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宁:守护流淌着的“文化记忆”

2021-08-16王迪

民生周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文化记忆济宁竹竿

王迪

竹竿巷里的“老手艺”。图/薛兆田

水文化是运河文化的灵魂。

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虽地处北方,水系却十分丰富,素有“江北水城”之美誉。

700多年前,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贯通了政治、文化、经济三大中心,济宁也日益成为水陆交汇的南北要冲,在大运河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居運道之中”,使济宁占据地利,成为“运河心”。

这里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也是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

“元明清三朝派设最高司运治运机构—河道总督衙门,是济宁成为中国运河之都的根本标志;大运河全线最高点—汶上县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以及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彰显了济宁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谈及“中国运河之都”称谓的由来,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专家、济宁市博物馆原馆长朱承山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此外,古有史料记载,在济宁城南运河东岸和南岸,一度出现“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

时至今日,这里仍留存下大量独特的自然景观、古建街道、商场集市、生活习俗。古都风韵、记忆街巷,无一不诉说着这座古老城市浓厚的“运河情结”。

运河心

济宁通,则全河通;济宁滞,则全河停。

大运河全线的最高点,就处在被称作“水脊”“驼峰”的汶上县南旺镇。据史料记载,以此为中心,北高临清90尺,南高徐州116尺,形成了两端低洼、中间隆起、状如拱桥的特殊地貌,导致这里经常因水量不足而断航。

再加上济宁地处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黄河经常泛滥成灾,就这样,一个“水源少”、一个“黄河扰”,成为当时朝廷最为头疼的难题。

如何让上万艘船只顺利通行?“通水是关键。”汶上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刘健康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据记载,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纳了汶上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利用大汶河上的坎河口地势高于南旺这一有利条件,在坎河口修筑戴村坝,截住大汶河之水,又从戴村坝至南旺分水口开挖一道80余里长的小汶河,通过“引汶济运”,保证了南旺段运河的水源充足。

“从筑坝拦水、开河引水、勘泉补水、水柜蓄水、建闸节制水流,到通过鱼嘴完成南北自动分水,巧妙地将河、湖、泉、洪等各类水源运用于保漕通航。”刘健康表示,白英老人此举使整个工程形成了一个十分科学、完整、缜密的系统工程,最终使京杭大运河济宁河段因地形高差大造成的水源不足、管理不便等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有效保证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

正因济宁段运河的特殊性,从元代到明清三代,派设最高司运治运机构——河道总督衙门常驻济宁,使济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运河之都”。

“与一般行政机构不同,总督衙门除了管理运河和相关河道外,还拥有军队管辖权,负责南北整条运河的军事防务。”据刘健康介绍,当时由于运河总督衙门下属机构众多,济宁又有“七十二衙门”之称,至今在济宁还有很多路名就源自运河衙门或下属机构的名称,直接用运河上桥、闸、坝的名称来命名。“这类街道总共有66条之多,可见,运河对济宁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

据了解,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济宁具有申遗维护规划路程293公里、运河文明遗产59处、相关历史文明遗产84处以及包含南旺分水点段的11处申遗点,是申遗作业的要点区段和关键河段之一。

因河兴市

运河通,则百业兴。

运河促进了济宁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较为齐全的门类和行业,使济宁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商贾云集之地”。

尤其明代南旺分水枢纽建成之后,大运河重新恢复南北畅通,济宁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机会。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济宁的经济发展达到了最高峰,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岸上的手工业、 商业特别发达,形成了许多商业街巷。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竹竿巷。

竹竿巷,伴随着运河的开通应运而生,源于元代,盛于明清,延续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竹竿巷”名字因何而来?“顾名思义,这是一处以经营竹编、土产、杂货等为主的手工业作坊区,曾因竹器产业的经营而闻名于世。”作为竹竿巷老居民,今年67岁的何岱新从小在这里长大。

“我们祖上从清中期由苏州到济宁来做管理运河的一个小官,当时就是来的这个竹竿巷。”据何岱新回忆,当时一整条街道,挨家挨户全是卖竹器的,前面是门面,后面是作坊和库房,二楼用来居住,“几乎每家都是这样,整条街有190多户从事竹器业。”

