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州:运河古驿,美在泊头

2021-08-16李雪

民生周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火柴大运河运河

李雪

大运河景观带

“从运河边生,在运河边长,这些年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见证了它的变化。”今年51岁的曹云每天都会迎着朝阳和晚霞,沿着运河从泊头的南大桥散步到北大桥再折回。

京杭大运河河北—泊头段纵贯南北,穿城而过,全长36.3公里,自南向北流经王武镇、泊镇、鼓楼街道办事处、河东街道办事处、解放街道办事处和文庙镇共6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沿线共30余个村居。

泊头将大运河视为“母亲河”,它因运河而生,因运河得名,因运河而繁荣。在大运河的哺育下,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从一个小小古驿渐渐发展成为一座优美的小城。

运河两岸,绿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一湾清水碧波荡漾。古老的大运河蜿蜒流淌,厚重的运河文化犹如涓涓河水生生不息,滋养着沿线的百姓。

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繁荣

“泊头,泊头,停泊的码头。”曹云的家就在运河沿线南大桥边,她说:“我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个船夫,开船送货的,听爸爸说,我们家生活水平当时算是挺高的,爷爷总能在船上顺下点好吃的好玩的带回来,还给奶奶带回来过一条丝巾。到了我爸爸,他是泊头火柴厂的老职工,泊头火柴通过运河远销海外,现在火柴厂黄了,当时可是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的。”

因运河漕运而兴,因古驿站而闻名。据史书记载,泊头段运河始凿于三国时期,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交河(现为泊头市交河镇)知县奉命在县东五十里卫河西岸的新桥镇设置新桥水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称“泊头驿”。泊头驛承担着往来官员、客商、船工等人员歇宿,以及运送物资、往来传令送信等诸多职能,成为运河上通讯联络的“中枢神经”。

依托运河,泊头迅速发展成为“两岸商贾云集,为数百里所未有”的重镇。至清朝中后期,泊头商业更加鼎盛,成为津南第一大商埠,南方稻米、丝绸、茶叶等商品均通过泊头转销到华北地区。

依靠运河强大的运输能力,始建于1912年的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前身),逐渐成长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运河依然具有相当规模的航运能力,天津与德州间的货轮往来不绝。

1948年3月至7月,短短5个月,天津来泊头镇登记户口的民船增加了195艘,总运力11975吨,占当时泊头船舶总运力的88%。

泊头市政府建立了“运输委员会”,研究处理有关民船运输的重大问题;泊头市总工会组建了“船业工会”,负责对船主、船工进行教育,关心他们的运输业务和经济利益,帮助船主组织货源,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市总工会把700多个码头装卸工人组织起来,建立了码头工会,担负起“领导教育工人,提高工人阶级觉悟,组织工人的业务活动、福利事业与副业生产”的任务。

运输中,运输站首先将黄骅、盐山、海兴所产食盐用马车运到泊头或沧州,再安排民船沿南运河而上,远至山东德州、临清、馆陶,以至河南道口等地,供应晋冀鲁豫解放区。同时,运输站派人到德州等地组货,使南去船舶返航时装载煤炭、棉花、羊毛、猪鬃、花椒等,运回沧州或泊头等地。

以曹云的爷爷为例,1948年以后,他使用一艘载重35吨的木船,先后在姚官屯至德州、德州至馆陶、泊头至捷地、沧州至泊头、泊头至德州往返运输,除去开支,他的盈利水平不断增加。小型民船尚且如此,其他大型船舶的运输状况更是一片向好。

水,滋润着风骨与灵性;船,活跃着经济与文化。在漕运的影响下,泊头的地域经济与文化绘上了浓厚的运河色彩—贯通南北、包容开放。

在河北段,类似这种依赖码头转运贸易兴起的城镇,还有东光县连镇、吴桥县桑园镇和安陵镇等。不过运河断航之后,大部分失去了继续发展壮大的机遇,停留在了“镇”的规模,而泊头却发展成了县级市。

泊头发展离不开运河

泊头与其他运河码头不同的是,它东西方向还有南皮县至交河镇的官道通过,处在水陆十字交叉地带,底子更厚、规模更大,泊头铸造业的发展就得益于这种交通优势。

泊头市交河镇目前已经跨入亿元乡镇行列,是全国知名的量具设备和大型机床床身铸件生产基地。泊头则发展成了“中国绿色铸造名城”,现有300多家铸造企业,从业人员2.5万人,2019年产值达168亿元。

传承上千年的泊头铸造从“打行炉、倒犁铧”起步,改革开放后又以铸造为依托,衍生出汽车模具、数控机床等相关产业。2008年,泊头生铁冶铸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走在泊头街头,从吊车到模具到玻璃丝网,店铺门市多与铸造产业相关。

