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脑梗塞临床治疗的效果评价分析
2021-08-18黄德柱
黄德柱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中医院,广西 玉林 537000)
0 引言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管梗死或栓塞等因素导致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引发脑组织局部坏死或软化,可突发于任何年龄段,病情严重程度因梗塞部位及脑组织坏死程度不同而有差别,临床常见血栓阻塞脑动脉引起的脑栓塞、脑动脉狭窄而形成血栓逐渐阻塞动脉所导致的脑血栓形成等,属于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起病较急、病情严重和发展迅速等特点,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吞咽困难、眩晕、耳鸣和头痛等[1],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若患者处于急性期,常伴随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等,极易并发其他重症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加重患者痛苦,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从脑梗塞的病理机制上分析,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血管出现粥样性硬化性病变,导致局部脑组织细胞缺氧、梗塞甚至是坏死,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并发症。目前,临床多采取药物治疗脑梗塞,但药物种类繁多,不同药物具备不同疗效和安全性,需谨慎选择。本文为了深入探究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脑梗塞临床治疗的效果,选取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86例脑梗塞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从本院脑梗塞患者中选取,共86例,研究时间介于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之间,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各43例。对照组性别:男患、女患依次是23例、20例;年龄主要分布于49~74岁之间,平均(55.9±4.1)岁;病程12h~48h,平均(21.2±2.7)h。观察组性别:男患、女患依次是24例、19例;年龄主要分布于48~75岁之间,平均(56.3±4.9)岁;病程14h~46h,平均(21.8±2.9)h。本研究所有样本均符合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上述纳入2组病例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结果表明,组间无明显差距,可进行下一步研究(P>0.05)。
纳入标准:(1)均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均完整;(3)患者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2)合并精神疾病者;(3)合并恶性肿瘤者;(4)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5)处于妊娠期、哺乳期者;(6)存在药物禁忌证者;(7)中途退出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降血压、胰岛素和抗血小板治疗,治疗过程中清淡饮食,禁止食用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71021;规格:0.1g×15片×2板/盒)治疗,100mg/次,1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生产企业: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035;规格:75mg/片)进行治疗,口服给药,阿司匹林的用药方式与对照组一致,氯吡格雷的服用剂量为75mg/次,每日1次。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治疗。
1.3 评价标准
(1)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评定标准[2]: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NIHSS评分下降>50%;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NIHSS评分下降介于20%~49%;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恶化,NIHSS评分下降<19%。
(2)对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并比较。不良反应评定指标:参照口干、恶心、头痛、呕吐和皮下瘀斑等指标。
(3)评定并对比2组患者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参照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
(4)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标准:参照生活自理能力自评量表(ADL)[3],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于护理前后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为42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3.0软件对本文中纳入病例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其中主要进行分析比对的指标包括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ADL、NIHSS评分,将上述所纳入的指标进行分析,所分析的数据均通过(±s)的形式呈现,同时给予t检验,以P值作为2组指标间差异的参考数据。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4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1%(31/43),详见表1,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6.9%,经比较可知2组指标间不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经比较可知,观察组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优,以上2组指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组间具备明显差距(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s)
组别 TT(s) APTT(s) FIB(g/L) PT(s)对照组 10.0±3.2 26.5±4.2 4.8±0.4 10.6±3.6观察组 13.6±4.0 35.5±6.18 3.2±0.2 13.5±4.1
2.4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与生活能力评分
通过分析表4数据得知:2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ADL评分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
表4 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与生活能力(±s)
表4 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与生活能力(±s)
组别(n=43) NIHSS评分 ADL评分治疗前 治疗45d后 治疗前 治疗45d后对照组 8.6±2.2 6.8±1.5 38.4±5.6 51.3±9.5观察组 9.0±2.4 4.3±1.1 38.5±5.5 62.6±10.2
3 讨论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均发生了重大改变,脑梗塞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人群也日趋年轻化。脑梗塞的病因较为复杂,患者多表现为神志模糊、失去平衡能力、吞咽困难等,极易并发其他疾病,如失语、高血压等,严重者可致死[5]。若脑梗塞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治疗,将危机其生命安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促进患者康复。目前,临床用以治疗脑梗塞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西药、中药均为常用药,但药物疗效各有不同。
阿司匹林是临床用以治疗脑梗塞的常用药物之一,属于一种抑制剂,能够与环氧化酶直接产生反应,发挥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阻断血小板于人体内的生成和释放,具有镇痛、抗炎的作用[6]。但是单一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多,安全性欠佳,疗效并不理想。氯吡格雷属于一种抑制剂,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相似,可对血小板的聚集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还能够降低血小板的活性,以此抑制血栓形成;其次,氯吡格雷还可阻断其他激动剂释放二磷酸腺苷,具有不可逆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7]。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起到协同作用,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可促进人体内HDL-C水平的升高,进而减少或避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微循环[8]。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可知,运用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进行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单药治疗的对照组,同时其凝血功能指标、ADL评分及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脑梗塞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其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