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联名将魏拯民的家国情怀

2021-08-17王宇新

支部建设 2021年16期
关键词:杨靖宇抗联抗日

○ 王宇新

魏拯民烈士和其掩护人董秀珍母女的合影

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魏拯民(1909—1941),原名关有维,1909 年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 年1 月转为中共党员。受党委派,1932 年赴东北任哈尔滨市南岗区委书记。1934 年,任东满特委书记。1935 年2 月,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政治委员,7 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7 年,任南满省委书记兼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指挥和政治委员。1938 年任东南满(通称南满)省委书记、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1941 年8 月病逝于吉林省长白山二道河子密营里,时年32 岁。2014 年9 月1 日,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7 名山西籍英烈中,魏拯民排在首位。

这幅照片是1932 年魏拯民烈士远离家乡后,在写给父母报平安的信中所夹的。信的原文已经在战乱年代遗失,但是这张照片却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照片中这个看似幸福的3 口之家,其实背后有魏拯民烈士的良苦用心。

1932 年五六月间,魏拯民担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期间,白天冒险深入工人区、平民区、学校、市郊基层党支部,指导发展组织、建立工会,晚上写报告、起草文件、印刷宣传材料,经常忙得废寝忘食,不久,这引起反动当局注意,他便装扮成工人搬进铁路工厂女党员董秀珍、刘寿山夫妇家里。为使家人放心,魏拯民在给父母的信中,特意将一张自己和掩护人董秀珍母女的合影放入其中,让父母认为他已在东北娶妻生子,了却了父母一桩心愿。他的报平安的信件早已在更迭的岁月中丢失,但是这张照片却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那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对父母的眷念和安慰,也是一个没有尽到孝道的儿子对家人的一种宽慰。照片中的魏拯民,笃定、坚毅,眉头微锁,既像在思索战斗在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日联军如何走出困境,又像在运筹一场艰苦卓绝的对敌战役。魏拯民烈士的家国情怀,在这张照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革命征程

1924 年秋,魏拯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他加入该校青年学会并接触到宣传马列主义的书籍如《向导》《新青年》等。

1925 年春,魏拯民第一次参加革命斗争实践。山西军阀阎锡山兵败雁北,为了扩军备战,开征“房屋估价税”。他和学校师生一起在中共领导下,通过开展反对当局强征房税的群众运动,揭露阎锡山的真面目。他接到党支部交付的编写、散发宣传资料的任务后,十分激动。下课后便和同学们一起投入到传单、标语的书写和刻印工作中去。深夜,他为了驱除倦意,就用凉水冲头,振奋精神后,继续工作。这次斗争最终取得重大胜利,阎锡山不得不下令取消征收房税的决定。

1925 年“五卅”运动后,魏拯民到山西省立一中平民小学任教,并在6 月14 日加入共青团。他以教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党组织安排他负责平民小学的共青团工作,同时负责省立一中党支部宣传材料的编抄、印刷工作。后来魏拯民离开山西到北平,考入私立宏达学院学习,同时从事学生运动。他在同学中秘密地传播革命思想,组织进步同学到前门、天桥、东安市场等繁华场所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罪行,鼓动人民团结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30年11月,党派魏拯民到河南安阳军校学习。他以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军事技术,和一批进步青年组织“读书小组”,进行革命宣传工作。他在日记里写道:“真正革命的人,做事要光明磊落,要做常人所不能做的工作,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痛。”忍受不是儒弱,不是屈服,而是为了更有效的斗争。他在日记中还写道:“要作空前绝后的为人类幸福的一桩伟大事业,必须在这之前有充分的预备与准备,方可有胜利之操、成功之可能。”

为了革命事业,魏拯民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在安阳军校学习期间,家人几次去信告其妻子患重病,他都不忍荒废课业回去探望。等到课业结束,回到家中,妻子已经病故,魏拯民悲痛万分。将家中事宜处理完毕,他收拾好行囊,带着对妻子的无限愧疚与思念,起身返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为加强对东北抗日斗争的领导,陆续从关内选派党、团员到东北工作。魏拯民一直渴望拿起武器同人民一道抗击日本侵略者,党组织批准了他的申请。

雪落长白

为了开辟和扩大抗日游击区,魏拯民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的部分人马南下抚松、临江、长白、濛江、通化一带,与杨靖宇率领的一军协同作战,发展长白山抗日游击根据地。1936 年6 月,他率部历尽艰辛,冲破重重险阻,到达南满金川县境的河里根据地,与杨靖宇率领的第一军胜利会师。这是杨靖宇与魏拯民于1932 年在哈尔滨分别三年后,在南满抗日战场上第一次见面。战友重逢,格外高兴,两军会师,欢呼雀跃。杨靖宇与魏拯民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是两个亲密战友分别后相互期待已久的拥抱,是长白山游击区抗日武装两大主力的拥抱。老战友相逢,魏拯民将从莫斯科带回来的一本《共产党宣言》送给杨靖宇,杨靖宇也欣然赠送给魏拯民一支心爱的小手枪。从此,两位志同道合的斗士在林海雪原并肩作战,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

1936 年7 月上旬,魏拯民和杨靖宇共同主持召开了一、二军和东满、南满党的主要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即“河里会议”。此次会议组成的中共南满省委是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境内诞生的第一个省级领导机构,魏拯民是第一位省委书记,河里会议组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东北地区最有影响、最有战斗力的抗日武装。中共东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的组成,扩大了抗联的声威,推动了东南满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随着一路军队伍的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杨靖宇、魏拯民为核心的东北抗日主力队伍,在东北南满大地上给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日斗争。

1938 年5 月,魏拯民兼任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同年冬在桦甸县头道溜河密营里举办党员训练班,他亲自给党员讲解党的基本知识,讲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他的言传身教,一路军中的党员思想觉悟普遍提高。因重视对军队政治思想建设和军事技能的培养,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成为东北抗日战场上的主力军。东北抗联的经验为当时全国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借鉴并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长期战斗在艰苦环境中,缺衣少食,加上夜以继日地工作,魏拯民最终积劳成疾。1940 年2 月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承担了全面指挥重任。他怀着对敌人的满腔怒火,拖着病体坚强地走出密营。3月中旬,他在桦甸县头道溜河主持召开了中共东南满省委和一路军干部会议,讨论党的工作和军事问题。鉴于地方党组织遭到重挫,决定从军队中抽调部分干部转到地方,加强地方工作,将一路军缩编为3 个支队,继续坚持在长白山区开展游击斗争,还决定由他继续任南满省委书记并接替杨靖宇统帅一路军。

他一方面指挥部队与日军奋战,一方面也时刻与病魔做着殊死搏斗。1941 年3 月8 日,历尽多年艰苦转战、长期饱受病痛折磨的魏拯民在长白山区桦甸抗联密营中不幸病逝,年仅32 岁。这位山西籍的吉林省委第一任书记永远长眠在了他奋战的白山黑水间,日夜守护着他曾用生命捍卫过的这片热土。

魏拯民的英雄形象和长白山共存!他的革命故事在他的家乡代代相传,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猜你喜欢

杨靖宇抗联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抗日英雄万全策
抗联英雄赵尚志
抗日英烈马威龙
杨靖宇: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将军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