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0年代的服装记忆

2021-08-16张嵚

同舟共进 2021年6期
关键词:化纤世纪衣服

张嵚

“的确良”是奢侈品

说起“的确良”三个字,年轻的朋友也许会有些陌生,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服装”却曾是火热的流行时尚。上世纪80年代初,在作家路遥那唏嘘动人的农村爱情小说《人生》里,“全村首富”家的女儿刘巧珍与心上人高加林約会时,就穿着一身“米黄的短袖上衣,深蓝的‘的确良裤子”,因为在高加林的眼里:“那衣服你穿上特别好看。”

其实,“的确良”的正确学名应该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简称“涤纶”“涤棉”“达可纶”,是二战后流行于西方各国的新型化纤衣料。以今天的标准看,“的确良”这种衣料简直缺点多多,虽然它一开始叫“的确凉”,但穿上其实并不凉快,它透气性差、不吸汗,沾上水还容易变透明。而且,别看它缺点多,价格还挺昂贵:上世纪60年代,一件“的确良”男制服要卖19元;1982年,女式“的确良”外衣也要卖到15元。

要知道,1980年,我国城镇职工的年均工资是762元,月均为63.5元。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国营企业工人的月工资不过40多元。同一时期,后来的作家周梅森还在做矿工,矿上的年轻工人每月收入只有20多元。1983年,我国农村人均年收入刚刚突破300元大关。参考这样的工资水平,就知道“的确良”在当时几乎就是奢侈品。

物不美价不廉的“的确良”自上世纪60年代登陆中国起,就引发了持续近30年的热潮,从大城市到偏僻乡村的广大地区,它都成了深受年轻人追捧的流行时尚——在40年前引发观影热潮的青春电影《庐山恋》里,张瑜、郭凯敏这对荧屏情侣穿着“的确良”你来我往的桥段,不知叫多少男女歆羡。

在银幕之外,“的确良”服装成了青年男女的时尚追求。但由于价格太高,大多数老百姓望而却步,反而是“的确良”做的“假领子”曾热销一时。到了上世纪70年代,老百姓的工资渐渐涨了,“的确良”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当时,热恋中的情侣,如果男友送女友一件“的确良”衣服,以作家陈煜的话说,“不亚于现在一只限量版卡地亚手镯”。

不过,对于普通家庭的女孩们来说,那时想买“的确良”,还不止是有钱就行,关键是货少。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王府井的益民商店,想买一件“的确良”女装,往往需要排上数小时的队。有的地方的商店甚至发生过“为买的确良挤碎柜台”的事。

女式“的确良”如此,男式“的确良”也不差。上世纪70年代的男式“的确良”军便服、军衬衣,常见于当代的一些怀旧电影里,成了一代人芳华的见证。还有雪白的“的确良”衬衫,是那时婚礼上新郎的“标配”。穿“的确良”衬衫时,“把下摆扎进裤腰”的造型,还是流行一时的穿法。1984年,央视版《红楼梦》开机,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就是穿着“上身军衬衣,下身一条蓝色的‘的确良裤子”前去剧组报到的,这身打扮就是当时年轻人的“时尚穿搭”。

当然,这类“时尚”也很难天天有,老百姓家的“的确良”衣服平时大多压在箱底,遇到重要场合才舍得拿出来穿,“的确良”几乎就是正装的代名词。

越穿越好,越穿越美

“的确良”为何如此受欢迎呢?首先,是因为它够漂亮。以作家简汐的话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没有时装概念”。“的确良”登陆中国之前,当时的服装基本就是千篇一律的几类,还曾因为过于单调而被称为“蓝蚂蚁”“黑蚂蚁”。所以,“的确良”一出现,那鲜亮的质地和各种款式自然叫国人眼前一亮。作家苏童说,那时“最时髦追求美的姑娘会穿白裙子,质地是白‘的确良的”。

不过,除了爱美之心外,“的确良”风靡起来更重要的原因,是三个字:没得穿。当以“的确良”为代表的化纤衣料风靡国际市场时,建国初期的中国正面临着“穿衣难”的问题。当时的中国,不仅棉纺业的产量有限,作为原材料的棉花的产量也严重不足。1971年,中国的棉花产量只有4300万担。老百姓的衣物消费是凭票供应的,1969年,全国居民人均棉布消费量只有21尺6寸——做个衬衫加棉衣都不够。

所以,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时装”真是一个奢侈的词,普通家庭添件衣服都是了不得的开支。“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了大多数家庭的常态,大人的衣服穿旧后,往往就改成多件小孩的衣服;“弟弟穿姐姐的”,“哥哥穿小码的衣服”是那一代人的成长记忆。生于1955年的央视主持人敬一丹曾回忆:“妈妈曾用我和姐姐小时的两件旧红格子外套,改做了四件棉坎肩,四个儿女一人一件。”

就是在这种“穿衣难”的大背景下,以“的确良”为代表的化纤布料解决了当时的大难题:它不受布票限制,而且结实耐穿、耐洗、易晾晒,“性价比”高。所以,虽然它价格昂贵,却依然引来热捧。

话说回来,虽然“的确良”在1960年代初就登陆中国,但在那之后的很多年,中国的化纤工业却依然未完善,直到1970年代初时,“的确良”的产量依然有限。1972年,中国以2.7亿美元的投入,向法国、日本等国采购化纤设备,目标就是“‘的确良的产量总数将达到19亿尺,城乡人民对‘的确良的需要,将进一步得到更好的供应”。为了这笔大单,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还亲自参与了谈判。

随着这笔大单的敲定,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化纤工业的全产业链逐步建成,“的确良”的供应量日益增加。街头出现了越来越多一身“的确良”的年轻人,曾经只舍得穿在正式场合“的确良”,变成了越来越多人的日常服装。从1983年起,全国各地“的确良”的价格大幅下调,这件改革开放前的奢侈品,逐渐变成了千家万户的日常消费品。路遥笔下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和《红楼梦》剧组里的欧阳奋强,都来自这样的时代背景。

随着“的确良”的普及,穿衣不再困难;通行了29年的布票,也在1983年正式废除。从此,中国人不但穿得起,而且越穿越美。曾经惊艳一时的“的确良”,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纯棉”“牛津纺”“丝绸”等面料面前,无论是外观还是实用性,都相形见绌,因此渐渐淡出服装大舞台——它不再流行,是因为国人早已能穿得更好了。

今天,中国的纺织业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2020年,中国的棉花产量595万吨,占全世界的1/5,化纤产量更是占全世界的2/3以上。40多年前还苦于“纺织品不足”,需要咬牙用外汇买设备、学技术的中国,如今已是世界级的纺织大国。“的确良”从火热到衰落的过程,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格外陌生,但它却浓缩了一代国人的辛劳艰苦,更是改革开放、强国之路上一段难忘的缩影。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化纤世纪衣服
世纪赞歌
化纤联盟持续发挥技术创新链优势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早起的衣服有舞跳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小衣服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
放生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