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乘凉一梦去 千里稻香万世芳
——忆耕者袁隆平
2021-08-16唐安娜石光波
文/唐安娜 石光波
(作者单位: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
2021年5月22日,国之脊梁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袁隆平先生一生有诸多头衔,荣膺无数奖项,他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但我们忆起这位老人,更多的是一位耕者,他一生简朴奔波田间,他一世耕耘只为世间不再有饥饿。
与农结缘,是他内心的选择。袁隆平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成长足迹遍布多个城市,在母亲的坚持下接受了系统的现代教育。大学读农学专业,是他内心的选择,源于他对田园之美、农艺之乐的向往。他经历过饥荒,亲眼见过饿殍倒地,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他感觉到非常自责,坚定了以科研造福百姓的理想信念。困难时期,他开始研究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时值党中央提出“全党动手、全民动手、大办粮食”。他积极响应号召,按照学校安排,不辞辛苦毅然带领学生到农村,支援农业,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有农民朋友诚恳地对他说:“袁老师,你是搞科研的,能不能培育一个亩产800 斤、1000 斤的新品种,如果那样该多好!”话语纯朴,他却深受触动,意识到良种是农民的紧迫需要,也因此,他把这个民之所需作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杂交水稻,是他执着的坚持。用科技使粮食高产更高产,是袁隆平先生一生追求的目标。1966年他发表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引发国内外关注,自此在杂交水稻科研道路上奋楫扬帆破浪前行。1975年他成功研制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奠定了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的基础;1986年他创造性提出了育种程序简化高效、杂种优势持续强化的战略构想,为杂交水稻的研究指明发展方向;1996年他又投身国家超级稻育种计划,五期目标已全部实现,超级稻最高达到亩产1100 公斤。
教书育人,是他传播的另一粒种子。袁隆平先生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不仅在水稻育种方面培育优良种子,还在教书育人方面播下了另一粒伟大的种子。他从毕业就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一教就是18年,对科学知识用心传承、对下一代人才培育倾心尽力。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之后,他培养了我国第二代水稻研究生力军。这其中有我国水稻研究杰出人才李必湖,在袁隆平先生制定的技术路线下,李必湖发现了“野败”,为我国三系杂交水稻保持系研究提供宝贵素材和条件;水稻专家尹华奇在他的带领下,通过两系法培育出高产优质的“香两优68”水稻,让湖南种植基地大获丰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水稻专家罗孝和,是他慧眼识别的“千里马”,罗孝和培育了“培矮64S”水稻在全国十多个省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并被誉为杂交水稻功臣……他们都是袁隆平先生育种又育人的最好诠释。
坚守初心,是他追梦的源泉。袁隆平先生曾多次提到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凭借在杂交水稻科研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他获得多项荣誉和头衔。但闪耀光环背后,他仍坚守自己的初心,日夜奔走在农田和实验室之间,为实现粮食高产继续努力。直到生命的尽头,他还是那个孜孜不倦的追梦人,一路风雨兼程。他遇到过地震、洪水,腿脚浸在泥水里,忍受蚊虫侵袭,承受无数次失败打击……为研究出高产杂交水稻,他无畏艰辛、矢志不渝!在他的心中,口碑胜过奖杯,“农民的夸奖”比任何奖都重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比任何事都重要!2016年,已是一名“80 后”的他仍未停止追梦的脚步,参与研究耐盐碱的“海水稻”,2020年,他的团队培育出“超优千号”耐盐水稻,平均亩产量达802.9 公斤,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海水稻使盐碱地变“新粮仓”,继提高水稻单产后,扩大水稻可种植面积,进一步稳固了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他坚守初心,用梦想照亮现实,端牢中国饭碗。
稻花香里说丰年,当常忆袁公。我们相信,先生含笑而终,是在他禾下乘凉的美梦中安然离去的,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牵挂着田里的稻谷,这是他揉进生命、融进血液、刻进基因的种子。那梦里应该是十里金黄、万里飘香的美好画面,而先生,则是坐在禾下乘凉的守望者。
先生已去,但他毕生致力于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精神将长存于世。余生每餐每饭必将感怀先生之大德,珍爱粮食;往后每寸每功必将继承先生之大志,为消灭饥饿而努力。作为新时代的粮储人,更应该将保障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视为己任,一代接一代为实现先生之梦想接续奋斗,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世间美满富足的画卷添上自己的一笔,这才是对袁隆平先生最好的纪念。