,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艺术来源于生活,皮影艺术以其独有的形式表现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同时也寄予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高洁品质的向往,真实地记录了千百年来在历史长流中缓缓走过的人和物,其经历的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近年,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设计上体现为传统工艺、艺术的转译在设计、再创作,从而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活力,推进其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但由于对传统文化、工艺、艺术了解不到位,导致许多文创、文化产品形式浮于表面,仅是对于传统元素的生搬硬套,简单的进行造型、色彩变换,设计不够有深度。本文通过全面研究皮影历史、流派、艺术形式、制作工艺、造物思想等方面,提出适合当代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以指导以皮影艺术为切入点的手机支架转译再设计设计出一款有良好功能、造型色彩相宜的文创产品。

一、皮影艺术

皮影艺术是美术造型艺术和戏剧艺术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皮影雕刻技术和故事内容创作表达出其特有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皮影戲又被称为“影子戏”、“灯影戏”,通过灯光把皮影角色映射在幕布上,演员在幕布后方操作皮影人作出形体动作,外加声、光的配合,来演绎故事,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表达人物的情感、经历等。皮影中的人物、场景皆为平面,缺乏立体感、层次感,皮影的花纹与花纹之间是镂空的,骨缝连接处也是经过特殊处理,因此皮影人与物体之间不能重叠。皮影艺人根据皮影的特性,采用幕布内操作,再搭配乐器、灯光,按剧情需要表演人物、表现场景,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又精彩绝伦。皮影又以“精细”著称,精细有二,其一为皮影故事汲取生活中最具感染力、最精彩的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拥有了生命与灵魂。其二,皮影制品由匠人精选材料,细致雕刻不同人物角色和物品制成,这些皮影形象逼真细致,尤其是一些动物、自然景物如江水、烈火等。

皮影在不同地域经过千年的发展、沉淀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唱腔与韵律受地方戏曲、民间小调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按地域划分为中南部皮影、北部皮影、西部皮影,其中中南部皮影包括河南皮影、浙江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闽粤皮影;北部皮影包括河北皮影、北京皮影、东北皮影;西部皮影包括陕西皮影、甘肃皮影、四川皮影、云南皮影、青海皮影。皮影戏的人物角色划分沿袭戏曲的习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忠良之人物是五分面,反面人物是七分面。不同的皮影人物有不同的雕刻方法,忠良之人大多刻成空脸或者阳刻法,而反面人物则刻成实脸或者阴刻法。同种类型的角色人物也有其惯用的形式与塑造方法。这些塑造方法便于区分角色善与恶、忠与奸、美与丑的属性,利于观者辨别角色人物的个性与身份。每个人物由十一个部件连缀而成: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各个部分都是分别雕成,再加以连缀,以达到活动自如的效果。每个角色分别在脖领前、两手端处安置操控杆,皮影表演者要操作多根竹棍来让人物作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同时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一箱皮影廊括了世间万象,它包含了大千世界,包罗万象,以艺术形式记录生活,记录一个个时代,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历史、艺术、以及审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我们总结提炼中国传统艺术的程式思维提供了可能。

二、皮影造物设计思想及结构转译再设计分析

(一)皮影造物设计思想

《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造物思想。“天有时”指的是时间的变迁,“地有气”指的是地域、空间的区别,“材有美”指的是材料的特性与其自身的美感,“工有巧”指的是制作工艺的精巧,四者结合才能制作出优良的器物。其阐述的造物思想与皮影的历史演变、雕刻工艺、美学特点、表演形式所体现的思想不谋而合。

“天时”既顺应时代,指的是纵向发展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总是在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自己。皮影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其传承与发展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源起西汉,经过唐、宋、元、明、清代一直延续至今。“工巧”指匠人制作工艺的精巧,皮影制作工序多达十多道,每一道工序都精致入微要求极高,十分考验制作者的手工技艺。为了让皮影人更加灵活地做出动作,以及清晰地投影到幕布上,皮影的结构、材料的选用、雕刻手法都要严格要求。“材美”不仅仅是材料本身的特性美,更是要通过眼睛去主动挖掘美,并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美,达到物尽其用。为了实现幕布投影,皮影选用驴皮和牛皮,便于塑形与雕刻,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地气”指不同地域的不同地理环境,从横向来看待器物的发展。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使皮影在造型、唱腔、故事内容上都各有不同,深深体现出“地气”这一造物思想。

(二)皮影制作工艺及其结构

皮影制作是一门极为精巧的艺术,一个完整的皮影需要雕刻三千刀以上。受传统戏曲的影响,皮影人物的穿着、发饰都十分讲究。因此皮影的制作流程极为细致复杂,每个步骤都有特定的标准和要求。一般皮影的制作工序分为选皮、泡皮、刮污垢、绷皮、刮皮打磨、浆皮子、选皮、画稿、雕刻、上色、影人装订等11种。

