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战略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8-16胡新喜周华兰杨国顺邓子牛刘明月钟晓红彭淼王美军何长征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博士生生源

胡新喜 周华兰 杨国顺 邓子牛 刘明月 钟晓红 彭淼 王美军 何长征

摘 要:加强协同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当前,地方农业院校在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与部属高校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该文分析了地方农业院校博士生培养现状及不足,提出了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等协同创新模式,并从改革招生录取方式、修订培养方案等方面对博士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协同创新;地方农业院校;博士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7-0151-0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octoral Training Mode i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rategy

HU Xinxi et al.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other aspec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doctoral training in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s such as co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establishment of postgraduate joint training base, joint training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carries out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doctoral training mode from the aspects of reforming enrollment and enrollment mode and revising training program.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PhD candidate; Training mode

2006年全國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2]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郑重提出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进协同创新[3]。同年,我国进行高等学校和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认为联合培养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是促进教育与科研有机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得力举措,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工程研究院所的资源优势、实现强强联合的有效机制[4]。

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积极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国家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5]。该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与模式,即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模式主要面向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4个方面的问题与需求: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强强联合是协同创新的基础,但地方农业院校在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与部属高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很难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取得优势。本文分析了地方农业院校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协同创新模式和博士生培养的创新模式。

1 地方农业院校博士生培养的现状及不足

1.1 招生人数增长较快,但总体规模小 1978年我国恢复博士招生,40年来博士培养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招生人数从1978年的18人到2017年的83878人,经历了启动、加速到稳定发展阶段(1978—1992),规模快速扩张阶段(1993—2003)和低速匀速增长阶段(2004—2017)[6]。农业院校招收博士起步较晚,增速较快,但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规模较小。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在全国农业院校中属于起步较早的,1986年招生博士研究生,2010年招收博士生109人,经过几年的发展,2017年招收138人,增长率为26.61%,而全国博士招生人数从2010年的63762人增长到2017年83878人,增长率为31.55%。

1.2 生源总量少,生源质量差 农业生产周期长,回报率较低,愿意学农的学生较少。地方农业院校毕业生在报考研究生时,多报考重点大学,综合性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一般都不愿报考农林院校,导致高等农业院校第一志愿上线生源不足,每年需要调剂生源;报考生源多为新生本科院校或独立学院的本科生,生源质量较差。硕士生的生源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士生的生源质量,地方农业较为优秀的硕士毕业生多选择报考重点学校的博士生或选择就业,博士生生源中很大一部分为在职考生,需要完成本职工作,在职考生论文工作量和创新性不够。王恩涛等研究表明,教育部所属院校在博士培养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其在校博士生占总数的78.28%[7]。

1.3 科研创新能力弱 师资力量、研究水平是评价一个学科强弱的主要指标,决定了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重点农业院校相比,地方农业院校在学科实力、师资力量和研究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第4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只有4个地方农业院校各有1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导师学缘窄,国外或国内重点大学引进的导师较少,多为本校培养,近亲繁殖情况严重,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的数量少、资金少,基础研究薄弱,博士生参加这些具有创新较强的项目机会少。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每年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超过50项,远比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重点院校少,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数量少,获得创新性成果也较少,从而影响了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4 学术交流缺乏 学术交流的多少及等级也是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可以开阔研究生的视野,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有助于导师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外,重点农业院校还提供经费用于支持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但由于缺乏国家级项目及学校配套项目的支持,地方农业院校和国内外权威机构的合作研究較少,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进行国际交流或合作研究的博士生更少,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了解多通过查阅已发表的论文,从而缺乏对国内外正在进行的研究动态的了解。

1.5 博士培养质量不高 由于生源质量差、科研创新能力弱、学术交流少等原因,地方农业院校培养的博士的质量普遍不高。地方农业院校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要求远低于重点农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获得省级和国家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少,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到目前为止仅有1篇获得国家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 地方农业院校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

