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比较
2021-08-16张燕易红娟
张燕 易红娟
摘 要:为探索适于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2龄以上的药剂,对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SC、25%甲维·茚虫威WG以及5%甲维盐WG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SC和25%甲维·茚虫威WG对2龄以上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防效好,且持效期长,适宜在今后生产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7-0087-02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沿江稻区水稻生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幼虫取食叶片或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的增大,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破坏叶片光合作用,致使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产量降低。生产上针对该害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但近年来由于一些药剂的连年使用,害虫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导致不少地区出现药效下降,危害加重的情况[1-2]。为此,笔者选择复配杀虫剂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开展了稻纵卷叶螟防效比较试验,以期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药剂轮换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SC(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5%甲维·茚虫威WG(通州正大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通州正大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5055。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SC525mL/hm2、675mL/hm2,25%甲维·茚虫威WG180g/hm2,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300g/hm2以及不用药对照共5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5个小区。每小区面积60m2,随机区组排列。7月26日试验时水稻正处于分蘖末期,稻纵卷叶螟处于2龄盛期,当日下午施药,此前田间20d内未使用过其他药剂。施药当天多云,平均温度25.4℃,相对湿度86%,无风。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药液量750kg/hm2,均匀喷湿水稻叶片为止。
1.3 调查项目 药后7d、14d,每小区采用5点法取样,每点查5丛稻,每小区共查25丛,调查各小区水稻束叶数和残留虫量,计算束叶率和防效,并对结果进行邓肯氏新复极差方差分析。
束叶率(%)= [束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保叶效果(%)= [空白对照区束叶数-施药区束叶数空白对照区束叶数×100];
杀虫效果(%)= [空白对照区残虫数-施药区残虫数空白对照区残虫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的保叶效果 由表1可知,药后7d,以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675mL/hm2处理的保叶效果最好,显著优于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525mL/hm2处理,防效高6.83个百分点;极显著优于5%甲维盐300g处理,防效高21.83个百分点;与25%甲维·茚虫威WG180g处理的保叶效果相近,仅高2.54个百分点。药后14d,仍以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675mL/hm2处理的保叶效果最好,其次为25%甲维·茚虫威WG180g/hm2处理,2个处理的保叶效果均在95%以上,显著或极显著优于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525mL/hm2和5%甲维盐300g/hm2处理。
2.2 各处理的杀虫效果 由表1可知,药后7d,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525mL/hm2、675mL/hm2和25%甲维·茚虫威WG180g/hm2等3个处理区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较好,3个处理均显著优于5%甲维盐WG300g/hm2处理。其中,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SC675mL/hm2处理的效果最好,防效达94.44%,略高于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525mL/hm2处理3.03个百分点,比25%甲维·茚虫威WG180g/hm2处理防效高6.66个百分点,比5%甲维盐WG300g/hm2处理高22.42个百分点。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SC和25%甲维·茚虫威WG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水稻生產中可作为稻纵卷叶螟的高效药剂进行交替使用;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SC在发生程度中等及以下发生程度时用525mL/hm2即可,当发生量大时,为确保防治效果,可适当加大至675mL/hm2。
由于2020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虫量大,盛期持续时间长,本试验为明确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和25%甲维·茚虫威WG对2龄以上幼虫的效果,在试验中推迟了3d进行防治,防治时已出现少量束叶。虽然从保叶效果上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SC 525mL/hm2处理稍差一些,但杀虫效果仍表现较好,如果在卵孵盛期进行防治,防效将会有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宇杰,徐铁平,陈月娣,等.四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113-114.
[2]张帅,邵振润.双酰胺类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应用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