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打造长三角的“白菜心”
2021-08-19周琦
周琦
老码头改造而成的滨江文化公园,已然成为众多市民和游客青睐的“打卡”圣地。
“人民保护长江 长江造福人民”石刻
8月的采石矶,居民和游客徜徉滨江,吹江风、赏江景,将李太白描述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尽收眼底。
距离采石矶不远、由老码头改造而成的马鞍山滨江文化公园,也已成为众多市民和游客青睐的“打卡”圣地。曾经的“工业锈带”蝶变成为市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秀带”。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考察期间,对马鞍山提出了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的发展定位。
一年来,马鞍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新发展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聚焦“生态环保高水准”,高质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致力于建设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带动安徽整體向沿海挺进。
“确保不让一滴污水进入长江”
马鞍山是一座传统的工矿城市,自1956年“因钢设市”以来,长期处于马钢“一钢独大”“一马拉城”的局面,工业占经济总量的41.5%,重化产业占工业的70%,产业结构重,污染排放大,治理难度高。
过去,“先有矿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模式,导致马鞍山经济结构偏重,长江生态频亮红灯。长达23公里的长江岸线,曾是滨江建材厂、陈塘造船厂、二江船舶修造厂、陈塘锻造厂等10余家企业的聚集地,涉及违规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此外,这里一度非法码头林立、砂场违建盘踞,153家非法码头散落长江干支流、704家“散乱污”企业遍布长江岸线、4295个入江排口溯源不清、35条黑臭水体交错市域范围。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说,正是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马鞍山提出了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的发展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特别是亲临马鞍山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擘画了新蓝图、赋予了新使命,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总遵循。”张岳峰表示,以他的理解,新发展定位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为“五个高”:生态环保高水准、经济发展高质量、开放联动高水平、城乡建设高颜值、人民生活高品质。而“杭嘉湖”“白菜心”本质,就是绿色发展、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
但几十年堆积而成的顽疾,根除难度可想而知。据悉,马鞍山对城区94条河道700多处排口进行了溯源排查,关停并转500余家低小散、高能耗、高污染的散乱污企业,完成315个小区、38条合流制道路、180家机关事业单位、350家企业的雨污分流工程,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1万吨,“确保不让一滴污水进入长江”。
截至2020年底,马鞍山市的35条黑臭水体全面完成消除黑臭,慈湖河、雨山河、永丰河等重点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入江河流水质全面提升。同时,马鞍山市还在安徽省率先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城市污水得以全面收集,雨后溢流现象基本消除。
日前,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确定“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的竞争性选拔中,马鞍山因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特色突出,成为首批20个示范城市之一,3年内将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亿元。
此外,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2021年,马鞍山还全面推行“环保管家”服务,送管家进园区、进企业、上热线,实现管家团队驻点。环保管家入驻后,通过“现场调研+专家会诊+多方参与”的方式,提供“点对点”服务,组织专家开展环境状况现场调查,分析环保设施存在的不足,提供短期改善方案+长期解决方案。
“马鞍山打破了我对传统工业城市的看法,没想到这样一座‘因钢设市的城市,会对守护绿水青山如此重视。在长江岸线整治、污染防治攻坚、突出问题整改等众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一名环保管家感慨道。
“我们坚决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实施长江经济带水清岸绿产业优新一轮提升工程,一体推进治污、治岸、治渔。以铁的意志、铁的手腕、铁的作风,强力推进环保整改和环保执法,以此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张岳峰表示。
“向山大会战”,矿坑变花园
围绕打造全国矿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和长江支流源头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的目标,马鞍山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列入了生态环保提升行动,统筹开展向山地区生态环境修复、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及产业导入升级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1年6月起,马鞍山市雨山区和宝武马钢等企业密切配合,高效协同发力推进综合整治,进行“向山大会战”,向山部分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100年的开采历史、被誉为马钢粮仓的凹山采场,如今“变身”为一座巨大的人工湖,如同嵌在向山的“蓝宝石”。在凹山人工湖的西侧,一排排元宝枫、杜仲和山桐子将原本荒芜的山体环绕。
“‘元宝枫、杜仲、山桐子是附加值极高的特种经济林树种,种植这些树木在实质性解决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等问题的同时,也将带动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现场负责人魏泽伟介绍,中国化学工程集团通过对“三棵树”产业的深入探索实践和特种经济林行业的研究,总结出“矿山治理+特种经济林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推行这样的发展模式,使绿水青山真正向金山银山转化,推动向山地区真正实现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的协调发展。
获批全国首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生态环境修复、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展开,有着近百年露天采矿史的向山地区,正逐步向城市花园转变。