20世纪90年代之后,手工竹制品逐渐被工业化产品所替代。在竹竿巷记者看到,大部分的老商家都已转型,开始销售现代厨具,竹竿巷也逐渐变成厨具一条街,但在一些店面里,还能看到手工制作竹器的老师傅。

“马大兴”“南坊斋”“玉堂酱菜”……除了造就出一条条繁华的专业街巷,运河经济也孕育出许多百年老字号。

其中,济宁的中医药行业尤为兴盛。明末清初时,济宁州中医药店铺高达百余家,日吞吐量达几十万市斤,广育堂便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家。

广育堂始于 1578 年,由明代济宁州御医徐春甫之得意门生李广育创办,取意“妙手回春广济世,膏丹丸散育众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连锁药栈。

相传清中期,乾隆七下江南,曲阜孔家把四季养生的滋补珍品“二仙膏”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服用后精神大悦,回京后下旨将“二仙膏”调到京城,钦定为御用滋补珍品。

为了嘉奖广育堂,乾隆御笔赐名“二仙膏”牌匾,从此广育堂声名大震。

“济宁州,太白楼,城里城外买卖稠;一天门,南门口,吃喝穿戴样样有;老运河,长又长,抓中药,广育堂……”

直到如今,这首民谣仍伴随着悠悠运河之水,在民间广为传诵。

经过440多年沧桑巨变,传承至今的广育堂共收录1180个经典古方,其镇店之宝“二仙膏”的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入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目录。

梦里水乡

由码头乘船一路向南,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济宁微山湖北端的南阳古镇。

南阳古镇是一座湖中岛屿,位于南四湖北侧的南阳湖中,由东西长3500米、南北宽500米的主岛和多个自然的小岛组成,共有117个自然岛屿零星散落在南阳湖上。

一路上,沿河错落有致的民居,以船代步的叶叶扁舟,千顷荷花与蓝天、碧水、野鸭、苇草,遥相呼应,一片北方水乡景观尽收眼底。

当地向导告诉记者:“码头距离南阳岛距离是4.5公里,每天都有多班客轮往返,整个航程大约需要20分钟,这条水路就是南阳岛连接外界的最主要通道。”

明清时期,穿河而过的南阳古镇两岸店铺林立,商业繁盛,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商埠,到了明代,南阳古镇与夏镇、镇江、扬州并称为运河四大名镇。

如今的南阳镇,虽然已不再是繁忙的商埠胜地,但至今依然生活着3万多人。其中一部分,住在南阳主岛上的古运河两岸,傍河而居。

“他们的住宅并不是通常的坐北朝南,而是沿着运河走向,傍河而居。每个院子里通常住着两三户人家,形成一个长条形的四合院,通过公共院落,每一家都可以直通运河。”从这里,也足见运河在当时对南阳人的重要意义。

南阳镇另一部分居住区,更别具一格。它们分散在主岛周边大大小小80多座小岛上。居民出门以水为路,以船代步,过着地地道道的水乡生活,这也是南阳最具有微山湖特色的地方。

登上南阳主岛,经过横跨老运河的石桥,走在古老石板路上,记者来到位于南阳镇主岛的老街“双火巷”,据当地居民介紹,这是最著名的小吃一条街。明清时期,这里商铺鳞次栉比,据说当时两层的饭庄有10家,粮行有12家之多,是南阳镇的核心商业区,直到现在,街上仍保留着不少老字号店铺。

这里有一家因清朝乾隆皇帝,而被冠以“御”字的店铺—张家烧饼铺。

据说,这家烧饼铺子已经有两三百年历史,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沿着运河下江南,就曾慕名在南阳镇停留,对这种芝麻烧饼赞不绝口,所以有了“乾隆御饼”的美誉。

乾隆御饼、石家羊汤、专做糕点的庆三恒,这些大多在清代就落户于南阳的老字号,随着运河航运的兴衰,经历了起起落落,一直延续至今,守护着这座古城的“运河记忆”。

猜你喜欢

文化记忆济宁竹竿
济宁华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爬竹竿
山东济宁卷
一根竹竿
济宁玉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金字塔铭文》与古埃及复活仪式
试论粤剧《目连救母》中的文化记忆
路过济宁(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