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式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
2021-08-16欧金昌夏欢祥贾春龚升富
欧金昌 夏欢祥 贾春 龚升富
“问候师长两米线,排队礼让一米线,上下楼梯靠右线,集队快静齐一线,课桌纵横成直线,宿舍物品摆成线,学生发型耳眉线,零食不出管控线,行为不越纪律线,人生赢在文明线。”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丹江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丹江中学),学生们都能背诵并遵守学校制定的学生行为“十线”规范。
“初中三年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不懈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他们的终身成长奠基。”融水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丹江中学校长梁洲说。该校由部分乡镇初中合并组建而成,生源、师资等没有优势。鉴于此,该校狠抓学校常规管理,重视学生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重组学校仅四年,该校的办学举措就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食育”模式广受好评
临近中午,丹江中学学生食堂开始飘出饭菜香。只见食堂工作人员把煮好的饭菜分盘装好,整齐地摆在取餐桌上,等待学生前来用餐。
12点下课后,该校学生陆续走进食堂。“先洗手,后吃饭。”几名学生互相提醒道,并一起走到水龙头前洗手,然后排队取餐。
“现在都是自助餐,学生吃多少取多少。”陪同记者采访的老师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不忘提醒学生,“按一米线要求排队,慢慢来,不要挤,不要浪费食物。”
学生按要求有序排队,取餐后找餐桌坐下就餐。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现象:餐盘中基本没有剩饭剩菜,学生都能做到“光盘”。
“都是吃多少取多少,不能浪费啦!”一名快要吃完的学生笑着说,“其实不用提醒也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嘛。”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党和政府给的每生每天4元的营养午餐补助发挥更大作用。”梁洲告诉记者。从2018年6起,该校领导班子商量后,决定进行学生“营养午餐”供餐模式和取餐模式改革,每日提供不同的“四荤两素一饭一汤”,并将过去的食堂工作人员分餐改为学生自助,然后对学生做好教育引导,培养学生文明用餐的良好习惯。
“浪费现象比过去少了很多!”该校负责收拾剩饭剩菜的食堂阿姨马翠群告诉记者,“实行自助餐以前,每天都有五六桶剩饭剩菜,拉都拉不动,现在一天才这么一点,小半桶都不到。”
通过推行学生自助餐,丹江中学渐渐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德育模式——“食育”模式。
“什么是‘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梁洲介绍。推行学生自助餐后,该校将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卫生习惯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健康饮食意识和珍惜粮食意识,切实响应中央提出的“光盘行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9年7月,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李清先带队到丹江中学调研,充分肯定了该校“以食育促德育”的做法。2020年10月底,该校受柳州市教育局邀请,在全市德育培训会上介绍了推行“食育”的经验。
鉴于丹江中学推行学生自助餐、开展“食育”取得的成效,融水教育管理部门倡导当地其他学校学习借鉴该校的做法,挖掘“食育”素材,探索更多新的学生德育工作方法。目前,融水有近一半的中小学校推行学生食堂自助餐,进行了“食育”方面的探索。
“模拟法庭”渗透育人
杨东林曾在丹江中学就读,目前是柳州市第三中学的学生。谈起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有一个身份始终令他难忘,就是担任学校“模拟法庭”的“审判長”。
2018年春季学期,丹江中学的模拟法庭首次“开庭”,当时就读初二的杨东林担任“审判长”,按照法庭审判流程“主持”了一次庄严的“庭审”。
“穿着法袍,坐在中间,顿时觉得很有威严感和责任感。”杨东林说。自从“主持”这次模拟庭审后,他对政治、法律方面的知识愈发感兴趣,学习更加用心和努力,中考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柳州市第三中学。
说到丹江中学的“模拟法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该校法治副校长、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融水人民法庭庭长韦朗华。
2017年底,韦朗华开始担任丹江中学法治副校长。此前,她曾接触、审理大量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看到许多未成年因触碰法律红线而付出代价,她感到十分心痛。担任丹江中学法治副校长后,她提议建设“模拟法庭”,让法治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消化。
丹江中学校领导班子十分支持韦朗华的提议。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该校将一间旧会议室改建成了可同时容纳两个班学生的“模拟法庭”。随后,韦朗华指导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员、辩护人等角色,并改编一些真实案件供学生进行模拟审判使用。
“每次在学校的‘模拟法庭旁听,我都感觉是在接受一次深刻的法治教育。”该校道德与法治教师韦秋蓉告诉记者。如今该校已把模拟法庭的“庭审”活动纳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范畴,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这样的法治教育活动,将相对枯燥的法治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效提升了育人效果。
该校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学校的“模拟法庭”建成三年来,共“开庭”126次,涉及校园欺凌、人身伤害、交通事故、吸毒贩毒等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参与学生达11 648人次,学生受教育面达100%。
2020年6月,中国国际电视台报道了丹江中学以“模拟法庭”形式开展法治教育的实践。该台外籍主持人这样评价:“这所学校的‘模拟法庭把抽象的法律变成了容易理解的事物。”
感恩教育落地见效
丹江中学学生董佳慧曾是一名贫困户孩子,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她的家庭不但脱了贫,全家还搬到县城住进了漂亮的房子。今年3月,她受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邀请,到北京参加“少年儿童心向党”建党100周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讲述了自己家乡脱贫的故事,表达了对党的感恩之情。3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联播快讯”报道了她的感恩演讲。
“我也是大山的孩子,来自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基层党员干部杨宁姐姐(注:融水当地驻村扶贫干部,获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就是我的榜样,我要沿着杨宁姐姐的足迹,努力向前奔跑,学有所成,建设家乡!”董佳慧在演讲最后说道。
作为一所由多所乡镇初中合并而成的学校,丹江中学存在一个较为特殊的情况,即贫困户子女较多,全县未“脱贫摘帽”前,该校“建档立卡”户子女有1 100名,占比达42%。
“庆幸的是,这些贫困户孩子都能享受党和政府给予的各项资助,得以在现代化的学校里接受教育并顺利完成学业。”梁洲表示,“我们苗乡的孩子,决不能忘了党的恩情!”自担任丹江中学校长以来,他就一直倡导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个人、家庭及家乡的变化,切实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的伟大成就,时刻铭记党和国家的恩情。
通过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丹江中学的学生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许多学生刻苦努力学习,立志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将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该校七年级学生何祥兆,刚入校时纪律性较差,课上爱讲话、吵闹,影响他人学习。班主任借助开展感恩教育的契机,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如今他与身边的很多同学可以享受党和国家提供的免费“营养午餐”、寄宿生生活补助,能够洗上免费的热水澡、喝上免费干净的饮用水,还能在设备先进的教室里上课,这些都来之不易,一定要常怀感恩之心。
“享受了这些还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好好学习,怎么都说不过去了。”接受教育后,何祥兆决心改变自己,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学习上。今年春季学期期中测评,他的各学科成绩进步很大,成为班上当之无愧的“进步之星”。
“把学生教好,让群众放心”,是丹江中学提出的一个朴素的办学目标。多年来,该校通过狠抓学生德育,助推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成功实现了“逆袭”,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获得了上级部门及社会的肯定与好评。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