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1-08-17和福乾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9期
关键词:阻塞性心电图心肌梗死

和福乾

摘  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怒江州人民医院收治的4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研究组(84例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对照组(336例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调查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并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中女性比例高于对照组,年龄、有冠心病史比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病理性Q波形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和ST段抬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室射血分数、心电图正常和T波改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心肌酶指标和心电图表现较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轻,且性别、年龄、冠心病史可能为是否发生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9-0021-0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超过5%的患者冠脉造影中未见阻塞性疾病。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和阻塞性心肌梗死是不同的分型,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1]。因此,临床治疗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必须要做好疾病的临床诊断,准确判断患者的临床特征,才能提高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怒江州人民医院收治的4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研究组(84例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對照组(336例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知情同意。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

排除标准:肺栓塞患者;心肌炎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恶性肿瘤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信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等。并于次日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随后放置在离心机内将血清分离出来,再交于检验科进行检验,主要的检验内容包括血糖、血脂、游离脂肪酸、肌酐、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Ⅰ等。收集所有患者入院后的心脏彩超和心电图等。

1.4  观察指标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表现。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研究组中女性比例高于对照组,年龄、有冠心病史比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肌酐、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电图表现比较

研究组正常和T波改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病理性Q波形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和ST段抬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短阵室速、室性早搏、室颤、室性心动过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主要涉及动脉粥样硬化和非动脉粥样硬化2个方面因素,其发病原因的多样化和不同的发病机制导致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差别较大[3],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比较多。临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有很多,但是均会引起患者出现严重症状,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观察,从而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4]。统计调查患者的临床特征时,主要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过往疾病史以及相关的临床症状进行调查,从而分析和判断患者在不同临床特征下所表现出来的疾病发展情况,有利于进行疾病分型,为患者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5-6]。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中女性比例高于对照组,年龄、有冠心病史比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病理性Q波形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和ST段抬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室射血分数、心电图正常和T波改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心肌酶指标和心电图表现较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轻,性别、年龄、冠心病史可能为是否发生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临床中需综合多种因素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林林,张蕊,吕晓冰,等.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20,60(5):103-106.

[2]心血管网.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3):272-284.

[3]蒋冀渊,陈新新,徐秉正,等.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以及药物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0,25(2):164-167.

[4]罗群华,黎明江,王鑫,等.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5):59-62.

[5]杨震,王秋林,梁登攀,等.大于或等于60岁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9,25(5):489-494.

[6]苏斌杰,郭长峰,李海玲,等.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院内预后分析[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9,46(1):47-51.

猜你喜欢

阻塞性心电图心肌梗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的效果临床观察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干预联合呼吸操训练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观察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老年人体检心电图异常及相关因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效果探讨
急诊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