铸造业之外,泊头还划出一个曾经照亮中国工业化转型的星火,那就是火柴产业。在沧州博物馆三楼的“大运河北”展厅,有一展柜就陈列着泊头火柴厂不同时期的产品,承载了属于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曹云说:“我们小的时候就去火柴厂给大人们帮忙‘糊盒,其实就是把火柴盒给粘好,同学们经常上学见面,放了学在火柴厂又见着了。”在她的家里,还保存着几盒泊头火柴。

泊头火柴厂诞生于1912年,当时运河航运尚未中断,泊头顺应实业救国的热潮,开启了工业化转型的大门。所用的木料、煤炭都靠运河输送,生产的火柴也在泊头上船,销售到全国各地。1950年,公司归属国有,泊头火柴加快了发展步伐,年生产能力达到370万件(每件100包1000盒),迅速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泊头火柴”作为一个百年品牌老字号家喻户晓,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

不只是工业发展需要运河,泊头的农业发展以及各种特产也离不开这条大河。

“万顷梨园花似玉,春来如海香醉人。”早在东汉时期,泊头人就开始种鸭梨。在甘甜的运河水的浇灌下,一船船鸭梨运往全国各地。泊头鸭梨皮薄、水多、清甜。国外有时候叫天津鸭梨,因为它主要是通过运河运输到天津,再远销海外。因为到天津运费低,且船在水上行驶较平稳,可以减少梨的磕碰。

如今,鸭梨产业已成为泊头特色支柱产业,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东南亚、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运河不仅给泊头带来了繁荣,更促进了民族融合。常在运河上来往的商人中不乏回族商旅,他们慢慢聚集定居下来,所以在运河两岸聚居的多为回族百姓。泊头清真寺也矗立在运河岸边,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讲述着600多年来回汉两族人民同饮泊头运河水的故事。

艳阳高照的正午,曹云的母亲坐在门前的大槐树下乘凉,槐花落在手里的蒲扇上,她说:“我一辈子都住在运河边,结婚就是从河那边嫁到了河这边,几辈人都是运河人。”运河就像一条纽带,系着世世代代运河人的血脉,见证着泊头的变迁。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

“一簇戎戎市,清晨过泊头。千家门对水,十里岸横舟。鸭脚林中寺,鹅黄柳外楼。春风成寂寞,滚滚卫河流。”清代诗人王初桐在《泊头》一诗中描写了早春泊头的运河风景。

晨曦微露,运河在千家万户吱呀的推门声中苏醒。北大桥上,已经开始了热闹的早市,卖瓜果蔬菜的小贩早就占好了位置,大部分菜农就住在运河边,在家门口借着运河水的滋养种菜,菜熟了直接拿到大桥上卖。而南大桥上,多是三五成伙散步的人群,也是夜市和广场舞的专属地带。

行走在胜利街沿运河的现代化街区里,曹云感慨颇多,运河边历经改造,昔日的商贾云集之地,变成了今天的绿地广场、公园小区和现代化商业街。

为了统筹大运河的产业功能、城镇功能、生态功能、交通功能和文化旅游功能,力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资源,真正还运河于百姓。改革开放以后,泊头市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加大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前辛倒虹吸、尹庄闸改建、解放桥北侧护坡延长等10余项工程,修建了运河橡胶坝、运河景观带等项目,为大运河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为恢复古运河的生命力,2017年,泊头投资1.4亿元,建成占地800多亩,集风貌保护、文化展示、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的大运河生态公园,将周边打造成运河景观带,运河之链、临河栈道、山楂树广场、码头文化雕塑……成为大运河沿线文化休闲景点的后起之秀。

运河景观带呈规则形带状,全长1200米,位于泊头市中心城区的运河北段,项目充分利用了运河两侧河滩地的自然地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苗圃和果林,栽植树木以本地树种为主,既挖掘、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又不破坏大运河的生态环境。

在运河之上,建设了沟通运河两岸的景观桥,构成了运河景观带的地标性建筑。全长3.6公里的堤顶路、4.1公里的临河栈道、1.4公里的自行车道,构成了运河景观带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既实现了绿化美化效果,又达到了防洪泄洪的要求。

7月的泊头城,清风相伴,河水流淌。行走在如今的泊头古运河畔,两岸现代化的建筑鱗次栉比,河道内林木苍翠,繁花似锦。4条国道穿境而过,修建中的石衡沧港高铁也将经过泊头市,新的、更大的机遇正在拥抱这座运河古城。

猜你喜欢

火柴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放歌大运河
火柴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