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的“空白”(主持人语)
2021-08-18宁珍志
宁珍志
浩然的短篇小说《新婚》发表在1986年第二期《鸭绿江》,并获得《小说月报》第二届优秀中、短篇小说奖。这篇作品距离浩然1959年12期《文艺红旗》(《鸭绿江》曾用名)发表的短篇小说《炊烟》有26年,尔后在《辽宁文艺》前大段时间的“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期间,也没有浩然的只言片语,好像这“一个作家”在辽宁就未曾出现过。
“文革”的辽宁与上海,遭受伤害深。上海《朝霞》丛刊、《朝霞》月刊和《辽宁文艺》无疑成了紧紧跟随政治形势的舆论阵地。常理说,既然能和“样板戏”并列,浩然在这些刊物上应该有“作品”,但是没有,一篇没有。我查阅了全部《朝霞》丛刊、《朝霞》月刊和《辽宁文艺》,没有。在我印象及和浩然的谈话中,未记得他用过笔名。不过,其他创作成就斐然的作家、诗人,在这几本刊物上倒有位置:任大霖、孙颙、钱刚、李瑛、贾平凹、胡万春、徐刚、余秋雨、王小鹰、赵丽宏、刘绪源、叶蔚林、陈思和、周涛、黄蓓佳、梅子涵、陆天明、孙绍振、古华、陆萍、刘心武……
我把他们的“作品”读作是特殊时期字词句章文字训练的一个程式,何况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有声音自上而下发出,人,设身处地,应该人性地想。
此处空白彼处填补,浩然这“一个作家”并未“空白”。不完全统计,浩然1972年长篇小说《金光大道》一、二部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短篇小说集《杨柳风》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作品选集《春歌集》(天津人民出版社)、《幼苗集》(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儿童文学作品集《七月槐花香》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年中篇小说《西沙儿女——正气篇》《西沙儿女——奇志篇》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儿童中篇小说《欢乐的海》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散文集《火红的战旗》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儿童中篇《小猎手》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中篇小说《百花川》出版。
单看出版,集中地在京津,此间即便浩然发表几篇创作体会,也大多发在《解放军文艺》《天津文艺》《北京日报》《中国建设》等报刊,京津位置照样突出。京津离浩然河北的生活根据地近,常来常往的京津两地生活村镇也密集。若艺术点解释,浩然以生活为圆心,画自己能感受到的人与物的圆圈,能近最好,他不想把半径延伸得太长,时间、精力不允许,生活题材的陌生不允许。浩然最熟悉的,当然还是京津冀农村,让身心离小说的自己近点儿,把矛盾化解到最小。浩然每篇作品都有生活原型,都有生活素材,这是他数十年来秉持的方向原则和传授的经验体会,雷打不动。浩然写长篇小说《艳阳天》之前,曾在一个生产队里当了八个月的党支部书记。即便改变了自己以往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西沙儿女》,“尝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抒情的调子,跳跃的结构”(浩然语)等所谓“革命浪漫主义”形式创作,浩然也坚持到南海采访,在西沙保卫战胜利后的第十天就赶到西沙群岛,走村串户,探史询今,访寒问苦,与渔民老少促膝谈心;搭船载舟,乘风破浪,与海军战士同吃同住……没有一线的诸多个人体验,浩然不会动笔。
或许浩然排斥政治过于图解生活的一些作品和刊物,排斥一些过于追赶概念的文字口号,才与《朝霞》和《辽宁文艺》保持着相应距离。况且,这期间浩然已经开始筹备长篇小说《山水情》《苍生》的创作了。浩然没给当时影响颇大的《朝霞》《辽宁文艺》稿件,显然有历史原因,笔者仅提供一种可能。
浩然在《〈新婚〉的题外话》里说:“每年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我都在县以下小镇、乡村生活与写作,保持跟生活和群众的联系。这样一来,果然使我写出一些还算有点味道和有点灵气的作品。可惜,近两三年来,这种‘保健’活动再难坚持。尽管我下去了,而且下到最‘底层’,却没有办法泡到新鲜活泼的生活中去,更没办法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因为每到一处,主要时间得花费在五件应酬的事情上:宴会、演讲、题词、坐着小车兜风、住在招待所清谈。……主人出于一片好心,当时我得硬着头皮‘客随主便’,不能不识抬举;如今说道起来,也不应该有‘恩将仇报’的意味。总之,每逢这么热热闹闹一回,我心里急烧火燎,身体精疲力竭,最后必然大病一场。周而复始地闹这么几回,一大段时间消耗没了,该得到的东西也未得到。这怎么还能写出有点灵气和味道的作品呢?”
浩然的“空白”,永远是担心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力、表现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