由于在生源质量、科研创新能力、学术交流和培养质量等方面与重点农业院校存在较大的差距,地方农业院校需根据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协调创新,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缩小与重点农业院校的差距。地方农业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集中优势学科、研究团队和区域内优势研究院所、高等农业院校共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主要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如湖南农业大学联合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单位构建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联合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永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共建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2个中心均获得了教育部认定。湖南农业大学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招生指标给共建单位,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博士生指标,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博士生指标。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和建设,各共建单位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共建单位通过完善合作机制,扩大合作范围和深度,取得了一系列协同创新成果,提升了共建单位特别是牵头单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由于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认证数量有限,地方农业院校还可通过共建省部协同创新中心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拓宽协同创新的覆盖面,达到优势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目的。

2.2 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以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8]。地方农业院校通过和国内顶尖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请科研院所顶级专家为地方农业院校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外导师做第一导师,校内导师做第二导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创新,提高师资力量,提升创新能力。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科分别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签订协议,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每年单列博士生招生指标给2个单位的指导老师。此外湖南农业大学还与国内外的研究院所、企业共建一批省级、校级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共同进行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2.3 开展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 地方农业院校可采取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加灵活、方便。因为国内外部分研究院所承担的项目多,但研究人员和博士生偏少,难以完成项目研究任务,而校内导师承担的项目有限或没有条件完成博士论文研究内容,且学校和研究院所前期有较好合作研究的基础。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国内外行业内的知名专家为我校的兼职教授和研究生指导老师,博士生在兼职导师单位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和其他培养环节,有条件的还可采取课程学分互认的方式,同时兼职导师需以学术报告的方式在学科点完成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博士生的研究成果2个单位共享。

3 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农业院校博士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9],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其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的指导方针,特别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体系[8]。原有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适应协同创新发展的需要,地方农业院校需对博士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科为例,地方农业院校博士培养模式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3.1 改革招生和录取方式 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对于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源入学时的知识能力储备及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10]。地方农业院校博士生招生多以笔试加面试的方法进行,面试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核,而对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不够。因此,需要改革这种以考试为主的录取方式,采取申请考核、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3种方式进行,申请考核制主要针对硕士毕业生,硕博连读主要针对在读硕士生择优遴选,直接攻读主要针对具有推免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时侧重对科研经历、科研成果、科研创新能力、科学思维等综合能力的考核。但这种选拔方式存在考生出身限制,选拔方式偏重主观评判,导师的招生自由裁量权过大[11]。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是提前选拔本校培养的优秀博士生生源的途径,同样采取考核制,硕士和博士培养具有连贯性,缩短了博士生的培养年限,更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博士生选拔和培养方式,对本校优秀生源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3.2 修订培养方案 从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等方面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修订,使培养方案更加科学,且符合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以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科为例,除其他共性要求外,培养目标更加突出博士创新能力的要求,要求博士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为保证博士生完成创新性成果,改基本学制为4年,硕博连读基本學制为5年,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最多不超过2年。

园艺学一级学科统一培养方案,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采取本学科经典著作和文献研读、经典研究案例分析、前沿进展报告、讲座等教学形式,使博士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知识体系,训练博士研究生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学术鉴别能力。如园艺学开设了现代园艺学前沿进展和高级园艺科学研究方法2门专业必修课,由学科所有导师包括校外兼职导师讲授,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部分课时。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有创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较大的实用价值,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在影响因子为2.0及以上SCI源刊发表论文1篇,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博士生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成果。

除完成学位论文和课程学习外,还需完成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等必修环节,要求博士生至少参加学院以上的学术报告10次,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做学术报告3次,在学院范围内做学术报告1次,要有1次以上的出国学习经历等,这些环节更加注重学术交流和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协同创新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近5年的实践,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科培养的博士生更具国际视野、协作精神,创新能力更高,研究成果创新性强,在SCI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逐步实现了博士生在影响因子5分、10分SCI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的突破,博士毕业生更受社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N].光明日报,2010-01-19.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8-12-18.

[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4]周济.育人为本协同创新——在高等学校和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1年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3.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24-26.

[6]赵世奎.中国博士生教育规模结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61-65.

[7]王恩涛,孙红,韩惠鹏.我国涉农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8):81-84.

[8]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5-03-13]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ghcw/ghjh/201503/t20150313_153952.htm.

[9]肖凤祥,付卫东,连晓庆.协同创新战略下的我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69-73.

[10]樊建平,刘建煌.关于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10(1):84,87.

[11]胡春艳,周付军.“双一流”高校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制度设计与实践特征[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1):67-73.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博士生生源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