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侨图书馆:海外侨胞的精神家园

2021-08-17文|

今日中国 2021年8期
关键词:王翔归侨侨联

文| 杨 宁 陈 晨

作为国内首家以华侨为主题的公共图书馆,赤子情华侨图书馆在收藏华侨历史的同时也成为侨胞的精神家园。

“华侨中的先进分子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力量。1922年,旅居海外的中共党员有23人,占全体党员的12%。”江苏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的创始人镇翔指着幻灯片上的图片,细细地向参加讲座的观众介绍。这是华侨图书馆“赤子情大讲坛”的第9场讲座。作为图书馆不定期开展的公益项目,大讲坛曾经普及过《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也曾在疫情期间以“云讲座”的形式向大众介绍防疫抗疫小知识,成为了社会教育的大课堂。

作为国内首家以华侨为主题的公共图书馆,赤子情华侨图书馆已经走过了两个春秋,在收藏华侨历史的同时也成为侨胞的精神家园。

华侨与中共风雨同舟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图书馆将“百年风雨,百年情义—华侨与中国共产党”作为讲座的主题。在镇翔的精心准备下,幻灯片里一张张精挑细选的图片、一段段反复推敲的文字,讲述着华侨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风雨同舟的故事。

“今天来了100多位归侨侨眷。”大讲坛的主持人李小萍介绍道,“大家都听得特别专注,沉浸在一个个故事中了。”

“听了讲座,我作为归侨觉得非常自豪,以后更要加油干!”一位听众高兴地说。

不只是讲座,图书馆还组织归侨侨眷们到实地参观学习。前不久,图书馆志愿者协会会长王翔与部分侨眷志愿者前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南湖红船会址参观。一路上,志愿者们用歌声表达着内心的喜悦与兴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一支支红色歌曲在车厢中回荡。

纪念馆中,让王翔印象最深刻的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当时,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很多人希望系统学习,但国内尚没有《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旅日回国的陈望道接下了这一重要且艰巨的任务。为了集中精力,他躲进自家柴房专心翻译两个多月,终于完成首个中文全译本,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

“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华侨华人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王翔说,“我们这次活动效果特别好,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给归侨侨眷志愿者们鼓足了劲儿。”

图书馆从无到有

华侨图书馆的建立源于一次偶然。2018年,刚从江苏省侨联退休的镇翔在收拾办公室时遇到了难题:近30年的侨务工作中,他积累了大量的涉侨书籍。“这些书扔掉太可惜,但又没有合适的地方放。我退休了有书,那其他从侨联退休的老同志的书也不会少。”他回忆道。

而正是这条思路让镇翔有了一个创意,“不如将这些书收集起来,建立一个以华侨为主题的公共图书馆,这样就能为日后的侨务工作提供更多的宝贵资料。”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专门收藏涉侨资料的公共图书馆。

华侨图书馆的志愿者们在整理图书

说干就干!镇翔把自己几十年来收藏的涉侨书籍全部拉到了南通。“光凭我们几个退休老同志的书还不够。”于是,镇翔向认识的侨胞朋友广泛征集图书和图书馆的筹备资金。很快,他的倡议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来自50多个国家的华侨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来,原定的100个书柜,不到几天就被侨胞们认捐一空。

加拿大侨领王海澄就是这上百名侨胞中的一员。20世纪90年代就出国经商的他,始终把祖国和家乡挂在心头,积极参与国内投资建设,经常带领企业组团参加广交会、进博会及国内各省市的经贸交流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展现赤子力量。

第一次听到华侨图书馆的创意时,王海澄就非常支持,“这是件好事,能更好地保存华侨的历史。”图书馆筹建期间,他在华侨华人之间忙着张罗宣传,呼吁更多侨胞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在捐书捐款方面,他更是走在前列,首次就带头捐赠了上百本图书。

经过8个月的筹备,华侨图书馆从一位退休侨联工作者的个人想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项目。2019年4月29日,赤子情华侨图书馆在南通正式开馆,从全球多地收集的近4万册图书资料汇集于此,凝聚了侨胞们的赤子情。

侨胞爱心的见证

每项捐赠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2018年国庆期间,王翔正忙着在俄罗斯莫斯科收集图书资料,为来年的开馆做初期筹备。