首先是选皮,选取质地良好的驴皮或者牛皮。其次是泡皮,将皮软化,用特制工具去除皮表面的污垢,最终达到透明的效果,为了保证皮料完整,刮皮动作的频率不能过快。处理完表面污垢后,将皮料撑开用绳子固定在木架上风干。然后用刮刀将风干的皮料打磨干净,去除皮料上多余的毛发,刮磨皮料至透明状态。下一步是浆皮子,用矾水浸泡切成块的皮料,再将其自然阴干。接下来是关键的一步:选皮,不同的角色有相应的处理方法,根据不同角色、人物特征,选取适合的皮料。例如:武将需要大幅度大范围的运动,所以需要选取厚实的皮料。选好皮料后就进入画稿这一步,在皮料的刮画面上勾勒出所画物体的轮廓线,然后再用毛巾将皮浸湿使其变软,再进行雕刻。雕刻是皮影的重头戏,是皮影的骨相。雕刻前需要凿眼,然后才是雕刻。雕刻完成后就是上色了,上色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步,决定了皮影最后呈现的效果。皮影的上色颜料多由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颜色多为红、黄、绿、白、黑等,虽然颜色种类不多,但颜色对比强烈,色调艳丽。最后一步便是骨缝连接,装订影人。这一步是将雕刻好的部分,从关节处连接起来。影人的关节处都处理成轮盘式的枢纽,易于人物摆出各种动作。

(三)皮影可调节结构转译再设计分析

皮影是一种傀儡艺术21,由人操控演绎万城故事。皮影选用各关节拼接连接的方式,使其操作灵活多变,模拟出人与动物的肢体语言,由静态转为动态,赋予影人生命力。皮影关节连接处雕刻成圆盘式、可旋转的枢纽,又称之为骨缝,为避免其投影时产生重影,连接处均雕刻成镂空造型。连接骨缝的点是骨眼,是影人最后连接的重点,它是皮影自由活动的关键。以皮影艺人通过操作杆控制“骨缝、骨眼”实现皮影自由活动为切入点,进行现代转译在设计。将关节自由活动转化为可调节式设计方向,把传统的手工艺结构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

三、基于皮影元素的手机支架设计实践

皮影艺术可以说是国人心中共同的记忆。千百年的发展,幻化成人们心中的一个图形、纹样、符号,引起人们的共鸣,更好地传播信息。在皮影艺术中最为出彩的当属各式各样的皮影人物形象,皮影沿用戏曲角色划分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生角为皮影中的青年男士,分为文生与武生。文生文质彬彬,包括书生、状元及其他文官;武生为青年武士,包括元帅、先锋及其他武士。旦角是女性形象的总称,大致可以分为花旦、老旦、小旦、武旦、青衣等。本文从各个地域、流派以及各个皮影故事中的生角、旦角作为切入点,分析皮影戏的艺术特征,对角色人物纹样元素进行提炼和选择,再结合皮影结构进行手机支架的转译再设计。

(一)结构分解与应用

一般皮影人物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为了实现手机支架的功能性,将双脚单独划分共十三部分。皮影外轮廓大体采用几何切割方式,为更好适应工业化生产,将皮影各部分分解,运用几何元素进行形态转换,如表l所示。保留原造型的线条轮廓,躯干与四肢都采用圆弧线与长直线结合的块面形态,即规整的几何形态。在头与两手部分则加入不规则曲线,中和几何形态的呆板,增添装饰美感,力图整体肖似而形不似。

皮影各部分由关节连缀而成,可以自由活动。利用皮影人灵活活动身躯的骨缝、骨眼结构特性,转译到手机支架设计的结构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架借鉴皮影形态,划分为四肢与躯干(图1手机支架形态分解图)。骨关节部分选用自由旋转的螺丝装置连接,实现手机支架随意调整高度、宽度的功能要求(图2,皮影骨眼结构)。手机支架的形态用户可以自行调整,增加了产品与用户的互动感。考虑到手机支架轻巧、便于携带的功能要求,将皮影镂空、片薄的造型特征应用其中。

(二)元素提取与重组

查阅、归类各地域、流派皮影戏中生角、旦角的形象特征,从三个角度创新设计手机支架。首先是皮影的雕刻艺术手法,雕刻方式有阴刻与阳刻,运用光影与声音呈现一出皮影戏。其中角色人物必须借助光影的照射,才能投影到幕布上,这需要投影物体具有透光性,因此皮影角色形象采用阴刻与阳刻的镂空雕刻手法以便于光线穿透,最后造就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手机支架纹样将采取皮影阴刻、阳刻的对比手法,底为平面纯色,突出纹样,形成对比。

