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探析
2021-08-19岳汉景朱莹
岳汉景 朱莹
摘 要:互联网时代,形形色色的谣言充斥着网络空间,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生态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既是时代诉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识别、鉴别和自觉抵制的能力,使大学生在知谣、辨谣后能及时地辟谣、止谣,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和不造谣。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坚持政治导向、民主平等和知行统一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配合,把握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难点和重点,增强大学生提升网络谣言辨识力的主观能动性,优化网络空间环境,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逐步展开、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有效联动机制。
关键词:网络谣言;辨识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1)03-0089-08
网络在给人们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其空间也遍布谣言,网络谣言不仅引导错误的网络舆论,破坏清朗的网络空间,而且使网络中庸俗化和灰色化的信息泛滥、网络泛娱乐化等现象明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学历结构上,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为19.8%[1]。尚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对网络谣言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极易被错误信息误导,甚至迷失正确的方向。所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辨识力既是新时代强化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科学内涵
在国外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中,多将网络谣言归于网络暴力和网络诽谤,而国内的研究多以具体案例分析为主。目前,学界还没有形成对“网络谣言”及“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明确定义,但我们可以将“谣言”“网络谣言”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以此来探析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科学内涵。
(一)网络谣言辨识力的含义
所谓谣言,是指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是不确定和不科学的,是指“那些在缺乏事实基础的情况下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媒介传播的言论”[2]。网络谣言的本质还是谣言,但更加突出谣言的网络传播和承载媒介。有学者指出:“网络谣言是网络用户发布且在网络公共传播领域造成一定程度负面影响的未经证实的信息。”[3]综合国内外研究,笔者将其定义为:未被官方或者权威机构公开证实的、广泛流传的、竭力使人相信的一种虚假的网络信息。
目前,“网络谣言辨识力”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结合“谣言”和“网络谣言”,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大学生能够识别、鉴别和自觉抵制未被官方或者权威机构公开证实且广泛流传、竭力使人相信的网络虚假信息的能力。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即大学生辨析、判断、鉴别、抵御网络谣言的能力[4]。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在接收海量网络信息时能够积极采用有效途径或工具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并验证其结果的行为,大学生需加强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敏锐的感知、甄别及自觉抵制虚假信息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辨识力,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引导和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能意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性。这既是大学生意识观念上的提升,更要落实到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其做到知行相统一。
(二)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内容
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且需长期进行的复杂工程,需要家庭、高校和社会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谣言的辩识力和网络谣言的自觉抵制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辨识力,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责任意识。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是“中国梦”的践行者,也是网络空间建设的推动者和维护者,理应自觉履行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形成自觉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自媒体时代,要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责任意识,使其意识到网络谣言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的重大危害,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网络安全责任意识,要求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类网络虚假信息,不信谣、不传谣、远离网络诈骗和网络暴力,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环境,用法律法规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尽自己的一份力。
提升大学生网络谣言的辨识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网络谣言识别能力的提升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引,唯有这样,才不会被网络谣言蒙蔽双眼。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多多关注网络安全时事动态,扩宽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形成对网络谣言敏锐的洞察力。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健康文明的网络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多跟孩子列举一些网络刑事案件,讨论网络谣言的特点及生成背景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增强大学生网络谣言的识别能力。新时代,网络空间与网络文化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网络谣言也逐渐增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鉴别网络谣言成为提升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必修课”。这要求大学生在参加网络活动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遇到有疑问的信息应及时求证,利用权威性的网络工具,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比较分析和查证,确证信息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提高对不明信息的警觉性,在逐步积累中学会辨别各类网络虚假信息。
提升大学生抵制网络谣言的自觉性。自觉抵制謠言意味着不信谣、不传谣和不造谣,能够尽己所能科学地辟谣和及时止谣。大学生要强化法律意识,自觉用法律来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活动。辟谣、止谣时要以理服人,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增强说服力。与此同时,大学生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用实际行动来抵制网络谣言,增强自身的公民认同感,且在辟谣、止谣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来抵制网络谣言。
二、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现实紧迫性