哪知天公不作美,当地飘起了漫天的鹅毛大雪。本以为那天的征集工作可能难以进行,但让王翔意想不到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华侨竟背来几十本书专程来找他捐书。

直到现在王翔还记得,看到一路冒雪赶来的老侨胞,自己的眼泪一下子就盈满了眼眶。那天屋外漫天飞雪,屋内两个人却情不自禁地高唱起国歌。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侨界的爱心却并未被阻断。在抗疫战场上,侨胞无私奉献的身影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纪念侨界做出的贡献,王海澄与其他侨胞共同组织了以抗疫为主题的国际征文活动,将优秀作品集结成书。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以散文与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套书正在分批印刷,我们会第一时间把书寄到图书馆去,让图书馆收藏这段珍贵的故事。”王海澄深情地说。

侨界的爱心促成了图书馆的建成,图书馆也让侨胞的心在这里扎根。走进图书馆可以发现,馆中的每一个书柜乃至每一册图书上都标有捐赠人的姓名。这是侨胞爱心的见证,也是侨胞留在这里的精神牵挂。

前不久,有位莫斯科华侨到图书馆参观,看到他两年前捐赠的图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柜中供读者阅览,自己的礼物能够发挥作用,回馈祖国,让他倍感兴奋与欣慰。

很多海外侨胞来到南通时,都想亲眼看一看自己捐赠的图书和配套设施,图书馆也成为海外侨胞的精神家园。

华侨的故事长流传

“现在图书馆才建两年,可能还看不出有多大的作用,但我想,如果坚持下去,征集更多的海内外涉侨资料,十年二十年后图书馆的意义会更大。”镇翔说。

华侨社团代表在图书馆举行捐书及读书分享活动

除图书外,华侨图书馆还收集整理历史上与华侨有关的期刊、报纸、照片、书信以及其它一切反映华侨工作生活的见证物。用镇翔的话来说,“我们在收藏华侨的历史”。

图书馆的展柜中有一条特殊的被子。它由多条五颜六色的小布块整齐地缝制在一起,这叫作百纳被。据镇翔介绍,几十年前,身在海外的华侨把年幼的孩子送回国时,就会缝制一条这样的被子。父母向身边的100位亲朋好友要100块布料,把它们缝在一起,让归国的孩子带在身边。馆中的这条百纳被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小小百纳被记录着华侨曾经的故事,讲述着华侨对祖国的热爱。

“希望我乡海内外乡亲,本一贯来爱国爱乡之精神,做后来居上之激励,团结协作……斯则乡人梦寐以求之楼冈图书馆与侨联大厦,聿观厥成,期在不远矣。”

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楼冈筹建当地图书馆和侨联大厦时撰写的筹款倡议书。倡议书发出后,众多华侨积极捐款,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一份侨胞力量。历经几十余载的岁月沉淀,倡议书上的笔迹仍工整有力,讲述着华侨跟随中国共产党建设祖国的故事。

印尼科技书籍、离家时的双肩背包、父亲临别赠送的彩色羽毛球拍……这些珍贵的藏品都来自82岁的老归侨施彩凤。虽然身居异乡,但从儿时起,施彩凤就常听父亲讲,祖国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应该回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刚满17岁的施彩凤离开印尼,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完成学业后,她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长期在高校任教,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几十年前回国的场景始终让她记忆犹新,当轮船驶入深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那一刻,她激动万分。

如今,华侨图书馆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华侨文化交流基地。谈及未来设想,镇翔充满信心地说:“今年,我们又新建了华侨艺术馆,以后还要增加博物馆,以三馆合一的方式完善华侨文化设施建设,更好地传承华侨的爱国爱乡之情。”

猜你喜欢

王翔归侨侨联
“九零后”老归侨陈汉民:与时代同呼吸的家国情怀
海归李钢:“红杉人”民族魂“侨联”中国心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弘报国家风 为归侨楷模——访南京秦淮区老归侨胡鸿飞先生
廖莎、王翔艺作品
无奈离婚,庆幸我做出了正确选择
赶车这事儿
盐城市侨联南下慰问盐城籍老归侨
捎回家的温暖
各地侨办开展春节慰问困难归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