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爱情只发生在两个彼此不需要的人之间
2021-08-18芒芒
文/芒芒
朋友推荐了电影《BeforeMidnight》,看完才知道这是Before三部曲最后一部,于是,又把前两部快速了解了一下。
01
第一部《BeforeSunrise》,一个美国青年在火车上偶遇一位法国女孩,两人都20多岁,一路相谈甚欢,男孩邀请女孩跟他一起在维也纳下车,女孩答应了。
他们在维也纳共同旅行,聊人生、爱情、世界……度过激情一夜。第二天,男孩搭飞机离开了,他们相约6个月后再见。
一晃9年过去,第二部《BeforeSunset》开场,当年的美国青年已变成作家,他把9年前的偶遇写成了一本书,来到巴黎签售,并终于和当年偶遇后又错过的女主重聚。
此时,两人都过了而立之年,男主也有了妻子和孩子。
9年的平行并未让他们陌生,他们依然天南地北地聊,克制又克制不住,而男主角的航班就在日落之时……
又过了9年,到了第三部《BeforeMidnight》,此时,男女主角都人到中年。
9年前,男主选择错过那个航班,离婚,和女主角再婚,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此时,他们一家正在希腊度假,男主与前妻的儿子一直让男主内疚不安,也造成了他与女主的很多家庭矛盾。
曾经浪漫相爱的两个人回到了婚姻的本质,开始陷入到了生活的琐碎与拌嘴里……
02
第一部是青春的放纵,第二部是成熟的浪漫,第三部是真实的生活。
三部连看,你会发现人常常会成为他们所说的反面。
第一次邂逅,女主角曾说,我对一个人越是了解,就越能真正去爱他,他会梳某种头发,他会穿哪件T恤,他在某种场合一定会讲什么故事,我相信那会是我爱一个人最真实的境界。
而到了第三部时,两个人生活上的坦诚相见不仅不能让爱情升温,还因为缺乏惊喜让两个人的相处变得冗琐。她开始对漫无止境、占据大量时间的日常家务感到厌倦。
其实,如果我们把任一段关系从起点开始画一个图,那一定是一条抛物线——先从起点快速爬升到高点,然后,从高点以后,变成一条渐渐滑落的长尾曲线……
Before前两部都在那个高点前。此时,双方眼里只有彼此动人处,即使经过9年,因为距离与想念,两个人的渴望并无消退,且在再次相遇后,一触即发。
第三部则是高点之后,激情褪去,是实实在在生活的袒露。
进入婚姻之后,两个人对彼此知根知底,生活开始以养育孩子为主轴,两个人不再是独立的个体,思虑行事都要以家庭为整体,也意味着个人自由的牺牲。
就像片中的女主角,年轻时作曲唱歌,敏感而有见解;婚后,被消耗在家务里,没有闲暇思考。曾经的才华是当年吸引男主角的诱因,而今却只能拱手让给生活的琐碎,这才是婚姻的真相。
03
爱情可以成为婚姻的起点,却不足以成为婚姻的支点。
人常会因为婚前的浪漫错估了婚姻的美好。但婚姻不是戏剧,婚姻是抛却浪漫的光滑之后粗糙的家长里短。
并非所有人都能忍受这种激情过后的凡常岁月,所以才有离婚与出轨的发生。就像片中男主角,选择了离婚再婚,但其实,所有关系都会遵循同样的抛物线,世间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另一半可以让爱情恒温。
有人说,爱情只发生在两个彼此不需要的人之间。而婚姻恰恰是这句话的反面。
爱情是自发的情感,婚姻是外在的制度。爱情是欲望,婚姻是契约。维持爱情的是多巴胺,维护婚姻则需要责任与自制。
不过,无论是不停追逐稍纵即逝的爱情,还是选择长久平常的婚姻,都是个人的选择。
我很喜欢在《BeforeMidnight》里两位老人在餐桌上的感言——
老先生在提到他与妻子的关系时说:我们从来都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体(Wewereneveroneperson,alwaystwo)。
另一位老太太在回忆她去世的先生时说:我有时能记起他的所有细节,有时又忘干净了,他在我的记忆里出现又消失,像日出、日落,一切都那样短暂。正如我们的人生,我们来了,我们走了,我们对一些人来说那么重要,可最终,我们也只是擦肩而过……
我想,他们都在传递一个意思,人要在婚姻里保持独立人格,人与人之间——无论是什么关系——都是此生的“擦肩而过”。
保持自身的完整,尽可能减少婚姻带来的自我消减,降低依附于人的风险,才能抵达人之存在的目的。
无论如何,选择了维护婚姻,就是选择了对家庭琐事的付出与接纳。
在一本爱情心理学的书里,作者RobertJohnson把情欲与婚姻之爱区分了开来,他把婚姻之爱比做“煮粥”——“煮粥很低微,既不精彩也不激动,但它象征着一种把爱落到实处的联结。它代表了两个人愿意共享平常人生,愿意在简单质朴的琐事里找寻意义:无论是赚钱养家,节俭度日,扔垃圾,半夜给孩子喂奶……
“两个人真正的纽带建立在一起经历的那些日常碎片中:一天繁忙过后的静静谈心;彼此理解的温柔细语;每天的互相陪伴;在困难时期彼此的鼓励;意外的小礼物;下意识里爱的自发表现……”
我想,这既是婚姻“无聊”的地方,又恰恰是婚姻伟大和给予人力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