网络谣言作为一种在网络空间广为传播、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它歪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破坏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危及我国的社会安全。所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辨识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5]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导致了网络中庸俗化和灰色化信息泛滥、个人主义膨胀等后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度还不高,网络上不切实际的舆论会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而对铺天盖地的网络舆论,部分网民易在毫无意识和缺乏科学引导的情况下发表个人言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会故意引导错误的舆论方向,歪曲大学生的价值观。网络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部分大学生容易被网络谣言蒙蔽和诱惑,在不良舆论的引导下,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导致行为失范,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现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其网络谣言辨识力是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落后观念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侵蚀的关键。大学生应提升网络谣言辨识力,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二)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的需要
“网络上的分散性言论、非理性争辩极易导致公共空间的内部分裂和异化。”[6]目前,网络空间依然存在着网络信息污染、人际关系疏远、信息垄断、道德冲突和道德失范等现象。大学生群体是网络使用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虚拟实在性、復杂性、自由交互性等特点让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缺乏辨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一方面,互联网快速发展,其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但同时也让他们接触到了庸俗、暴力的文字或者影像。“无论是现实社会或是网络空间,均存在着一股‘去思想化的文化娱乐倾向”[7]。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缺乏,加之其自身的认知局限,在网络消费、网络娱乐、网络学习等行为活动中易无意泄露个人信息,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近年来,网络突发事件越来越多,一些自媒体视自身的经济利益高于国家和民族利益,肆意传播一些不实信息,很多网络“水军”也故意引导错误的舆论,发表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评论,导致一些大学生盲目跟风,不仅歪曲了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而且破坏了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部分大学生的网络生态意识较为薄弱,如果不提升其网络谣言辨识力,那么他们就可能会触碰到法律法规。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生态意识也是提升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体现,能一定程度上坚守互联网的底线,维护互联网的风气。
(三)维护社会安全的需要
新时代,网络日渐成为政务公开、政府提升公信力、民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崭新平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目前,部分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较为模糊,经常在QQ、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发布或者转发网络谣言,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还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引发公众的心理恐慌,破坏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8]。网络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及不良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等的主要途径,这些网络谣言一旦被网络谣言辨识力弱的大学生大肆传播,就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使用“微博”较多,他们时刻关注着网络公众话题、社会热点和敏感事件等。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利用大学生的好奇和从众心理,借助网络传播信息快、范围广等特点,撒布谣言,尤其是政治谣言。一定程度上,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会破坏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削弱国家主流意识,损害国家形象,降低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所以,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公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其网络谣言辨识力是维护社会安全的必需。
三、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难点和重点
自媒体时代,网络使用的普及化给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主要在于其不仅受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网络空间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要使大学生提升对网络谣言的认知并落实到具体行为当中,就必须要清楚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难点和重点。
(一)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难点
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辨识力,首先要把握其中的难点,这有利于整个提升过程的统筹规划和系统安排,以此来循序渐进地推动整个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顺利开展。
网络舆论复杂化增加了大学生网络谣言识别能力提高的难度。不同意识形态、政治立场、价值观念的主体在网络空间竞相涌动,致使网络舆情信息呈现复杂多元的政治取向与价值导向[9]。自媒体时代,QQ、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传播的网络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空前的开放性与多元化态势,但由于这些平台缺乏足够的监管力度,大学生也表现出盲目性、从众性等心理。部分无网不欢的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开始崇洋媚外,缺失国家和民族自豪感,赞同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的教育制度。与此同时,在不良舆论的诱导下,还处在人生“拔苗孕穗”期的大学生无法判断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盲目相信甚至跟风,甚至转发网络谣言。以大学生使用较多的社交软件微博为例,因其具有快速的导向性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所以一旦社会出现热点问题,就会迅速呈现在微博热搜上,且被实时更新,而不管这些热点问题真实与否。微博使得大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增加了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参与度,但是面对成千上万条的网友评论,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正确的信息,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无法识别网络谣言。
