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小康:台港澳同胞从未缺席

2021-08-18汪灵犀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同胞澳门香港

汪灵犀

涓滴细流,汇成江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一个奋斗者都是奇迹的创造者。而在这其中,台港澳同胞从未缺席。他们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浓浓同胞之情写在中华大地上,融入投身建设祖国的每一段经历、每一处角落。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带来创新的理念和优质的资源。他们的作用是开创性的、持续性的,也是深层次的、多领域的。他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壮美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也是当之无愧的“最美奋斗者”。

参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

时隔多年,台商宗绪惠仍记得初到江苏小城昆山的情景:马路两边全是农田,牛车慢悠悠经过,晚8点后饭馆就打烊……如今,昆山被称作“小台北”,高楼林立、道路宽阔,10万台商台胞在此工作生活。自1990年首家台企落户至今,昆山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376个,投资总额642.30亿美元。统计显示,台资对昆山经济的贡献度超过七成。

同样的故事,先后在许多港商和澳门商人身上上演着,台港澳同胞响应改革开放的热情和力度可见一斑。40多年来,春风化雨,山乡巨变。一代代台港澳同胞先后投入改革开放建设大潮,帮助祖国内地(大陆)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镜头拉到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台港澳同胞率先响应,发挥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创造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第一”:第一家合资企业,第一条合资高速公路,第一家五星级合资饭店,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台港澳处于特殊地位,发挥了独特作用和重大贡献。尤其在刚开始搞改革开放时,很多人还没有转变观念,自我束缚,恰恰是台港澳同胞带来了先进的国际规则和有益经验,扮演着“带徒弟”的“师傅”角色,这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爱国港商霍英东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20世纪70年代的内地,分配上还是“大锅饭”,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不高。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后,他抱定主意要率先响应,决定在百废待兴的内地投资兴建第一家五星级酒店,让内地民众“见识好生活”。在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霍先生亲力亲为、大力创新,搞奖金制、解聘违规员工……“在最紧张的13个日夜,累得我鞋都没有脱下来过,一开业我就病倒了,但我觉得值得。”

和霍英东一样,在改革开放初期投资内地(大陆)的许多台港澳爱国企业家,不仅带来了大量资金,更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技术手段,为内地(大陆)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成功经验,给改革开放提供了巨大助力。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底,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47.85万家(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累计实际使用港资1.22万亿美元,占内地累计实际使用外资的55.3%。“在参与国家改革开放中,我爷爷说他所做的仅是一滴水的贡献。但这么多爱国爱港的企业家一起来做,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助推了时代洪流。”霍英东之孙、香港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刚不禁感慨地说。

随着镜头逐渐拉近,后面的故事人们越来越熟悉。自20世纪80年代起,内地以珠三角为首承接了香港的传统制造业,香港有机会向服务业转型,成就了今天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与此同时,澳门由单一博彩业向国际休闲之都迈进,并成为中葡经贸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爱拼会赢的台商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天地,“宝岛眼镜”“捷安特”“旺旺”“呷哺呷哺”等台湾品牌融入大陆人的生活。港澳与内地、海峡两岸人民来往日益密切,“国家好,香港好”“两岸关系好,台湾好”,成为大多数台港澳同胞的深切感受。

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没有台港澳企业在大陆(内地)投资设厂带来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国家的改革开放之路、国际化发展之路走得不会那么快。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代东风,没有内地的市场蓝海,只在港澳一隅“ 塘水滚塘鱼”,港商港资、澳商澳资也发展不到今天的规模;对台商台资而言,没有大陆广阔的发展空间,只在台湾岛内抱守“小确幸”,同样将难以想象今天取得的成就。

事实证明,敢为人先、积极融入国家大局、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人,都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大陆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台港澳同胞的事业版图也不断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港澳融入珠三角城市群,资源共享,合理分工,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怀着“从零开始”的梦想,和老一辈台商一样,勇敢跨越海峡,在大陆白手起家,成为“ 新世代台商”。随着时代乐章的起承转合,那些抓住机遇的台港澳同胞,将再一次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在新时代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继续一路同行,共担民族复兴大义,共享民族复兴荣光。

