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1-08-16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意向实验班

胡 靖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公共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601)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体育课程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在内,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结构.[1]指导纲要的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新一轮的公共体育教学改革,“课内外一体化”模式顺应了新纲要的要求而成为改革的热点.本文以安徽省俱乐部模式创建学校合肥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探讨两种模式的影响规律,为高校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2 相关概念释义

2.1 态度和体育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2].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等心理机制[3].体育态度不但调节参与体育活动时的行为反应和行为选择,而且影响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时的质量和效果[4].

2.2 行为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

行为认知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所获得的情绪体验.行为意向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是态度和行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体育行为的准备状态[5,6].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合肥学院2018级200名大二学生(男、女生各100人)作为实验组,另外一所合肥地区的普通高校2018级200名大二学生(男、女生各100人)作为对照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依据研究需要,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网站查阅“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2.2 教学实验法

合肥学院学生为实验组,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另一所高校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不同模式下的教学实验.两组学生人数、性别、来源、运动能力及教学条件基本相同,经检验差异不显著,符合教学实验条件要求.

3.2.3 问卷调查法

依据《锻炼态度量表》和《身体锻炼等级量表》,设计了大学生锻炼态度和行为的调查问卷.该问卷经专家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在此不再做信效度检验.实验前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9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试验后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2份,有效问卷392份,回收率98%.有效率100%.

3.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 XP和Spss19.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4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4.1 课程设置

合肥学院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4个学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包含:球类、操术类、击剑、体育舞蹈、定向越野等20个项目.

4.2 组织实施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采用体育教学与团学工作相结合,俱乐部会员制分层教学管理为手段.将传统的“第二课堂”学校体育训练、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等进行课程化改造,使原本只属于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与竞赛普及化.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开展多形式活动,面向不同等级会员开展各层次的训练和竞赛,达到人人参与为目标,提高技能为导向,修满学分为保障的教学模式.

课内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并根据专项基础和身体素质选择基础班或提高班.课外教学则以“教师+学生助教”为主导,对学生进行每周不少于3次的教学指导活动,来补充和延续课内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要求学生不但要完成课内学习,在课外学习中也要按照教学计划系统进行.

4.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对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也有着重要反馈.通过问卷对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解、调查和分析,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评价体系,按照课内教学(60%)和课外教学(40%)的分值比例进行考核评价,主要包括:技能水平、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实践活动、理论知识.(见表1)

表1 合肥学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表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分组差异性检验分析

表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锻炼态度及行为得分差异比较

表2两组学生在锻炼态度8个分量表和锻炼等级3个分量表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符合教学实验条件.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目标态度指标普遍得分较高,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能普遍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并持有肯定和积极的态度,但却未能从行动上促成锻炼行为,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大学生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在行动上出于各种原因并未付诸实施,由此可见目标态度只能预测可能会发生锻炼行为,但真正对体育锻炼行为起决定意义的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和情感体验3项指标.

5.2 实验前后对照班锻炼态度及行为的变化分析

表3实验后对照班只有行为态度和目标态度两项指标有非常显著差异,行为认知和锻炼时间上有显著差异,而在其它指标上差异不显著.分析原因:态度指标非常显著差异,得益于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灌输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但这些内在的态度变化并没有外化为行为.传统教学模式以技能传授为主,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聆听观看,然后进入练习-纠错-再练习的循环模式,教师教学没有创造力,学生学习没有新鲜感,便形成了教师完成任务,学生应付考试的尴尬局面,更重要的是学生课后没有课上学习内容的延续,技能掌握不熟练,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运动中,而参与运动项目的基本条件是掌握该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运动的兴趣,更无法体验运动所带来的愉悦体验,因此无法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笔者在进行足球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项调查中就发现,很多同学课余时间没有将踢球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其主要原因不是没场地和不愿意,而是不会踢,找不到踢球的乐趣.

5.3 实验前后实验班锻炼态度及行为的变化分析

表3 实验前后对照班锻炼态度及行为得分差异比较

表4 实验前后实验班锻炼态度及行为得分差异比较

表4实验后实验班在各指标上都有显著差异,尤其在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和锻炼时间指标上有着非常显著提高.“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辅导为主,学生担任助教或学生自主练习为辅,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不断完善对俱乐部模式的理解,不断提高对锻炼行为的认知,不断积累对运动体验的情感.提高的行为认知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又会促成强烈的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是发生体育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是由态度到行为的重要环节.

课堂的延续帮助同学们较好地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技能,在锻炼过程中表现的游刃有余,不但可以坚持完成每次锻炼的时间,保证每周锻炼的频率,而且还会追求一定锻炼强度的身体体验.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参与锻炼,在这种情况下其行为更具有主观标准,不会受到外界环境,例如天气或有无同伴一起锻炼等客观因素的干扰,坚持自己的行为,具备完全独立的锻炼能力,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锻炼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大、频率越高,其对锻炼作用的行为认知也越高.从而形成认知促进行为,行为反促认知的良性循环.

5.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锻炼态度及行为的对比分析

表5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锻炼态度及行为得分差异比较

为探讨两种教学模式对锻炼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差异,我们将实验后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表5实验后,除行为态度指标外,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情感体验、锻炼时间和锻炼频率上有非常显著差异,在其余指标上也出现了差异.实验班同学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影响下,经过一学年的学习,目标态度上能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意义,行为态度上也是积极肯定的,行为意向上表现出更愿意去参与体育锻炼,投入更多的时间并且达到一定的频率和强度,在锻炼的过程中他们更容易收获愉悦、欢乐、幸福等情感体验,并且有着自己的主观标准和行为控制,能够持之以恒且不受外界干扰.

6 结 论

(1)大学生普遍有较高的目标态度,但并不意味着会有较强的行为表现.锻炼态度指标中,行为意向、行为控制和情感体验这三项指标对锻炼行为更有直接意义.

(2)传统教学模式,只能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上有所改善,因其没有很好的课外延伸,导致同学们基本技术掌握不充分,无法正常投入到运动项目的自我锻炼中,更无法体验运动项目带来的乐趣,从而不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建立行为认知,丰富情感体验,明确行为意向,养成行为习惯,建立主观标准,从而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坚持时间,保证次数,追求强度.

(4)“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对学生锻炼态度和锻炼行为的影响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意向实验班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