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削弱了大学生的网络谣言鉴别能力。矛盾是普遍的,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网络的发展也是如此,它在给人们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得网络谣言充斥着网络空间。“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10]由于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尚未完善,西方国家的不良媒体借助网络,披着娱乐外衣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肆宣扬西方的“民主制度”,将中西方的国家制度进行无科学性的比较,片面解读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一些自媒体传播的“泛自由化与庸俗化”的网络文化,导致了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占据网络场域的后果。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借助自身的网络资源话语权优势,大肆宣扬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对我国不断地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严重冲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大学生网络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弱化了其辟谣、止谣的斗争意识。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还不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还需要完善,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责任教育也还比较缺乏。一方面,家庭教育更多关注大学生网络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网络安全责任意识的培育,不注重培养孩子用法律法规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忽略了对孩子网络安全责任意识的教育。另一方面,高校缺乏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缺少对大学生有针对性的网络参与活动的指导。加之,西方的不良媒体借助互联网炒作不实信息、策划各种破坏活动,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知谣、辨谣之后没能做到及时辟谣、止谣。识别谣言和鉴别谣言是前提,辟谣、止谣是关键,提升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是目的。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高校要健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只有多方教育力量共同配合,才能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责任意识,坚定大学生辟谣、止谣的信心。
(二)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重点
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要坚持牵住“牛鼻子”,抓重点,“把工作做到点子上”,并且要统筹兼顾,在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下功夫。
在认知层面,要加强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相关基本知识的把握,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识别能力。由于网络谣言形成迅速、传播速度快且具有隐蔽性,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难以对网络谣言做出正确的判断。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应当建立在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概念、内涵、危害性、基本特征、生成规律等认知的基础上。然而,当前很多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知还不够深入。一方面,虽然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危害性有一定了解,但对于网络谣言的基本特征、生成规律等这些本质性的问题还处于一知半解甚至是完全不了解的状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知不够科学、客观,有的甚至还存在误解、曲解与误读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网络谣言的鉴别方式、方法途径等把握不够。对网络谣言的基本认知是提升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前提,也是关键。因此,要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辨识力,就必须先处理好大学生对网络谣言认知模糊的问题。
在情感层面,要强化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抵制意识,激发大学生辨谣、辟谣、止谣的意愿。大学生虽然知道网络谣言具有危害性,但人普遍有从众心理,喜欢新鲜事物、追赶潮流的新时代大学生更是如此。网络谣言可能还附带着制造者的娱乐心态、发泄心态,甚至很可能带有牟取经济利益等目标倾向,容易使部分大学生盲目跟风,甚至在无意中做出一些有损于国家和社会的违法行为。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极快,若不及时制止,很可能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大学生要提升网络谣言辨识力,首先必须端正自身态度,从情感上真正抵制网络谣言,且在识别网络谣言之后有强烈意愿去辟谣、止谣。大学生对网络谣言情感层面的自觉抵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配合,长期坚持,努力使大学生在敏锐识别网络谣言之后,能够利用相关工具多途径、多角度地及时辟谣。
在行为层面,要将大学生抵制网络谣言的自觉性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鼓励大学生及时以智止谣。大学生对网络谣言在认知层面的提升,最终要落实到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及时辟谣、止谣的实际行动当中。提升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是否能够提高大学生抵制网络谣言的自觉性,使其能够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制造谣言,并且能够尽己所能地及时止谣。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来源于自身不断的学习实践,同时教师和父母要端正态度、加强学习,以身示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谣言的本质、生成规律以及危害等。如何帮助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识别、鉴别和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使大学生在知谣、辨谣后能及时辟谣、止谣,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和不造谣,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策略
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挑战性,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及实施科学的策略。在大学生增强抵制网络谣言自觉性的前提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以形成提升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合力,形成提升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有效的联动机制。
(一)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原则
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是一个充满挑战、凝心聚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使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取得良好的效果。
坚持政治导向原则。网络谣言是在网络盛传却未被权威部门证实的虚假信息,它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破坏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必须坚持政治导向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坚守主流意识形态。要坚持用中国精神铸魂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学校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深入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课堂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活动时,坚守政治底线,不触碰法律红线。