踊跃投身公益民生事业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一所医院随需而动,帮助更多贫困地区群众看得上病、治得好病?24年前,香港同胞就想了个办法,给内地送来一列可以沿着铁轨移动的“火车上的慈善眼科医院”— 健康快车。

回归前夕,在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任职的方黄吉雯得知,内地各省市自治区都为香港回归准备了礼物。感动之余,她开始思考香港应该以什么礼物回赠内地。在她的建议和筹备下,首任特首董建华代表香港同胞向内地赠送了第一列健康快车—一列流动的、专门从事慈善医疗活动的眼科火车医院,免费为内地贫困地区民众做白内障手术。当时,内地有400多万白内障病人。1997年7月1日,第一列健康快车从香港前往安徽阜阳,车上配备先进的医疗设施和优秀的眼科医护人员。每到一处,造福数千家庭,大家都说,那是香港送给内地同胞“爱的礼物”。

24年倏忽而过,健康快车增至4列,不断奔驰在祖国大地上,救治患者超过20万例,一路播撒光明种子。在火车上,来自大都市的医生们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有的患者来做手术要走七天七夜;有的患者从没见过火车,竟然割了一担草来喂火车吃;地方上的眼科医生趴在车窗上往里看,想学东西。于是,除了做手术,健康快车还帮助培训医生、捐助设备,为当地留下“不走的健康快车”。有偏远地区的医生得到赴香港培训的机会,感叹自己一步登天了。

这些年来,台港澳同胞送给内地(大陆)的“爱的礼物”,又何止健康快车!无数的方黄吉雯踊跃投身祖国公益民生事业,捐资助学、修路架桥、乡村建设、创造就业,扎根山区、对口扶贫、参与支教、开设义诊……他们把心扎根在中华大地上,希望看到在贫困中挣扎的同胞摆脱苦日子,中华民族日益富强。他们的足迹踏遍雪域高原、戈壁沙漠、大石山区,他们的活动涉及范围广、资助领域宽、投入金额大,每年来自民间的捐资金额都高达数亿元。更难能可贵的,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资源,还进一步改变了落后贫困地区的发展理念和精神面貌,增添了当地群众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

14亿同胞不会忘记,西藏第一所希望工程小学是澳门同胞捐赠建起的,千千万万所“希望小学”“逸夫楼”“英东楼”“伟伦楼”汇聚在一起,给偏远贫困地区孩子带来公平受教育的机会,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14亿同胞不会忘记,脱贫攻坚的路上,台港澳社会各界踊跃支持,倾情投入,投资办厂、特色产业、旅游开发、就业培训、基础建设……他们为当地群众增收、民生改善作出积极贡献,涌现出澳门红十字会等一大批荣获“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民间组织;14亿同胞不会忘记,每年都有大量满怀热情的台港澳青年,远赴贵州、广西、甘肃、青海、吉林等地支教,将青春挥洒在祖国大山深处;14亿同胞不会忘记,每次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台港澳同胞都是感同身受,最先伸出援手,这些都是拳拳同胞之情的温馨印证。“身为中国人,能尽自己绵薄之力为祖国做些事,此生无憾。”爱国澳门商人马万祺这句朴素的话,是所有爱国台港澳人士的共同心声。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新时代、新征程已经开启,千千万万台港澳同胞已经率先走在与内地(大陆)同胞共同富裕的路上。他们的分享还在继续,他们的善举还在继续,他们的大爱也还在继续,“ 爱的礼物”永远情谊醇厚绵长。

凝聚民族复兴精神力量

十年前,分藏于海峡两岸六十余载的中国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在台北合璧展出,轰动一时。《富春山居图》长卷一端存大陆,一端藏台湾,画卷虽断却神韵相继,犹如一母同胞,血脉相连。断卷合璧,成为中华文化史上厚重的一笔,见证了两岸文化同根、文脉相通。