其次是皮影的图案纹样特征。皮影人物通过头茬、服饰来区分身份。为了表现出旦角的女性特征,其形象多为“弯眉细眼,高额尖鼻,尖尖下巴,朱唇一点”;生角则不同,生角平眉细目,尖鼻朱唇微点。影人外轮廓具有整体性与概括性,线条简练,形象生动。面部轮廓线条流畅,洗练灵动,通过线条细微的变化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影人服饰则各不相同,样式、图案各有不同,结构复杂纹样繁复,多雕以镂空形式,虚实结合。不同流派的皮影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因此选取部分流派进行人物纹样分析(表2)。

可以看出,皮影装饰纹样大多来自生活与自然,在名称上大同小异,但呈现效果上有各自的风格特点,人物服饰的刻画也极具平面装饰色彩,不同流派、不同角色有其对应装饰纹样,这些纹样在设计过程中采用重复、变形、解构、重组等构成手法,印刻在影人的各个部位,最终呈现的效果美轮美奂,引人探究。因此从上述流派中选取部分纹样分析与提取特征,进行再设计(表3)。

与硬朗的外部轮廓不同,皮影内部图案纹样柔和曲线居多,繁复多变、美轮美奂,与外部轮廓形成对比。皮影纹样由点、线、面构成,根据所放置的位置,将纹样重复、重组、变形等手法来设计图案,使其更具韵律與节奏。①对称式圆形纹样多位于影人上半身及手臂袖口处,旁边再点缀些许花卉植物图案,丰富画面。②竖条纹或水平纹样多雕刻在皮影人物腿部或腰部,竖条纹间或些许横条纹打破沉闷。③云纹体量小,形式多变,一般用于袖口处或沿外轮廓刻画,起到调节、平衡画面的作用。④水波纹形态自由,呈波浪状,多用于影人腿部,常与竖条纹、短波浪纹搭配使用,给人轻盈感觉。将皮影纹样提取再设计,应用到手机支架上,效果如图3所示。

(三)色彩分析与提取

在皮影艺术里,色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与皮影造型相辅相成,是皮影造型更鲜活与印象深刻。传统皮影设色以红、黄、黑、绿、白五色为主,其中以红、黄、绿、黑色为主色,白色是皮影材料的本色。也可以说,皮影以白色为底色,红、红、黄、黑、绿色为点缀。在皮影设色上,大胆采用对比色与互补色,色彩简单但浓郁鲜艳,不易混淆,极具中国民间艺术的特色。皮影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赋予了每种色彩不同的涵义。通过人物头茬的设计、穿着的服饰、佩戴的官帽、居住的建筑、生活用品等的颜色和款式以及运用的色彩,我们可以区分出人物地位的高低、忠奸好坏等。比如红、黄、绿、等色为达官贵人所用,平民百姓则使用蓝色褐色等间色。红色表示忠勇、正义,黑色代表正直、大公无私,白色则为阴险狡诈、居心叵测。

不同的色彩寓意不同,不同的色彩搭配呈现的视觉效果全然不同,颜色比例的变化也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取皮影色彩因子,以植物花卉纹样为样本,分析皮影服饰设色规律(表4),提取四组色彩搭配,并应用到手机支架设色上。考虑到整体效果,皮影色彩运用丰富又协调,色调或浓郁、或淡雅,其中又分冷暖色调。冷色调以绿色、黑色、褐色为主,暖色调以黄色、红色为主。如表4所示,植物花卉纹样以写实为主,花与叶相互衬托,色彩基调为暖色调,以红色、黄色、绿色为主体色,黑色白色调和过度,通过调整色彩比例的大小呈现不同的视觉感受。如纹样1底色为红色,花的主题为黄色,间或黑色晕染与过渡,增加整个纹样的层次感与立体感。纹样3花蕊为黄色,花瓣用红色晕染,花瓣边缘的白色不仅起到隔断黄色与红色的作用,更让整个画面透气灵动。纹样4红色与绿色比例相当,绿色为底,红色为图,冷暖协调,使得画面活泼清新。总体来说,皮影纹样喜用大面积红、黄、绿颜色为主,再加以小面积对比色点缀,使纹样更加灵动。

结语

皮影集戏剧、剪纸、年画的造型特点与文化于一身,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之一,其独特的结构、明快的色彩、华丽的服饰值得我们去探索、借鉴和学习。本文以皮影为切入点,进行皮影元素及结构的转译再设计研究,通过研究皮影发展历史、制作工艺、造型结构、造物思想等方面,总结出皮影元素的现代产品再设计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无论是精致的雕刻手法、独特的结构,还是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都蕴藏着民族特性、饱含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但当今社会处于快节奏、高科技、高视觉刺激的状态,人们忽略了对于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所以想通过对于皮影艺术的研究与应用,寻求更多皮影元素的再设计方法,将皮影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生命。

猜你喜欢

皮影纹样雕刻
指间功夫
拯救“濒危”花纹
战国时期带钩的纹样艺术特点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皮影的来历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雕刻时光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