坚持民主平等原则。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思考能力逐渐成熟,盲从性开始减弱,独立性逐步增强。教育者要放低姿态,从朋友的角度出发,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在和谐友好、健康自由的氛围中言传身教,让他们就网络谣言畅所欲言。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和身边的家长、老师、同学加强沟通,在密切交流中学习,掌握网络谣言的生成规律和应对网络谣言的方法。教育者要清楚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表现,根据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实际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使其能自觉接受网络安全教育,提升自身的网络谣言辨识力。“高校面对新形势下的现实需求,应结合‘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理念,合理构建‘三全育人相关机制,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11]
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識力的提升是以“先知”为前提的,“先知”才能后行,最终目的是能够鼓励大学生自觉地抵挡网络的不良诱惑,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和不造谣。“先知”要求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地积累网络谣言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甄别网络谣言的能力。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应与当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要与新时代网络空间治理以及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相统一,与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保持一致。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即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校要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话剧表演、主题演讲、网络安全宣讲等,让大学生深入情境之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责任意识和网络谣言辨识力。
(二)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路径
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需要我们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树立系统思维,凝聚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合力,探寻有针对性的提升路径。
首先,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责任意识。自媒体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虽然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如果不能被科学利用,这些资源就会冲击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网络谣言如果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当中,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重大的危害,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一方面,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络谣言,尤其是污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制度的网络政治谣言,一旦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消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削弱大学生对我们国家的政治认同,使大学生丧失公民认同感。高校要利用网络平台培育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通过自媒体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微博”设立大学生“爱国主义社区”“大学生网络安全”超级话题等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公民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好奇心强、易接受新鲜事物,网络世界海量的信息资源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但大学生长时间徜徉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中,易受到网络谣言的引诱,导致其精神恍惚、心理扭曲,所以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道德教育。要让网络道德知识进课堂,就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用系统的知识理论,让学生时刻铭记在参与网络活动时要遵守的网络道德要求,提高自身抵制网络谣言的自觉性。
其次,鼓励大学生深入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谣言识别能力。要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识别能力,就要构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框架。大学教师,尤其是“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刺激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大学生能够带着浓厚兴趣学习网络安全理论知识,普及网络安全的理论,让他们清楚网络谣言的特点和生成规律等,能够区分网络谣言。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体的网络谣言,让同学们深入情境之中加以鉴别,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学生清楚网络谣言的生产传播以及运作过程,让他们知道网络谣言到底是谁发的,为什么要传播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开来的,网络谣言的主要内容有可能是什么,网络谣言会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等等。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和家庭生活当中,社会经验不足,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欠缺。近年来,大学生遭遇的网络诈骗案日渐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不够,无法在第一时间内敏锐地识别网络谣言。网络谣言识别是辟谣、止谣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关键一步。高校要设立网络安全教育课,普及当代网络安全常识,促进大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网络谣言的识别能力,防止网络谣言歪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此来降低网络谣言对当代大学生的物质及精神伤害。政府相关网站要加强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确保网页内容是充满正能量、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共同配合,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认同感,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识别能力。
再次,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网络谣言的鉴别能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学生在坚持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配合多方教育者的力量共同完成。如今,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常态,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网络媒介、理解网络媒介、合理使用网络媒介,增强自身对网络谣言的免疫力。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最为关键的是大学生要提高自我教育意识,认识到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加自身网络安全知识的储备,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储备敏锐地识别网络谣言,及时辟谣、止谣。大学生要用批判的思维和眼光来对待网络信息,根据已掌握的网络安全理论正确认识媒介的作用,把媒介作为一个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工具加以科学利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参与网络活动,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网络法律法规。高校教师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强化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网络安全责任意识,使其提高抵制网络谣言的自觉性。教师可以在“微博”上设立“网络谣言讨论社区”,定期发布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网络谣言,师生共同探讨网络谣言的生成特点、网络信息的甄别途径,以及相关的工具、方法,在深度的交流沟通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与此同时,家长要以身示范,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微博、微视频、邮箱、QQ等新媒体平台,不随意转发不实信息,发现网络谣言应及时上报相关权威部门。家长也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列举网络谣言的相关实例并和孩子交流探讨,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实现质变,大学生就会增强对网络谣言的免疫力,发现网络谣言形成的规律及特点,增强网络谣言的鉴别能力。
