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涛:驱动数据, 设计信息, 传播未来
2021-08-19席涛
席涛,设计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设计研究所所长;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分会副理事长;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博士站研究员;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访问学者;国家工信部工业设计重点专项课题负责人;国家级课题评审专家;上海市省级课题评审委员;上海市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UPX用户研究文集主编、核心期刊《包装工程》《设计艺术研究》学术编委。曾获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中国工业设计十佳设计奖等荣誉称号、红点奖、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入选奖等;国家级优秀规划教材奖、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三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个人二等奖项。出版著作19部,其中6部专著;获得国家专利5项;论文多篇被SCI\CSSCI\EI(IEEE)\CSCD发表收录;主持横向课题80多项;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工业设计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战略研究“、“基于认知理论的视觉可视化设计研究”、“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大型邮轮技术美学设计研究的信息与交互设计子课题研究”、“触摸式多媒体运动图像采集系统研究"等;为国际重大盛会及著名品牌专题设计,包括:"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2014青年奥运会”、“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玛氏-德芙”等。研究方向:视觉传播、认知与信息设计研究
《设计》:信息设计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目前是一个怎样的水平?
席涛:我们进入后设计时代,是多元文化的信息时代。设计需要思考如何精准设计?精准制造?精准营销?以用户为中心的协同创新;以生态为理念的制定化设计;以文化为基因的信息设计;建立符合全球性设计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约要求的创新系统。
信息设计是数字化时代的传播方法,在这变革的时代,设计问题反映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问题;设计是门逻辑学,然后才是美学;先设计,然后实现。
从学理角度,信息设计被欧洲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但人类其实很早就开始思考如何传达信息,如何有效地传播信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都来源于信号、符号的信息传播,因此,中国的信息设计经历了原始文明时代、手工业时代、工业革命时代、后工业时代、数字时代和正在进入智能时代的发展。信息设计在工业革命时期的传播与表现越来越显著,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先驱者,科学技术超越了中国的原始文明以及文艺复兴的繁荣,领先倡导了工业时代的信息设计,到数字时代已进入鼎盛时期,表现在城市交通、空间环境、数字化经济、工业、旅游、文化、国防等领域。信息设计在中国的崛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设计教育的兴起与科技的复苏,在设计符号学、品牌战略、广告、环境标识、产品等领域渗透了西方的信息设计理念,中国与欧洲几乎同时进入数字时代,随着5G时代的到来,基于知识网络经济的中国科技迅猛发展,将反超欧美。信息膨胀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向多元化的信息设计发展。华为、百度、腾讯等中国著名互联网信息产品品牌进入世界市场,挑战谷歌等国际品牌,外国人越来越多地使用中国社交媒体的信息产品品牌,中国已成为世界信息产品市场不可缺失的核心部分。以UI界面设计、信息可视化、信息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智能设计为代表的信息设计,在智慧城市、文化建设、国防科技、智能交通、数字经济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设计》:信息设计交叉融合了哪些学科的知识?对设计人在知识储备、技术能力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席涛:信息设计着重于大数据与智能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是集设计学、信息情报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软件)、认知心理学、经济管理学(统计学)、艺术学等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知识网络时代的用户需求朝多元化、形象化、功能性思维趋势发展,用户接收、传播信息的方式趋向图式化的快速、高效发展,以及用户的多元化文化和可持续性的需求越来越显著,因此设计师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设计师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的感知驱动;需要掌握不仅仅是设计学、艺术学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掌握迅速迭代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社交媒体、信息分析能力、项目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并驱动创新;需要更多考虑以使用者驱动,聚焦问题解决方案,多学科的团队协同,注重体验产品与环境、质量测试与评估反馈,并思考当前和潜在用户的需求。
《设计》:您所在院校的信息设计专业有怎样的教学特色?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您感受到怎样的发展变化?
席涛:上海交通大学的信息设计具有工科、工程大学背景和特色。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传播、智能设计,算力、算法应用与大数据、新媒体传播与设计领域。主要渗透于传播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可视化》、《视觉传播与设计研究》课程;设计学本科、硕博课程的《认知与信息设计研究》、视觉传达专业的《信息设计》《标志设计》等课程体系中。
《设计》:目前世界前沿的信息设计在关注哪些问题?