画是如此,人同此情。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文化的传人。多年来,两岸同胞致力于推动文化交流合作,携手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守护两岸同胞的精神家园。悉心的付出结出累累硕果,推动两岸同胞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从传统戏曲到博物展览、从宗亲寻根到民间信仰、从影视综艺到文化创意,两岸文化交流随着藩篱的逐步撤去,从春水涟漪汇成今天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从大陆渡海而去,在宝岛生根抽枝,至今已逾七十载,两岸戏曲开启交流切磋、传承发扬、携手创新的时代;台湾影视娱乐产业优秀人才则纷纷西进“ 登陆”,大陆蓬勃发展的影视市场是他们的广阔舞台,合拍剧、合拍电影越来越多,推动两岸影视产业百花齐放。两岸文化交流向下扎根,互动格局不断深化,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感情基础与民族认同感,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筑牢深厚的民意基础。

中华文化也一直是港澳的主流。“ 西方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饮食多元、习俗外貌等表层,澳门人思维、观念的中庸尚和、忠孝礼义,依然来自中华文化,它才是支撑澳门文化的基石与主流。”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地产业总商会会长钟小健自豪地说。

弹丸之地的香港、澳门,分别有12项和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名录,包括“粤剧”“南音说唱”“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鱼行醉龙节”等,它们是港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见证。近年来,港澳每年都会举办相关活动,为市民普及文化遗产。粤港澳三地还携手发挥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大力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再上台阶,高频互派优秀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积极参加各自举办的区域性、国际性文化活动,不仅丰富当地民众文化生活,更为自身文化发展注入活力。2022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开幕,成为香港市民期待的一件大事;澳门艺术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连续20年合办的故宫专题文物特展,成为澳门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为国家创新科技贡献力量

科技興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发展道路上,港澳贡献了独特力量。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这其中就凝聚着香港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搭载于火星探测系统上的仪器“ 落火状态监视相机”相当于探测器的眼镜,正是由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容启亮的团队牵头研发。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吴波的团队,则负责协助探测器选取火星着陆点。“ 天问一号”顺利着陆火星,容启亮与吴波都难掩自豪与激动。

“香港科技界有能力在国家太空探索及科研发展上担当重要角色。”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自豪地说,香港理工大学已于近日成立“ 深空探测研究中心”,未来将不遗余力培养更多香港青年科研工作者,鼓励他们不断创新、勇敢追梦,成为点亮国家航天事业道路上的熠熠星光。

香港拥有多所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学,基础科研实力向来不俗。除了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香港也在积极布局,着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数据显示,香港本地研发总投入持续增长,由2014年的167亿港元增加57%至2019年的263亿港元。初创企业的数目也由2014年约1070家,增至2020年约3360家,并培育出8家独角兽企业。经过近几年努力,香港科技创业生态日趋蓬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发展的重要引擎。

“将‘澳门与‘创科联系起来,这在回归祖国前几乎不敢想象。”不只是香港,澳门近年来也勇攀科研高峰,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2019年11月,澳门科技大学校长、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澳门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自豪地说,在国家和内地科研院所的支持下,澳门科创能力不断提升,不仅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还能做出体现国家水平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创新科技和创新产业的发展。

“打造两岸产业链共创发展新局面”,这是一代代台商在祖国大陆打拼的不变主题。威盛电子全球副总裁徐涛扎根大陆30年,他说:“从大陆改革开放起,台商就在这里投资深耕,与大陆各个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建立起完备的产业链,实现互利双赢。”台商在高新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与实力,而大陆不仅能提供优惠的营商政策,同时还具备大量高科技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两岸产业融合产生了“1+1>2”的互利共赢效果。

随着近年来大陆“31条”“26条”等政策相继出台,两岸高新产业的要素流动不断优化,两岸在半导体行业的合作不断提升,两岸新兴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台商的投资范围逐渐从传统的石化、机械制造、化工产业,转到电子资讯产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一条两岸高端科技产业链正在逐步打造形成。

逐梦无止境,扬帆再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心怀美好憧憬,14亿多中国人民为更加美好生活开启了继续拼搏的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段新的征程上,台港澳同胞将继续与我们一路前行,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猜你喜欢

同胞澳门香港
陈代南
刘毕新
澳门回归日
方庆云书法作品赏析
理想职业
香港ifc商场
香港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