“没有生态优先,就没有一马当先。”张岳峰表示,要认真总结前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的经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举措,深入实施向山地区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銀山的转化通道。
绿色智慧钢厂,让“智变”发生“质变”
马鞍山市因钢而设、因钢而兴。马钢曾经是这座城市的亮丽名片。但在过去,薛家洼等长江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马钢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脱不开干系”。
为了便于运输和用水,马钢及一批相关工业企业沿长江布局,沿江烟囱林立、黄龙漫天,特别是 48 家沿江化工企业和 704 家散乱污企业,对长江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马鞍山美丽的城市景色
2019年,中国宝武与马钢集团联合重组,马钢集团被定位为“优特钢精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智慧的城市钢厂,并推动其在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入开拓、加快发展。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宝武马钢集团时指出,要抓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年来,马钢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导下,加快推进钢铁、轨道交通、金属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冶金装备制造、设备远程运维、特种冶金材料、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全流程智慧钢厂建设向优特长材领域延伸。
以马钢集团特钢公司为例,2021年上半年,特钢公司成功开发出120余个新钢种,已累计开发钢种1500个以上,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用钢实现全覆盖;风电、深海钻油能源用钢实现新突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0%;经营利润同比增幅翻两番。
而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马钢智园,则集聚了大量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等先进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据悉,马钢智园运营管控中心实现了生产、设备、运输、能源环保、安全保卫等五部门多专业协同的一体化管控模式,同时与炼铁、炼钢、热轧、冷轧4个智控中心上下联动,实现了马钢一体化操控和智能化决策。
基础操作岗位一律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探索建成透明工厂,生产全过程少人化、无人化,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运维一律远程,通过质量在线监控和预警技术,提升点检效率,实现设备精准维护;服务环节一律线上精准规划,专注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管理进行标准化生产……智慧制造示范基地正在中国宝武马钢初具雏形。
数字化、智能化与钢铁生产的深度融合,已经催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让“智变”发生了“质变”。
2021年上半年,马钢重型H型钢三项新品实现国内首发,其中在行业性难题——“抗层状撕裂性能控制”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同期,马钢累计开发各类新产品68万余吨,创造毛利总额5.2亿元以上,新产品“量值、效益”分别达到计划进度的136%和287%。
此外,马钢为达到“高于标准、优于城区、融入城市”的要求,对厂区实施大范围绿化改造,努力构建生态、景观、文化及多感官体验的生态系统。过去一年,马钢环保投资超30亿元,长江大保护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任务按期完成。
同时,马钢吨钢综合能耗持续下降。通过在技术上求突破,完成了包括余热回收、光伏发电在内的11个项目,创造年效益超5800万元。
在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发布的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标杆项目和标杆模式(以下简称“三个标杆”)名单中,马钢集团凭借优异表现荣膺“标杆企业”。
张岳峰表示:“我们要实施产业转型提升行动,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坚持立足钢、延伸钢、不唯钢、超越钢,全力支持马钢八大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大而强的新马钢。”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马钢时,勉励马钢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把握机遇、顺势而上,特别是要把自身改革发展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机结合衔接,力争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马鞍山地处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是安徽全面接轨沪苏浙的“桥头堡”,总书记的足迹蕴含深意。
张岳峰介绍,在安徽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马鞍山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巢马高铁、宁马高速“四改八”建设,争取宁马城际年底开工;加强与安徽省投资集团、中国中铁和南京江宁区的合作,加快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带动整体融入;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与沪苏浙重点产业园区开展结对合作,推动郑蒲港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
例如,毗邻南京江北新区的马鞍山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内,大批新项目已经落地。
“来考察的客商络绎不绝,去年10月至今,先后签约落地近20家企业,其中70%的企业来自长三角地区。”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马鞍山和县与南京浦口区合作成立伙伴园区,双方按照4∶6的出资比例探索公司化运营模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重点打造新材料、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四大主导产业。以产业合作为契机,园区通过腾笼换鸟,释放低效用地458亩,推动产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2020年,来自沪苏浙地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占马鞍山全市的61%。
据悉,马鞍山特别瞄准的领域包括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尤其要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马鞍山正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走出一条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高度统一、相互促进的路子。”张岳峰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