席涛:设计的常态化、同质化使设计服务水准和对象模糊不清,信息设计需要具备约束性、定制化原则。信息设计正面临解构、数元、升维的转型。面对人类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科技创新。从5G通信、人工智能的颠覆式创新到脑科学研究、量子信息等基础科学的原始创新,全世界都将眼光聚焦在了这些前沿战略科技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车轮正滚滚驶来。加拿大全球金融投资公司数据表明,世界六类颠覆与创新研究是:网络安全、未来汽车、云计算和大数据、机器人与自动化、基因及社会媒体。第15届世界用户体验大会UXPA研究的领域包括:用户体验、人工智能、新零售;第16届世界用户体验大会UXPA研究的领域: 服务设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设计思维。
5G时代的信息设计是研究设计交汇融合的学科,研究人类自身和环境的关注的问题。从设计研究方法的科学网络核心数据分析(1985年至2018年间返回635份设计出版物著作)VOSviewer生成关键词的网络地图看,设计学学术研究近5年的词频分析排序为:人工智能、用戶行为、服务设计、信息学、算法、Web服务、可持续的研究,都是信息设计紧密相关的研究领域。国外信息设计学研究集中在:科学、设计科学、信息学、技术、教育领域研究;国内信息设计学研究的前沿是:设计教育学、仿生设计学、行为设计学、东方设计学。
著名品牌百度、青蛙公司、Gensler(全球知名空间设计公司)、谷歌前沿的信息设计研究领域为无人车、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新零售、用户体验、混合算法、设计人类学。
《设计》:信息设计在工业设计4.0时代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给设计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席涛:信息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时代特征,研究和解决产品的可用性问题。当代信息设计理论与方法,应体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发展,用户为本、科技向善。工业设计经历了以艺术设计主导的1.0阶段,以艺术设计与人因设计为主导的2.0阶段;以艺术设计与商业设计、科技设计、人因设计交叉研究的3.0阶段,正进入以社会设计、科技设计、商业设计、人因设计、艺术设计融合共生的4.0阶段。信息设计将研究人类自身和环境的关注的问题,正朝人工智能设计、社会服务设计、用户研究、设计思维研究领域发展,在社会设计和科技设计、人因设计中发挥主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大数据设计、数据挖掘、信息技术传播、人机交互、计算机虚拟仿真、计算机游戏、信息素养、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构建、地理信息设计系统、数据保护、计算机图形、视觉传达、数字图形艺术、教学系统、用户界面、用户体验设计、数据库管理、人工智能、信息可视化、商业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设计、信息储存和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等研究。关注智能健康、智能家居、老年人问题、游戏娱乐、互联网、交通工具、教育培训、智能交通、无人车、新零售、智能餐饮、智能语音交互产品、智能穿戴等。
信息设计推动工业设计与两化深度融合创新。两化融合环境下信息设计将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在设计制造和商业环境中的融合应用,构建多媒体、网络通信、自动化控制、传感器、新材料、商业数据挖掘、用户行为分析、参数化设计;推进制造业的3D打印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系統、协同制造,以及云计算仿真辅助设计技术推进用户消费行为研究、商业数据挖掘、个性化定制、众筹、电子商务、自媒体营销、众包制造、供应链、互联网支付等发展。
《设计》:您曾建议搞信息设计研究要研究信息本源与本体论,建立知识图谱、图式化传播新范式。能否就此做一下详细阐释?
席涛:如何准确判断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理性认知?研究哲学(本体论与方法论)可以建立科学理性的研究信息识别的方法。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本体演化成万物的范式。信息设计是处理、操作和组织数据的结果,这种处理、操作和组织方式增加了接收数据的人的知识。
精准性?这是一种方法论的研究,即哲学立场,研究信息设计的有效性,首先要找到什么是正确的指导思想,即正确的哲学立场它能够巩固我们对信息设计知识的正确理解;选择和使用知识图谱和图式化传播方法的策略或设计,并将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与期望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应用。方法论与本体论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被称为方法哲学。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论就是探究物体本质与现象、共相与疏相、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它是探究世界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源。信息数据就是事物发展的根源,情感化、科学化、艺术化、图式化,都是研究高品质的信息传播效能的方法,因此,使用户获得高效、精准、愉悦的信息呈现,提升设计学的研究能力, 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信息图式化传播的新范式。知识图谱是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知识网络构建技术和思维方法。具体表现在数字元素、图形元素、文字元素、心理信号、生理信号的反应。本体知识地图的建模过程是:它包括数据库、文本、图片、视频、人等资源存储层;通过知识链接,对知识、本体描述形成多个知识节点,将知识节点关联起来,形成知识地图展示层;最后与普通用户、专家用户在界面上产生交互行为,如图1所示。近5年国际上信息设计学术研究论著的词频分析表明:人工智能、用户体验、用户界面、算法、Web服务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如图2所示。
《设计》:您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信息设计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席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信息设计将立足文理交叉的创造学研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优秀文化基因。
信息设计在数字化工业设计可发挥重要作用,突破行业发展瓶颈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区块链驱动下的共创设计云服务平台、数字艺术与智能制造、数字化乡村产业振兴、数字印刷与绘画、移动体验创新、数字分析混合计算、智能材料与灯光、包容性设计、人机交互、视觉分析等研究领域。
信息设计将推动社会媒体与协作的创新思维——传播与设计的发展。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传播与大数据分析研究。正确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健康文化;中国传统技艺的文化自信与创新传播;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用户体验研究。
信息设计将研究文化基因的普适价值,将文化理念、制度、器物的基因传承,构建文化基因评价指标系统基于人工智能方法对中国文化基因进行更精准、更广泛的挖掘、保护、修复和传播。让中国产品具有特色和文化自信,发挥沉浸式互动表现5G网络传播、新媒体、VR、3D的当代创新技术优势,表现“真、善、美”的中国优秀文化基因传承。
《设计》:信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哪些领域发展?