最后,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提高大学生抵制网络谣言的自觉性。大学生抵制网络谣言的自觉性就是要在知谣、辨谣后能及时辟谣和止谣。马克思认为“环境和人相互作用,人的行为和他所在的环境密不可分,环境的熏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12]。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是提高大学生抵制网络谣言自觉性的外围保障。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空间的建设,采用多种传播技巧引导网络舆论,提高网络“把关人”的责任意识,建立网络媒体的责任制度。同时,要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大力度打击不法网站,要利用网络传播规律,创新改进网络先进文化宣传方式,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地激发社会正能量[13]。高校要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建设校园网络闭环生态,校园网上的信息要经过管理员的审核、过滤,不良的信息不允许发布在学校相关网页上,确保校园网站里的内容符合社会主旋律且充满正能量。要借助大数据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教育监督体系,定期对大学生的网络参与活动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大数据了解大学生网络参与活动的具體情况,高校的领导决策者和专业的教育者应该及时进行分析与总结,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决策,及时丰富和更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合理设置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4],增强自身的公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意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坚守知行统一原则,认真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和培养网络技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网络媒介素养,逐步提升网络谣言辨识力。
五、结 语
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增强网络安全责任意识是前提,识别网络谣言是基础,借助权威的网络工具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鉴别网络谣言是关键,理性辟谣、以智止谣、提升大学生抵制网络谣言的自觉性是目标。这一过程,必须坚持政治导向、民主平等和知行统一的原则,凝聚多方力量,在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把握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难点和重点,从认知到情感再到行为,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辨识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1-02-03)[2021-02-27].http://www.cn/2021-02/03/content_5584518.htm.
[2] 卢建平,姜瀛.疫情防控下网络谣言的刑法治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5):40.
[3] 敬菊华,胡卫喜.媒体融合视域下网络谣言治理对策探析[J].社会科学动态,2018(11):40.
[4] 骆郁廷,骆虹.论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2020(3):73-79.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6] 倪明胜.公民网络抗争动员:从概念建构到关联性议题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17(4):86.
[7] 仰义方,陈沛珊.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90.
[8] 徐文锦,黄毅峰.网络谣言:社会影响与治理路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2):46.
[9] 王凯丽,陈树文.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2):119-12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7.
[11]刘秀伦,陈路.网络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3.
[1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6.
[13]周高琴.微信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与应对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8(7):178-181.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2.
A Probe into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Internet Rumors
YUE Hanjing, ZHU Ying
(College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age, the cyberspace is filled with all kinds of rumors, which seriously pollut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yberspace and adversely affects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rumor identification ability is not only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t aim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recognize, identify and consciously resist Internet rumors,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refute and stop rumors in time after knowing and distinguishing them, and do not believe, spread, and make rumors. Thi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on the premise of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orientation, democratic equality, and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is process requires the cooperation of parents, schools and society to grasp the difficulties and key points of improvement, not only to enhance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recognition of Internet rumors, but also to optimize the cyberspace environment.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work together to gradually develop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n effective linkage mechanism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Internet rumors.
Keywords:
Internet rumors; recognition; college students
(编辑:段明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