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猜”入课 “击发”灵光
2021-08-16李农
李农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天,笔者给初三学生上《杨修之死》一课,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以“猜”入课,让学生在思维激荡的过程中享受学习探究的乐趣,绽放思维的“灵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而后知人物
上课伊始,笔者告诉学生:“同学们,老师在上新课之前先请大家猜一本书,老师给出有关这本书的一些信息,知道的可以抢答。”生做跃跃欲试态。于是笔者开始说信息:第一,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属于四大名著之一;第二,这是元末明初的作品;第三,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我的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齐声回答:《三国演义》!还有个学生补充了“作者是罗贯中”。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于是笔者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选自《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章节——《杨修之死》(板书课题名称)。
“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人,课文中的一个人物,猜法同上。第一,在京剧脸谱中,他是个白脸;第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代奸雄;第三,他兴屯田,统一北方;第四,他生在三国时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学生再次齐声回答。
笔者顺势补充了一个知识点,准备引出下面一个人物。“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观沧海》《龟虽寿》,《龟虽寿》大家都背过了。接下来我们再来猜一个课文中的人物——”
笔者话还没说完,就有学生抢答了:“老师,不用猜了,这个人是杨修!”
“那可不一定哦。这个人呀,他自小学习枪棒,性格刚烈,武艺过人;他在曹操起兵的时候就带领众人前来投靠,从此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是曹操的心腹和爱将;他的同族弟弟曾经救过曹操的命,他族弟的名字叫夏侯渊。”我慢条斯理地说完,那个抢答的学生不好意思了,全体学生大声说出了答案“夏侯惇”。
接下来笔者再说猜人物,没人在老师说话前“抢答”了。“曹操曾经说过,他的才华与这个人相比相差三十里;他才思敏捷,喜欢卖弄小聪明;他是曹操手下的一个文书官”这些条件,自然难不住我班的学生,“杨修”已是呼之而出。
笔者之所以以“猜”入课,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名著、作者及课中主要人物,是因为本班学生都已读过《三国演义》原著,此处设“猜”,不过是为了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曾经的课外阅读并不是虚掷时光,而是可以给自己带来满满收获的。
“猜”而后通文意
显而易见,前面的“猜”对学生来说不过是几碟开胃小菜,也难怪有学生开始“抗议”:“老师,不要让我们猜这么简单的好不好啊!”于是,笔者“不得不来一点高难度的”的猜题了。
“大家知道,《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语言虽然是白话,但它是早期的白话,是一种文言与白话相互间杂的语言,所以,个别词语会比较难懂。《杨修之死》这篇课文里,就有一些这样的词语(课件出示以下词语:拒、禀请、随口、遂、公、何、有味、肺腑、造言、辕门、忌、置、耳、恶、切勿、愈、邺城、竟、答教、匹夫、惑乱、彪、斜刺里、折却、班师)。大家先通读课文,并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它们的意思,看看能拿下多少。”此时的“猜”,不再是全班性的“师问生答”,而是转入了联系上下文自主猜读、同桌交流。结果显示,学生基本上能正确释义其中70%的词语。之后,笔者又安排学生将剩下的词语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完成。两三分钟之后,学生已经能够把不懂的词语全部弄明白了。
解决了“猜读”生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便不在话下了。在这个教学环节,笔者把“猜读”的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生生合作中“拿下”了生僻词语和疏通文意的任务,教学进展顺利。
“猜”而后深探究
接下来的“猜”,将要跨越一个更高的坎儿,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引向有深度的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
“同学们还要挑战更高难度的吗?”
“要——”
“好!那咱们就试试啊。这一次我们要‘猜什么呢?俗话说得好:人心难测。可见猜人的心思难度最大。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
学生莫衷一是,有认同的,也有不认同的。
“那老师做个示范。老师抬起一只脚,大家猜猜看,老师是想前进还是想后退呢?”
生哄堂大笑。接着笔者课件出示了三个话题,让每一个学生自选一题去猜答案。第一个话题是“猜猜文中所展示的曹操的心”,第二个话题是“猜猜杨修是个怎样的人”,第三个话题是“猜猜杨修的死因”。几分钟后,很多学生举手示意作答。关于第一个话题,学生认为曹操在本文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无非是“忌之→恶之→愈恶之→大怒→杀之”,有的学生还顺势总结了曹操奸诈虚伪的性格特点。关于第二个话题,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文中提到的杨修的七件小事(鸡肋事件、改建圆门事件、分食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簏中藏质事件、试二子才干事件、作答教事件),并能总结出杨修才思敏捷、自作聪明、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关于杨修的死因,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以下两点:第一,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第二,曹操妒忌杨修的才能,不想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只有一个学生提到了曹植与曹丕为皇位明争暗斗,而杨修参与其中,站到了失败的那一方,“想不死都难”。这名学生说完,其他学生都不由得会心大笑。笔者顺势接话:既然大家都笑了,想必也都认同刚才这名同学的观点吧?事实上,杨修卷入曹氏家族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当中,这就注定了他会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这个环节的“猜”,“猜”的是文章“知人”的深义。
在小结环节,笔者再出“猜”题。
“同学们,杨修因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因为有绝世才能,曹操妒忌他,不想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还因为卷入了曹氏家族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注定了他会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可是,老师想,杨修或许可以不死——如果他能改变一下自己,他也许会好好地活下来。那么,我们就做最后一猜:如果杨修想保全性命,他可以怎样做?”此处名为“猜”,其实已经进入人生规划设计的范畴了。
虽然课已接近尾声,但学生依旧思维活跃,诸如投身刘备、远走东吳、学郑板桥“难得糊涂”……“保命”思路不一而足。
下课铃声响起,课堂在学生热烈的讨论声中戛然而止。最后一猜,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它可以启迪学生更深刻地思考人生。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