席涛:该方向培养具有系统创意思维与设计方法的高级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工业设计行业、互联网行业、智慧城市、社会媒体行业、高等教育、汽车工业、品牌咨询管理、数字媒体艺术、用户研究、文化旅游业等。各高校毕业海报设计风格注重信息设计、数字化动态表达;信息传播的设计特征越来越显著,包括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在UI交互设计、新媒体艺术、动效设计、互联网技术与设计、多媒体和网络创作、图表图解可视化设计方面呈现显著的亮点,如图3所示。
《设计》:请分享几个您认为成功的“信息设计”案例。
席涛:案例1 国家工信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工业设计专项课题:工业设计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战略研究。将信息传播与智能设计融合创新,为国家提供工业设计战略指南,如图4所示。
案例2. 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信息标徽设计。作品入选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纪念标徽设计,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好评,同时引起网民热议和点赞,标徽发布的当天网络点击率超过10万频次;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科学网等各大媒体相继热烈报道。好的设计不仅仅具备专业水准,同时要简显易懂、深入浅出,普适自然,易于传播、易于接受,而又蕴含深厚理念,如图5、6所示。
案例3(红点奖获奖作品)。该作品基于国家重大专项《大型邮轮技术美学设计研究》的子课题《大型邮轮公共空间的信息与交互设计方法研究》的创作作品,对人工智能应用在交互设计中,研究情感识别与游客情感满意度的信息图鉴设计。该系列创作获得了红点奖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入选作品,如图7所示。
案例4节卡机器人UI界面设计。做为上海交通大学重点校企合作项目,与节卡机器人公司强强合作,机器人企业对信息交互设计的研究越發重要。该作品根据用户的操作习惯和体验,我们进行设计思考和再设计:
1. 连接机器作为开展后续操作的前提使用频率最高,应该在首页单独设计。2. 手动操作与编程功能部分重合,但手动操作的功能无法完全被编程模块取代。3. 手动操作、日志信息与I/O监控三个模块的后置功能设计。4. 设置与编程的功能模块较多,层级也比较复杂。5. 一些基本功能如帮助、网络设置使用的频率也较高,将加入的新功能如中英文转换也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增加功能模块,如图8、9所示。
案例5《Mazedrop品牌用户体验设计/用户信息界面设计》(红点奖获奖作品)。“Mazedrop”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和布料零售商。当前用户体验和用户界面的主要思想旨在简化互联网购物体验。为了提高可用性,就UX和UI而言,使其更直观,更轻松且在视觉上更令人愉悦,诸如“发现部分”之类的功能使应用程序更加有用。不仅为用户提供购物体验,而且还提供新闻、趋势、事件,使用户始终保持最新状态。该应用程序的设计基于简约风格,其设计依靠清晰的布局将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如图所示。用户界面大多采用灰度设计,以提高页面的可读性并节省移动设备的费用。较少的运用UI设计元素,旨在通过应用程序更轻松,更易于访问,如图10所示。
案例6 面向设计未来的大数据分析——科学信息可视化研究。未来的信息设计是交叉学科研究的社会媒体特征。信息设计与传播研究,思考技与艺的融合,在专业化、数字化、智能传播领域,与媒体数字化转型和深度融合创新;尤其在视觉传播领域研究当代视觉文化、视觉符号、信息可视化设计。经过大数据分析研究,证明了设计与传播的共情共现关系。研究意识形态。艺术创作是为艺术品鉴而生,而传播就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品鉴的重要纽带。设计承载传播信息的特点。设计是一种魅力传播。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也完成其社会传播义务。如图所示。中文文本信息分析:抓取相关数据、对文本数据分词处理、对分词进行清洗、进行文本分析(词频、共现、情感分析等)、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如图11所示。
信息设计研究体会和感悟:
结论:用户情感认知与公共空间及信息设计成正相关性。
1.正确认知、适度设计:为回归自然与保护环境;2.包容性设计:为全人类多样性而设计;3.面向大设计的观念:为交叉研究而信息设计:构建信息设计大平台;4.信息本源与本体论的统一:知识图谱、图式化传播;5.让艺术与信息科技的融合:艺术是创造想象认知、科学是验证可行性实现。
未来的兴趣:1.自动感知、认知网络、视觉传播研究。2.互联网通用技术算力与设计研究。3.全球公共包容性基础设施设计-游戏创新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