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与镇痛方法在高龄患者开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2021-08-17杨小华
杨小华
(山西运城市第一医院,山西 运城)
0 引言
手术治疗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方式,患者大多病情较重,对于药物治疗、化疗或者其他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较差,只有通过手术才能挽救其生命,提高其生存几率。基于疾病种类不同,手术方式也较多,常见的有开胸、开腹、开颅等,具体手术方式一般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通过手术一般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治疗过程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对于高龄患者,受到年龄的影响,他们的身体素质较青壮年人群差,有可能难以坚持做完一整台手术,手术过程存在的风险也更大,并且术后恢复也较慢。为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需要对患者实施麻醉和镇痛处理[1]。为研究不同麻醉与镇痛方法在高龄患者开胸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本文特选取60例患者展开分组探讨,详细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需实施开胸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皆处于62~78岁,平均(68.25±5.13)岁,男性17例,女性1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皆处于63~82岁,平均(68.64±5.57)岁,男性18例,女性12例。两组患者对比基本病历资料,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经检查,所有患者皆满足手术治疗的条件,临床资料完整,无免疫系统障碍疾病史,无精神疾病史,所有患者及家属皆知情并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承诺会全力配合整个研究流程,本研究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批准。
表1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n(%),±s]
表1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n(%),±s]
组别 例数 男性 女性 年龄(岁)观察组 30 18(60.0) 12(40.0) 68.64±5.57对照组 30 17(56.7) 13(43.3) 68.25±5.13 χ2/t 0.224 0.282 P 0.636 0.779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静吸复合全麻,术后采取静脉镇痛,麻醉前常规肌注0.5 mg阿托品,麻醉诱导采用异丙酚2.0 mg/kg、顺阿曲库铵0.15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术中使用异丙酚4~6 mg/kg/h,此间需要间断追加肌松药,缝皮时停止麻醉操作。在手术结束前0.5 h静脉注射10 μg舒芬太尼,然后接镇痛泵进行镇痛处理,泵入的镇痛液配方为舒芬太尼100 μg+生理盐水98 mL。
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术后采取硬膜外镇痛,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和诱导与对照组一致,首先,实施T5~7硬膜外穿刺,将导管置入穿刺口,将浓度1.0%的5 mL利卡多因注入其中,诱导成功后经纤支镜逆行插入双腔管,连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操作,微泵静滴2~3 mg/kg/h异丙酚,间断静注万可松,再进行硬膜外追加利卡多因和罗哌卡因的混合液。在手术最后追加浓度1%的3 mL罗哌卡因后,接镇痛泵进行硬膜外镇痛处理,泵入的镇痛液配方为100 mg罗哌卡因+50 μg舒芬太尼+89 mL生理盐水。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用量和麻醉效果,麻醉效果对比指标包括术后清醒拔管时间和发生术后躁动的患者数[2]。
(2)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 h、8 h、12 h和24 h这几个时间段的镇痛效果,对比项目为VAS疼痛评分,分值在0~10分,0分为无痛,3分以下轻微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影响患者睡眠质量,7~10分为重度疼痛,患者难以忍受。分值越低镇痛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SPSS 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表示,以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麻醉用量和麻醉效果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麻醉用量更少,术后清醒拔管时间和术后躁动等麻醉指标更优,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s, n(%)]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s, n(%)]
组别 例数 异丙酚(mg/kg/h)舒芬太尼(vol%)顺阿曲库铵(mg)术后清醒拔管时间(min) 术后躁动观察组 30 2.13±0.36 0.42±0.12 9.87±0.31 18.02±5.52 2(6.67)对照组 30 3.94±0.58 1.03±0.1711.26±0.63 32.75±8.87 7(23.33)t/χ2 14.523 16.056 10.843 7.723 10.88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2.2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对比
根据VAS疼痛评分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更低,术后镇痛效果更好,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对比(±s, 分)
表3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对比(±s, 分)
组别 例数 术后4 h 术后8 h 术后12 h 术后24 h观察组 30 1.52±0.23 2.01±0.37 1.83±0.48 1.17±0.25对照组 30 2.38±0.46 3.27±0.54 2.79±0.66 1.86±0.57 t 9.159 10.543 6.443 6.072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开胸手术是外科临床中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针对的是心内科、胸外科疾病以及某些肿瘤疾病,例如食管癌、贲门癌、肺癌、纵膈及心脏疾病、胸膜病变等。治疗过程具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对于高龄患者而言,他们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对手术治疗的承受能力较弱,术中一旦发生异常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危及其生命安全[3]。为了减少术中的意外事件发生概率,需要实施麻醉和镇痛处理,但不同的麻醉和镇痛方式会在术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麻醉和镇痛效果越好,手术成功的概率越高[4]。由此可见,选择具有较高应用价值麻醉和镇痛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在开胸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式有静吸复合全麻和硬膜外麻醉以及两种麻醉相结合的麻醉方式,镇痛方法有静脉镇痛和硬膜外镇痛,临床常用的镇静药物有右美托咪定、依托咪酯、异丙酚等,镇痛药物有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肌松药有顺阿曲库铵、罗库溴铵。在临床中,合理使用这些镇静、镇痛和肌松药物,往往都能起到良好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采取静吸复合全麻和静脉镇痛的对照组,采取全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镇痛的观察组患者麻醉用量更少,麻醉指标更优,术后VAS疼痛评分也更低,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证明联合麻醉的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并且联合麻醉所需麻醉药物剂量更少,可以加快患者苏醒,减轻对神经系统的伤害,留置的硬膜外导管可用于术后镇痛,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加快高龄患者的术后恢复。
综上,在高龄患者开胸手术中运用全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以及硬膜外镇痛方式,可以取得更优的麻醉效果和镇痛效果,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概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