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视中小学校园自杀事件事后心理干预、补齐工作短板的建议
2021-08-19九三学社社员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张维莎
●九三学社社员、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 张维莎
●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副主委、心理学教授 卢勤
近些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凸显,自杀率大幅度上升。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校园开设心理咨询室、配齐专职心理教师等。但是,从各地各级学校的
实施情况来看,心理危机干预的事前预防开
展得比较好,事后干预普遍缺位。然而事后心理干预工作意义重大。研究表明,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6个家人和朋友遭受直接心理冲击,产生强烈应激反应。从更大的范围来看,面对教室中一张突然空去的桌椅,校园中的私下议论不可避免。对事件的戏剧化、浪漫化、神秘化的渲染将导致模仿性自杀行为;对事件缘由的臆测和评判则会加剧当事人的老师和同学的心理负担,强化其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羞耻感等负面情绪。
建议:不幸事件发生后,必须及时启动心理干预机制,有效缓解和消除事件对师生造成的心理伤害,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恢复常态。分析目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需在事后干预的指导性方案、事后干预的心理专家团队,以及生命教育课程中的死亡教育三方面进行加强。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事后干预工作开展不充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我国传统文化忌讳谈及死亡。只谈生、避谈死,这使得我国生命教育留于表面。回避死亡就无法真正阐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难以深层次触及学生灵魂。曾有教师在生命教育课后要求学生为自己写一篇悼词,追忆自己的一生,却遭到家长举报投诉的案例。
二是校方视学生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为极不光彩的“家丑”,讳莫如深。尤其对于发生在校园外的学生自杀事件,更是能捂则捂。连一封最基本的致全校师生《校园突发事件通报书》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对师生进行团体辅导了。
三是教育界对校园自杀事件的自杀干预研究不足,缺乏具有指导性的处置措施、实施细则等。从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情况来看,直接探讨校园自杀事件事后心理干预的论文仅有3篇;以首都师范大学的《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干预工作指导手册》为例,“对已经发生的自杀事件的应对措施”章节下,主要涉及的是现场处置、通知家长、媒体协调、慰问金发放等事务,“心理关怀与心理辅导”“警惕模仿自杀发生”和“恢复常态、生命教育”三项仅列有条目,缺乏具体可实施的步骤流程和注意事项,对于心理教师力量薄弱的中小学缺乏指导性。
四是中小学心理教师资源有限,无力实施自杀事件发生后的针对教师、学生的心理干预的系统性方案。校园自杀事件的事后干预工作对象为全体该校师生,重点对象为对创伤事件有强烈情绪反应的人群,包括对与死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老师、同学进行个体辅导。以目前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师生比配置和学历结构来看,很难完成这项对专业素养要求极高的工作。
二、对策建议
为此建议,重视和加强校园自杀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根据目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监管和协助校方工作、符合国情地扭转死亡观念方面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一是各省市修订和完善《校园自杀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修订前,由各地教育部门组织开展当地学生的自杀情况统计调查,摸清各级各类学校在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后有没有开展心理干预、开展得如何。了解学校面对校园自杀事件的态度和决策,汇总其困难与需求后,编写符合现实情况、步骤详尽、具体可行的指导手册。要求校方切实执行并做好记录存档,作为考查和评估学校心理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依据。
二是以区县为单位设立校园自杀事后心理干预专项小组。由于中小学心理师资有限,难以胜任校园自杀事件后的系统性心理干预工作。因此有必要由区县教育部门牵头成立专项小组,负责联系校外心理资源、聘用心理专家和医疗机构人员。当地发生校园自杀事件后,由专家团队进入校园,组织开展分班级、分年级的哀伤辅导,分程度、分类型的个体辅导以及分阶段、分层次、分群体的团体辅导。
三是拓展生命教育的内涵,将预防自杀行为的死亡教育纳入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不知死焉知生。由于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多青少年的生活状态逐渐“二次元”,以为死亡不过是关机重启的过程,表现为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麻木和漠视,自杀也不再是一项艰难、需要深思熟虑的选择。因而,有必要通过探讨死亡来让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现有的死亡教育课本多以欧美知识体系为框架,将重点放在了正确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死亡,如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等方面。我国开展死亡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预防不合理自杀行为,建立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正确对待荣辱得失,珍惜生命,从而避免自杀行为所致的不良后果和影响。因此建议编写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目标的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