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一部中华民族融合史
2021-08-16罗燕
罗燕
徐则臣
1797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是作家徐则臣重要的灵感来源,在他的作品里,大运河有时是背景,有时是主角,从未缺席。
他的长篇小说《北上》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被誉为“大运河的精神图谱”。
徐则臣出生于江苏东海,在水边长大,在运河边上生活多年,对运河感情深厚。多年来,他多次沿着京杭大运河行走,阅读各种关于运河的专业书籍,观看运河的历史影像资料,对大运河的了解与日俱增。
在专访中,他向《民生周刊》记者强调,京杭大运河的价值不只在于航运,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它的文化、历史价值更为重要,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大水,它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跟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性格塑造都有极大的关系。”
民生周刊:今年6月28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全线通航,运河北京段“一长、一短、一夜航”三条游览路线向游客全面开放,您怎么看这次通航?
徐则臣:其实大运河北京段只是一个游览的通航,不能像南方那样走几千吨的大轮船,很难开展货运。对于北方来说,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顺其自然。
运河北京段能通游船了,是让人很开心的一件事儿。我们的城市里面有水,就能展开一点水上的生活和娱乐,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整个环境也得到改善,这样很好。
民生周刊: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积极修复大运河,在火车、飞机、高速公路这么发达的当代,大运河修复的意义在哪儿?
徐则臣:山东济宁以北的大运河基本上是断航的。中国的地形很复杂,越往北边地势越高,水上不来,这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且北方整体缺水,通航难度很大。但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有水跟没有水是两回事。这是一个环境的问题,对人的生活、身心健康都很重要。
运河的治理肯定是要进行的,把整个环境治理好了之后,整个水源、水流会变得更有规律。本来可能没有水,但把一些基础工作完成,把河道治理好之后,就会真有水了。
民生周刊:据您的考察,治理大运河要做哪些基础工作?
徐则臣:主要是进行科学规划,疏通河道。有的地方大运河的河道基本上没了,千年的大河变成了路,甚至掩盖在荒草中。很多水没有固定的河道,四处漫流,都浪费了。河道疏通之后,水就能慢慢引流到一个地方去,慢慢地蓄起来,一条河也就出现了。
民生周刊:对于现在来说,大运河能给一个地方带来什么资源?
徐则臣:京杭大运河跨4个省、2个直辖市、18个地级市。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每穿过一个地方,大运河都给这个地方带来很大的好处。
在南方,大运河一直通航,有很高的货运价值,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北方,即使不通航,也能美化环境,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在关键时刻还能排洪。而且,对于孩子来说,让他们看一看有着2500年历史的大运河,在河边走一走,本身就是很好的人文历史教育。
民生周刊:您曾经提到,京杭大运河其实是一个流动的民族秘史,跟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性格塑造都有很大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呢?
徐则臣: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工程,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加上中国南北地势起伏、地形复杂,河水流向反复多变,通过各种办法克服了让水往高处走的难题。比如山东南旺分水枢纽,“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包含着很高的智慧,让人惊叹。
中国的五大水系都是东西走向,把中国分成六块,这些地方的气候、物产都不一样,交流不畅,导致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隔绝。有了这样一条南北贯通的大运河之后,各地实现了交流融通,逐渐走向大一统。
隋唐之后,中国虽然也有战争,也有分裂,但始终是一个大一统的趋势。流通,既包括物流,也包括人员的流动,以及文化的融合。中华民族认同感逐渐形成,也跟南北贯通关系密切。因为中国南北地域差异大,如果相互隔绝,就永远建立不了那种水乳交融的关系。
有了大运河,我们能实现互通有无,内部循环,中国人追求融通,阴阳调和的文化也跟这个息息相关。如果说黄河、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则可以说是我们的父亲河,一起塑造着中华民族,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追求。
民生周刊:现在有些地方在积极重建运河古镇,進行旅游开发,您怎么看这样一些运河古镇?地方应该怎样用好运河资源?
徐则臣:首先我觉得这些古镇质量必须好。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很多地方操之过急,把古镇做得千篇一律。运河沿线接近2000公里,每个地方在运河上的位置不一样,历史风貌就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所有的古镇都做得一样,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其实建设运河古镇,哪怕是仿古的,也要跟这个地方建立某种对应关系,要深入了解这个地方跟运河的关系,把地方特色做出来。而且在运河古镇的建设中要重视历史细节,让游客通过历史细节一下子就能回到历史现场,让当地人在历史细节中能形成认同感,找到自己跟这个地方的历史关系。
所以建设运河古镇,不能大干快上,要慢工出细活,进行充分的论证、深入的历史挖掘。否则,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还会模糊历史,甚至篡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